新課標下小學生作文的評改方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進行了作文評改方式的改革,運用“自我評改”“互相評改”“家長評改”“教師評改”“公開賞評”等自能、多元的評改方式,提高了小學生作文的評改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自能評改;多元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多寫多改”“樂于相互展示評價寫作成果?!笨梢姡u改作文的主動權應該交還給學生,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評改作文,提高作文評改的能力。結合當前作文評改中存在“精批細改”“高耗低效”的現狀,我們進行了“提高小學生作文評改能力的策略研究”,引導小學生先品評、鑒賞作文,再對作文修改、潤色,構建了新課標提倡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運用自能、多元的評改方式,使作文的評改輕松而高效。
一、示范評改
教師閱讀了全部文稿后,找出帶有代表性的作文,展示出來,將整個修改的過程演示給學生,示范“怎樣改”。第一步:初讀——通讀文章,讀不通順的地方打上問號,把握文章內容,判斷文章是否符合作文要求。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再次審題,圍繞作文的要求把握全篇。第二步:評價——根據作文要求擬定的作文標準,給文章評定評價的等級。第三步:細賞——欣賞作文好的地方,畫出你欣賞的地方,做出批注。注重以鼓勵為主,賞析本次作文要求中相對應重點的語句段落,激發學生的習作信心。第四步:議改——文中有錯誤或讀不通順得地方,或你有更好寫法的,嘗試用“增、換、刪、調”法修改。注重感受修改后通順、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作文修改的精妙之處。隨后讓學生互相“仿著改”,習得評改的方法。
二、互相評改
新課標要求學習是“交流、合作”式的。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欲,指導學生互相評改,做到自主交流,合作學習,共同提高。
互相評改時,我們把學生編成幾個固定的小組,由組長統籌評改的進度,帶領組內成員掌握評改的方法,督促評改習慣的養成。學習評改的要求要循序漸進,先易后難:1.格式是否正確。開始時,只要求看格式,寫上批語:格式正確或格式需要修改。學生體會到寫作文不難,批作文也不難。2.卷面是否整潔。這個判斷也容易看出來,也容易寫批語,而且學生在指出同學作文欠工整時,提醒自己下次也要留意。3.錯別字幾個。4.標點符號有幾處明顯錯誤。5.有幾處病句。后三點經多次評改的實踐,學生能用朗讀法、一人讀大家評、共同賞析法進行評議,并會用修改符號作修改。以上幾點最基本的寫作要求,學生在多次作文評改中,逐漸掌握,也提高了習作的水平。后來再提高評改的要求,學生也樂于嘗試,敢于挑戰了。
三、自我評改
自我評改作文,應貫穿整個寫作過程,是學生自我修正的過程。寫成文章后,是否寫出要表達的意境,作者才是清楚的。典故中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經過反復推敲,才煉出“又綠江南岸”的意境,與理想中的意境達到一致,這是別人修改所不能達到的。建議學生自主、多次修改文稿,練成修改的習慣:先是寫出初稿后,朗讀幾遍,邊讀邊聽,遇到讀不通暢或語意不清之處及時修改,憑“語感”改得“文從字順”。二是聽了講評以后,對照作文要求,或范文,有針對地修改。三是同學互評、老師點評完成之后,賞析本次作文自己成功的地方,補足不夠好的地方。四是把修改前的文章與修改后的文章認真對照,感悟修改后的精妙之處,真正有所提高。
學生學會自我評改作文,培養認真負責的精神,學會修改潤色,堅持不把帶“病”的作品留給讀者。事實證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領悟到評改文稿的好處,內化為自覺的行為,落筆前能深入思考,成文時反復推敲,完稿后讀上幾遍,作文質量明顯提高了。
四、家長評改
“家長是孩子最親密的老師?!奔议L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狀況的了解,對作文中有個性表達的內容有真實的見證,指導也容易入手。選擇家庭生活中的作文題材,例如,“交流父母的愛”“我的讀書故事”“我愛家鄉的美景”“節日的風俗”等作文題材,請家長對照評價表進行評議,親子共讀,重溫事件的細節,產生情感的共鳴,引導寫出個性的感受,表達真情實感。另一方面,家長閱讀孩子的作品,有利于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交流,引導孩子性格與情緒健康發展,孩子會更用心地寫好作文,樹立作品的讀者意識。
五、教師總評
在指導學生互為評改、自我修改以后,教師更要起到總結、提升的作用。在總評階段中,要有側重點,有針對性。第一原則是運用激勵語言進行點評?!澳阌^察得夠細心!”“這個比喻句用得好”“這個點評真中肯!”“善于找出心理的描寫來賞析,有眼光!”老師用好評價語,能指引學生努力的方向。第二原則是因材施教,對個別的問題進行單獨的指導。第三原則是靈活多樣地進行評價。除了用合理的分數外,也用等級、評語或者符號進行評價,做出中肯精簡的點評。從作文評改過程中修改的認真程度、進步狀況,綜合評定成績。
六、公開評賞
要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需要注入持久的內部動力。我們及時展示學生寫作的成果,進一步提高寫作興趣。
1.建立“佳作賞析”欄目。展示內容由摘抄文中最欣賞的句子,到段落,再到篇章,或每次大有進步的作品等,讓學生再次有學習、交流的機會,小作者有了成就感,提高了寫作的意愿。
2.開展作文自我朗讀。由作者本人在課堂中朗讀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從寫到讀,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也最能打動人心。
3.整理《優秀作文集》。及時整理班級的“優秀作文集”,個人作品也可以選編“個人文集”,學生、家長及親人、朋友欣賞,作品寫有所用了。
我們嘗試進行的小學生作文評改方式,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作文評價模式,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交互學習的環境,優化了作文教學的過程,提高了寫作的興趣,培養了自能作文的能力,適應了新課程對作文教學改革的要求。
[此論文為廣東教育學會、鄉村優秀教師“十三五”教育科研課題階段成果, 課題名稱:《提高小學生作文評改能力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DESXC13077)]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任樹麗.淺談作文評價的幾種方法[J].中國教育科學,20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