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生活情境教學如何提高數學教育效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本文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一要求,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本文通過幾個方面簡要分析了如何使數學教學生活化。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教學
  在傳統印象中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說都是味同嚼蠟枯燥無味的, 那么小學數學教育的一個重點就在于轉換學生的觀念,讓學生把數學變成生活的工具。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之美。正如同傅立葉所講,數學主要的目標是公眾的利益和自然現象的解釋。數學并不是存在虛無之中的,數學存在于自然規律結構中。那么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感知數學的自然之美,這就需要在教學中融入真實的生活中的數學體驗。
  一、構建生活化教學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
  著名教育家如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曾經倡導“學校即社會”,課堂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其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品德與知識,達成教育與生活的和諧一致。
  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遵循“學校即社會”的原則,發掘日常規律中的數學元素,把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帶入課堂中。通過數學的角度讓學生重新認識生活,數學從抽象的理論知識走到具體的應用中,由此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課堂應當改變學生對于數學的固有印象,讓學生發掘生活中的數學,從基本的生活常識中開始搭建數學知識的體系。
  在構建準備教學內容時,對比研究教材中的數學知識和生活中的細節,適當地融會貫通,更加符合實際,讓學生更容易吸收知識點。
  如果教師把生活實際的例子融入教學中,還原數學的真切,就可幫助學生學好數學。
  例如,在課程《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中,先把學生們的注意力引導到精美的包裝畫面上,提出興趣點。然后鼓勵學生沿著長方體紙盒的棱邊剪開并展開圖形,觀察盒子平鋪開后的形狀。并在展開后的平面上,分別在每個面上標明“上”、“下”、“前”、“后”、“左”、“右”,讓學生親身體驗立體的空間感,并理解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課前先讓學生準備1個長方體盒子、一個正方體盒子和一張白卡紙,然后分組探討交流。讓學生親手通過分解、展開立體紙盒,達到手腦合一。在動手分析理解表面現象的過程中,動腦歸納知識點的含義,從而加深印象。
  正是這樣的經歷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僅僅是紙面上的練習題,而是實實在在融于生活的。這樣聯系生活實例開展教學就會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數學對于觀察自然做出重要的貢獻,它解釋了規律結構中簡單的原始元素,而天體就是用這些原始元素建立起來的”——約翰尼斯·開普勒。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于生活素材的利用僅限于表面單純的套用,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F代化的教學,重心更加放在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習過程的效率和方法才是教師需要注重的。這是對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最好解讀,讓學生終身受用,才能達到教育的根本目標。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充滿了觀察與實踐,探索與挑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有機結合數學的科學性與自然性,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教學中要創設與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薄稊祵W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所強調的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實際上就提醒教師在小學課堂中要注重實際技能的掌握,例如在教授學生基本單位的課程中,讓學生課前準備不同量級的物品,在課堂上用不同的方法去測量,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相同質量的金屬和棉花,讓學生跳出課本,體驗現實生活。通過這樣一個感知的過程,培養學生新的觀念,數學存在于生活的點點滴滴,攻破數學難理解的觀念。
  比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小紙盒,講清“表面積”的含義后,就讓學生自己測量、計算所準備的小紙盒的表面積,交流計算方法后,又領著學生去測量、計算學校的一個空水池的表面積(這個水池沒有頂),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方法,引出“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學習,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地參與新知識的探究。
  三、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在課堂里實踐生活,數學課堂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例如在學習測量的過程中,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例如測量長度可以用卷尺、直尺之類的傳統工具,也可以用新式的激光測距儀,讓學生產生興趣。同時讓學生判斷測量不同物體或空間的情況下,如何選擇不同的方法。學完統計,讓學生制作統計表,記錄一下家庭一年的收支情況,一年中各月用電情況、用水情況等等。知道收支用“元、角、分”,用電多少用“度”,用水情況用“噸”這些知識,豐富學生的閱歷,發展學生的思維。
  四、學以致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學以致用,學習最終還是要轉換為實際應用,這是教學的根本目標。要達成這個目標,數學練習和作業的設計也要注重生活化,這樣才能為日后的實際應用打好基礎,為學以致用鋪好路。生活化的數學練習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可以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避免了枯燥的傳統習題帶來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學生養成了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的習慣,并且在實踐應用中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這樣才能實現素質教育改革中的灌輸知識到培養能力的改變,讓小學數學學習向實際生活延展。
  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中的“行程問題”時,可以找兩輛遙控玩具車,讓兩位學生分別操縱,在教桌上進行演示,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該如何解決問題。在教學“認識長方體”時,我先在課前讓學生每人設計制作一個“長方體”。全班同學放學后都積極行動,用硬紙板、包裝盒、彩紙等材料,依照長方體制作起來,不懂的地方向老師請教。在親自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很多問題,學到了很多知識,課堂上踴躍表現。
  總而言之,在課堂上,學生對于發掘新事物的興趣是大于新理論的,利用觸手可及的生活例子帶入新的知識點,會大大降低學生的抵觸情緒,讓數學變得越來越有親切感,感到數學與你我同在,并不是枯燥無味的,這樣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去探索求知。
  【參考文獻】
  [1] 盛嶸. 淺談如何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小學數學教師,2007(3).
  [3] 梁小丹. 教學生活化的思考與實踐[J].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8(5).
  [4] 朱凌超.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J]. 小學教學參考,2008(35).
  [5] 楊君麗. 如何讓小學數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J]. 華章,2011(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62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