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數學教學滲透生活教育之我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作為一個基礎墊層的學習階段,數學科更是一個決定性因素,數學與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數學既能反映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由此可見,學好數學,必須要把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有機地聯合在一起。教師采取使用生活中的數學元素設計到課堂上,讓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感知數學,培養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的眼光去參與生活。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聯系
  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教學中,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相依在一起,數學反映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背景中抓住數學現象,運用數學的知識把數學問題解決。采取生活情景進行教學的模式,讓學生對數學有更多的認知、感知數學,培養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素質,激發學生的潛力,發現生活的數學,應用數學到生活。
  一、生活中體現數學
  1.從生活實例中發現數學的雛形
  數學源自于生活,成功的教學經驗啟發老師在數學課堂設計時候把數學知識從生活中找到雛形,通過生活中的具體現象讓學生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探索新的知識的欲望。
  例如,學生北師大四年級《方程》的時候,利用天平的平衡找出等量關系,與生活中使用質量儀器進行質量測量,讓學生懂得什么是等量關系,如何找出等量關系,讓學生初步認識等量關系,等量關系的雛形已經在學生的腦子中形成,并能激發學生對等量關系的學習激情,學生通過以上一系列問題,能夠清楚找到等量關系,進而懂得怎么找等量關系。
  2.在生活實例中理解數學
  學生通過實例發現數學的雛形,基本掌握含義,需要通過豐富的知識外延對概念進行理解,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實例,通過感知、認知分析、討論、比較等思維活動和學習手段,把原來抽象的概念,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進行理解數學。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四年級下冊《圖形分類》教師進行圖形分類講解后,讓學生認識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是什么?教師出示一大堆實物,讓學生從中分別找出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進行分來,通過這樣的實例,讓學生能夠從現實中感知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真正懂得圖形的分類。學生通過感性材料的認識,更加充分形象地認識圖形,對于本質屬性和概念的理解更加明朗,更加清楚。
  3.在生活實際問題中懂得數學
  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不能只是停留在感知和識記上,應該通過必要的練習,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應用和舉一反三地運用數學。上課錢,教師通過深入認知學生的性格特點及行為習慣,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尋找學生進行練習的目的,讓學生從生活實際經驗出發進行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比如,在進行《小數的意義》練習時,創設在超市進行購物結賬的情景,購物使用如何使用人民幣進行付款,購物花了27.8元,如何付款呢?可以給學生學具,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付款,學生可以付款一張20元,一張5元,兩張1元,一張5角,三張1角等等方法進行付款,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際進行付款發散思維,多種方法付款,發散學生思維,運用實際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二、教學中體現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意思是教會學生懂得用數學思維去抓住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探索數學的規律。現在的課本教學內容的實際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的情景,學生愿意接受知識的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們在進行課堂設計時候,筆者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創設具有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
  學生樂于接受和生活接近的課堂情景,生活化的課堂情景給予學生親切感,融化的思想和行為到課堂教學中去,在課堂中,學生在默默學習中感知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進行教學設計,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處身其境,激發學生去探索、發現知識,運用已有數學基礎去探索新知識。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三年級下冊《電影院》中,教師可以把課堂設計成一個電影院的售票窗口,學生根據情景圖給出的數學信息,進行乘法的探索,學習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乘法,通過熟悉的情景激發學生對數學求知心,學生有了求知心就會樂于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進行學習探索。
  2.通過數學問題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
  數學教材呈現給予學生的是一種抽象、理性和標準的數學模型,教師要通過把難于理解的數學知識與生活扣在一起,采取引導的措施,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體驗數學知識,讓學生知道數學的很多問題都是平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數學知識是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得生活更加簡便,更加快樂。
  例如,在進行《植樹》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示馬路兩旁的樹、照明燈等生活中的實例,讓間隔的含義輕易呈現,學生容易理解這樣,提高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究的渴望,激發學生要用數學的眼光善于觀察生活環境中周邊的事物,能真正的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價值。
  三、培養學生自主利用生活進行探索學習
  教師除了要把數學知識引入到生活中的課堂情景之外,更要培養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生活情景進行自主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學習掌握的知識,根據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舉一反三的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通過發散思維,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
  比如,在北師大二年級下冊教科書《數一數(一)》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數數的經驗,進行生活中的大數,學生一個一個地數,能從一數到十,然后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經驗,一個十一個十地數,就能學會一個個十的算,算到一百,經過學生自行主動學習,充分地發揮了他們的創設能力,激發學生運用思維,提高學生自行積極學習探索。
  總之,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從生活中的數學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雛形,在生活實例中感知數學、理解數學并且通用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課堂體現生活,把生活場景設置進入課堂,讓學生通過數學問題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提高學生善于感知數學,并且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對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進行自主探索學習。
  參考文獻:
  [1]熊覓.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王晴晴.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3]王靜.如何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教學[J].大江周刊,2011.
  [4]韓秀華.數學與生活[J].課文閱讀,20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2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