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閱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課外閱讀是擴大小學生閱讀量的必要手段,讓教育戲劇融入閱讀中能刺激學生進行深層閱讀。本文以歐亨利短篇小說為閱讀對象,從肢體造型、改編劇本、排練劇目、演評互促等四個方面的實踐闡述教育戲劇在帶動小學生深層閱讀中的作用,提升學生的想象、表達、合作、探究、創作等多方面素養。
關鍵詞:教育戲劇 課外閱讀 深層閱讀
針對目前大多數學生只閱讀與考試相關書籍的課外閱讀誤區,自主閱讀能力弱的情況,以及對深入思考探究的畏難心態,筆者以歐亨利短篇小說為課外閱讀文本,運用教育戲劇手法帶動學生在閱讀中打開官感,開發想象,主動思考,自主交流。
筆者的授課對象是本校六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已基本養成較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具備一定閱讀理解的能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六年級學生在學習完本學期課文——短篇小說家契訶夫的《凡卡》后,再進行外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閱讀,不僅對短篇小說的文體有更清晰的認識,對同為“三大短篇小說家”各自的寫作風格也在對比閱讀中得以加深了理解。[1]
一、肢體塑形解放天性,“戲讀”解構情節
法國默劇大師曾經說過:“表演不能脫離技巧,但還需要注重感覺。我們總能記住生活中的一些無聲的瞬間,無需言語就能讓我們記憶深刻?!遍喿x有許多不同的方式,除了眼看,耳聽,嘴讀之外,用肢體和神態進行演繹能進一步加深讀者對文本的感知。[2]
短篇小說因為篇幅短小精悍,情節緊湊,場景相對集中,人物關系簡單,個性特點明顯,適合情境展現。筆者設計了以“雕塑公園”的肢體造型游戲作為課題導入,讓學生抽學號輪流上臺展示自己閱讀小說中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片段。
由于肢體造型毋須過多語言,每個學生都可以勝任至少一個角色,學生躍躍欲試,積極到舞臺上分享展示。一個個有趣而生動的造型把學生引領到小說描繪的精彩情節里去。隨著課堂的深入,學生的表演熱情不斷高漲,不再滿足于小片段的展示,筆者請出了《警察與贊美詩》的劇組,用講解加流動塑像的方式把整個小說完整地呈現了一遍。[3]
在呈現的過程中,學生對小說中的人物、情節、環境、事件的關鍵點有了自己的解讀和思考,以及基于此而自主創作的肢體動作。同時,他們自由閱讀、個性呈現的意愿也得到充分滿足。[4]
二、改編劇本打開想象,“臆讀”豐富細節
短篇小說和戲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學體裁,要把小說變成戲劇作品搬上舞臺,需要對原著文字進行文學加工。然而小說中的某些情節和場景未必完全適合舞臺,所以,在改編之前,學生必須多次閱讀原著,深入理解各個人物的性格和背景、行動的動機和事件的邏輯等,才能改編出一個適合在舞臺呈現的戲劇作品。
1.由淺入深,不斷嘗試
在五年級的時候,學生首次接觸到劇本《半截蠟燭》和對口相聲劇本《打電話》,通過對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了解不同體裁文章表達方式的不同。在這次展示前,學生嘗試將課文《俗世奇人》、小說《紅巖》片段、課文《窮人》等作為練手,改編為劇本并演出。這次,學生在歐亨利的眾多作品中,挑選出了他們認為最適合的《麥琪的禮物》《女巫的面包店》《最后一片藤葉》《二十年后》四篇小說進行了劇本改編。
2.深入閱讀,打開想象,豐富細節
在改編劇本的時候,同學們為了能讓故事在舞臺上順利推進,他們往往不滿足于原著片言只字簡單的描述,采用了旁白復述法、臺詞引領法、內心獨白法、自我描述法和流動塑像表演法改編了小說。這些方式讓學生充分打開想象,把模糊的、概念性的場景得以更具體、詳細的補充,讓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更加細膩可感,甚至場景描寫也越趨真實細致。
“起初看到《麥琪的禮物》這篇文章時吧,第一感覺是覺得德娜家很窮,夫妻很恩愛,如果要改劇本一定要多寫點夫妻倆之間的互動。
但再細看,其實這篇文章中夫妻倆之間的互動并不多,更多的是講德娜如何去給吉姆買表鏈。那時候我的感覺就是通過德娜為了吉姆去賣頭發買表鏈和吉姆為了給德娜買禮物賣掉自己的表突出夫妻二人為對方自我犧牲的精神?!薄钏加?
“在劇本里面推動劇情的是對話,而《最后一片葉子》本來對話就少,演起來臺詞太少導致很尷尬,所以我在改編時對小說增加了蠻多的對話。
這篇文章真正描繪的其實是老畫家貝爾曼,為了更好的突出這個角色的自我犧牲精神,我在劇本里加上了貝爾曼在夜里冒著風雨,即使身體越漸虛弱,也堅持把葉子畫好的劇情。然后在瓊西的臺詞方面我做了修改,為了體現瓊西的那種缺乏生存意志,不想繼續生存下去的消極態度,我加入了諸如“讓我安靜的去吧”這樣的臺詞,我覺得這樣更能和后面瓊西愿意接受治療做對比,更突出貝爾曼的犧牲帶給瓊西生存的希望。”——羅煒堯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寄托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同學們在改編——試演——修改——試演的過程中不斷發揮想象,在試演中調整劇本,完善劇本,最終讓平面的二維閱讀變成可讀可演的多維表演劇本。
三、合作演練創造角色,“解讀”立體呈現
早在上個世紀陶行知就提出應該重視戲劇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第56號教師”的雷夫也在戲劇教學上取得很大成效。運用戲劇手段介入閱讀,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其一,由于有表演的要求,學生需要更熟練地掌握文本的字詞句段。其二,由于表演的需要,在反復地閱讀中揣摩人物內心、感悟內容和主題。
比如《二十年后》劇組在排練中,就鮑勃看到吉米寫的紙條時,加入了一些劇本和原著都沒有描寫到的小動作:一開始持信的手還穩穩地拿著,后來就一放松,使紙條飄落地面。在表演時加入這些細節動作能更突顯出作者想要表達對人物帶來的心靈上的震撼。
在《最后一片葉子》里扮演老畫家的羅偉堯,他在表演時加入了咳嗽嚴重,捶胸頓足等肢體動作,一位帶病衰弱的老人的形象立馬變得栩栩如生,讓觀者感覺人物十分逼真。再如《麥琪的禮物》一劇里飾演理發店店主的小胖子的表演,既呈現出渴望得到德拉頭發,有些迫不及待,又有生意人的顧忌而不失風度。這樣的角色都是學生把自己代入到角色里去了,演出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不同,進而使整部戲“活”了起來,變得生動有趣。 把改編劇本呈現為立體的舞臺作品,對學生來說又是一次創作、合作、深入探索、使人物行為合理化的過程。把原本爛熟于心的小說故事搬上舞臺,更深入地理解小說帶出的主題、人物的特點個性和情感意識。創演人員在排練期間通過肢體、臺詞、神態突出人物個性特點,再一次充分發揮了對小說的理解和想象。
四、演評互促深層探究,“比讀”各抒感悟。
觀眾和讀者一樣,在閱讀一本書、觀看一部戲之后都有對角色獨特的感受和理解。演員表演,實際上是幫助打開觀眾的想象,并努力創造出無限接近讀者想象的角色,才更能引起觀眾的認同和共鳴。因此,展演僅僅是課堂的其中一部分,更多是教師指導同學如何對比小說進行有質量的觀戲,把同學們在觀戲后發表自己的感受和感想作為重點。觀眾會因表演不到位提出“德拉和吉姆雖然在臺詞上有說‘我們真是一對傻夫妻’,但他們感覺一點兒都不親近,不想一對夫妻?!钡囊蓡?,也會因演員細致的動作設計發出“丈夫發現德拉剪發后,德拉的手不時在后腦摸摸的小動作,看出她珍愛自己的頭發和對賣掉頭發后的不適應,這樣顯得很真實?!薄暗吕莸煤?,因為她演出了在理發前的猶豫不決和能為丈夫吉姆買到理想的禮物時的高興和激動。”的贊嘆。
當有觀眾覺得演員未能表演出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可以挑戰演員的表演,現場進行即興同角色對比演繹。在熱烈的討論和現場演繹的互動刺激下,在場的學生和教師進一步發掘原著、劇本、表演的不同可能性,效果遠遠超出原來課堂的預估。
觀眾會因劇情交代不清產生質疑,如“鮑勃發現假吉米的時候顯得很突然呢!”教師結合戲劇元素中的道具使用、場景設計,讓學生對比小說中的細節描寫解答“吉米是如何發現鮑勃是通緝犯的,而鮑勃又是在怎么樣的情境下發現吉米是假的呢”的疑問,對比原著中角色的安排和道具場景的設計,體現作者“鮑勃要拿著雪茄上臺,而在警察巡邏時為了掩飾內心的驚慌點燃了雪茄,而恰恰這一小動作讓吉米發現了鮑勃是通緝犯”的巧妙構思。通過教師及時的引導,觀眾對原著的細節和演出的設計有了更深一層的解讀。
隨著演出的三部小說探討更加深入,同學們在突出人物個性形象上大膽增加情節:“鮑勃應該是一個非常重情義的人,小說中指出他冒險來到大城市赴一個二十年前的約定可以看出來。所以我們增加了同伙通知鮑勃逃跑這一段,是為了突出鮑勃就算明知道危險也要守諾赴約?!薄巴ㄟ^德娜賣頭發買表鏈和吉姆為了給德娜買禮物賣掉自己祖傳的懷表,不足以突出夫妻二人為對方自我犧牲的精神,故此我們小組多加了簡太太這個角色,通過簡太太和德娜的對話突出德娜對吉姆的愛。”在不知不覺間,學生越發愿意思考和表達。
演與評互相促進,教與學相互長益,演員和觀眾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主動交流的氛圍。
戲劇是一種特殊的閱讀方式,這節閱讀課的設想在于“讀進去,演出來”。聽一百遍不如演一遍,指導孩子們閱讀,研習戲劇,可以從中去獲取社會歷史知識,拓寬眼界,沉淀智慧;可以陶冶情操,在古今中外的價值取向中找到并樹立起自己的價值觀;更可以從中去發掘純粹的審美體驗,調劑精神,獲得愉悅……通過戲劇活動激發了同學們深入閱讀文本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想象、表達、合作、探究、創作等多方面素養,在戲劇和閱讀中,孩子能經歷很多不一定會體驗的人生,這些對孩子們來說就是一種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嬰寧.表演心理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卡梅爾.奧沙利文.教育戲?。簩嵺`指南與課程計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3]陸素英.小學語文“教育戲劇”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
[4]鐘明璇.論戲劇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輔助作用——以清華附小百年校史劇《丁香花開》為例[D].中央民族大學,20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5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