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該文以2001—2015年聊城市統計數據為基礎,構建了人口與資源環境指標體系,并根據協調發展度模型分析了聊城市2001—2015年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程度與發展類型,結果表明: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程度總體呈上升趨勢。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類型在2007—2009年屬于失調衰退型,依次表現為嚴重失調衰退類、中度失調衰退類、輕度失調衰退類;2009—2015年間協調發展狀況有所好轉,依次表現為勉強協調發展類、中級協調發展類、初級協調發展類。
  關鍵詞: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度;聊城市
  中圖分類號 C9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9-0006-4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Liaocheng City from 2001 to 2015,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of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environment in Liaocheng City,and uses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o analyz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development type of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environment in Liaocheng City from 2001 to 2015.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environment of Liaocheng City shows a up trend.Typ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resource-environment from 2007 to 2009 belongs to the maladjusted recession type,which shows in turn as serious maladjusted recession,moderate maladjusted recession and mild maladjusted recession.The situ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as improved from 2009 to 2015,which shows in turn as relucta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intermedia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prima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Population;Resource-environment;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Liaocheng City
  人口與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表現和基本要求[1]。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與資源環境密不可分,環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物質基礎,而且通過自身的承載力對人類的各種活動起著約束性作用,二者相互作用。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可以造福人類,但過度、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也會引發環境污染、環境破壞等一系列問題[2]。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口數量持續增加且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資源儲量已無法滿足人們的利用需求,使得人地關系趨于緊張,矛盾更加突出[3]。如何協調好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成為了當今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當前,學術界對于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程度已經有了較多的研究[1]。例如,胡國良[4]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新疆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進行了綜合性的評價;呂金興等[5]采用改進的TOPSIS方法分析了陜西省1997—2007年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程度;尹超[6]選用主成分分析為研究方法,對河北省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水平展開了深入研究;楊莉等[7]采用生態足跡模型,從生活消費入手,對青海省人口發展與智能環境協調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張鈺雯等[8]收集了2003—2012年北京市人口指標與資源環境指標的相關數據,通過相應的協同演化模型計算得出了模型能夠很好地闡述人口與資源環境系統的協同演化趨勢的結論;何音等[9]對京津冀地區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展開了研究,并以此為基礎對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一體化建設提出了合理有效的發展建議。綜上所述,國內外對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性分析都在收集數據的基礎之上采用了相關的研究方法,在不同層面展開,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及發展建議。
  本文以我國經濟欠發達的中小城市聊城市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人口與資源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及協調度模型,對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2個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及其演變進行了研究與分析,以期為提高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程度,實現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聊城市地處魯西平原,介于東經115°16′~116°32′和北緯35°47′~37°02′,是山東省的西大門,毗鄰河南、河北2省,位于華東、華中、華北3大區域交界地帶。全市總面積8715km2,2015年年末總人口597萬。市境內地形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聊城市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3.5℃,年平均降水量540.4mm。聊城市下轄8個縣(市、區)、1個經濟開發區、1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旅游度假區。聊城市是京九鐵路與邯濟鐵路在山東省內的交匯點,是橫跨冀魯豫3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樞紐,也是中國北方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及指標體系構建 數據來自于2002—2016年的《聊城統計年鑒》[10]和山東統計信息網中的年度數據?;跀祿目陀^性、科學性和可獲得性等原則,從人口與資源環境2個方面分別選取評價指標,構建出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指標體系(表1)。共選取18個指標,包括7個人口指標,11個資源環境指標。所選指標帶有方向性,其中正向指標數值越大越有利,逆向指標則相反。
  2.2 數據的標準化處理與綜合發展評價 設x1,x2,x3,...,xm為描述人口特征的m個指標;設y1,y2,y3,...,yn為描述資源環境特征的n個指標[11]。由于原始數據各指標量綱的不同,要對原始數據進行去量綱的過程,即數據標準化處理,采取極差標準化,其公式為:
  
  式中,xip為第p年第i個指標的原始數據;x'ip為其標準化后數據;max{xip}和min{xip}分別為各指標原始數據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3]。當指標值越大對系統發展越有利時采用公式(1)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當指標值越小對系統發展越有利時采用公式(2)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3]。
  2.3 綜合評價函數的構建 利用SPSS17.0軟件對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各項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分別提取人口綜合發展、資源環境綜合發展的主成分。以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數,以相應主成分得分值作為變量,分別構建人口發展綜合評價函數f(x)和資源環境發展綜合評價函數g(y),公式如下:
  
  式中,ai和bj分別為各項人口指標和資源環境指標所對應的權重,Xi和Yj分別為各項人口指標和資源環境指標的標準化值。
  2.4 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度的計算 本文采用廖重斌推導的協調度模型對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度進行分析[11]。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f(x)是人口綜合發展指數,g(y)是資源環境綜合指數,本研究中認為人口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同等重要,故取α=β=0.5,D為協調發展度,C為協調度,k為調節系數,k≥2,本研究取k=2,T為人口與資源環境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數[11]。
  2.5 協調發展類型的判別 根據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度D的大小,將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狀況劃分為10個類型,并通過比較f(x)和g(y)的大小,將每個類型劃分為資源環境滯后型、人口與資源環境同步型、人口滯后型3個亞類(表2)。
  3 結果與分析
  3.1 人口與資源環境評價指標權重分析 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計算得出各項人口與資源環境評價指標的權重(表3)。人口指標中權重值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人數(0.1733)、農民人均純收入(0.1650)和人均生產總值(0.1451),說明提高聊城市人口發展水平的重點在于促進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等方面。資源環境指標中權重值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污水年處理量(0.1262)、城市綠化覆蓋率(0.1062)和水資源總量(0.1031),說明提高聊城市資源環境發展水平的重點在于加大污水處理力度、提升城市綠化覆蓋率、保護和節約利用水資源等方面。
  3.2 人口與資源環境綜合發展指數及協調度計算結果
  根據協調度模型對2001—2015年聊城市人口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狀況進行實證分析,計算出人口綜合發展指數f(x)、資源環境綜合發展指數g(y)、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度C、綜合評價指數T、協調發展度D,并根據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類型判別標準,判定得到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類型(表4)。
  3.3 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綜合發展指數分析 由表4可知,2001—2015年聊城市人口和資源環境綜合發展指數及協調度整體上呈上升趨勢,其中人口發展一直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并呈現出較快的增速,而資源環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且出現一定的波動。以下將從3個時間段詳細分析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程度的演變特征。
  3.3.1 2007—2010年 這一時期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度處于快速上升階段,協調發展類型由嚴重失調衰退類資源環境滯后型轉變為勉強協調發展類人口滯后型。人口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發展水平不斷上升,人口發展指數由0.1730上升到0.3077,資源環境發展指數從0.0195上升到0.3609。資源環境發展水平一開始低于人口發展水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差距逐漸變小,2010年超過人口發展水平。通過資源環境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污水年處理量、城市綠化覆蓋率和水資源總量等快速增長,其中污水年處理量由2421萬t提升至3856萬t,污水處理率由88.42%上升至94.74%,城市綠化覆蓋率由37.15%上升至44.20%,水資源總量由10.15億m3上升至20.38億m3。在這些指標的帶動下,資源與環境狀況明顯改善,這些變化也表明了這一時期聊城市加大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促進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3.2 2010—2012年 這一時期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度略有下降,協調發展類型處于勉強協調發展類,并由人口滯后型再次轉變為資源環境滯后型。盡管人口發展指數從0.3077上升至0.4643,但資源環境發展指數卻由0.3609下降至0.2643,導致了人口與資源協調度的下降。通過資源環境各指標的變化情況發現,這一時段水資源總量由20.38億m3下降至11.10億m3,污水處理率由94.74%下降至91.02%。這些變化說明該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聊城市資源與環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影響了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3.3.3 2012—2015年 這一時期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度波動上升,協調發展類型由勉強協調發展類資源環境滯后型上升為初級協調發展類資源環境滯后型。人口發展指數從0.4643上升至0.7340,資源環境發展指數由0.2643上升至0.3598,其中2013年的資源環境發展指數及協調發展度達到最大值。表明2013年聊城市人口發展與資源環境利用模式處于最適宜狀態,人口發展達到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上限,一旦低于或高于這一界限,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度就會出現下降。這段時期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發展指數差距增大,表明人口與資源環境發展的不平衡程度加劇,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力度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4 結論與建議
 ?。?)聊城市人口發展評價指標權重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人數、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生產總值;資源環境評價指標權重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污水年處理量、城市綠化覆蓋率、水資源總量。2007—2015年間聊城市人口發展水平整體呈現持續提高的態勢,而資源環境發展水平出現了較大波動,表現出了一定的不穩定性。因此,今后須加強對于資源環境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力度。
 ?。?)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類型在2007—2015年間呈現一定的波動性。2007—2009年間屬于失調衰退型,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類型;2009—2015年間協調發展狀況有所好轉,發展類型向協調發展類轉變,大部分年份處于勉強協調發展類型??偟膩砜?,人口發展與資源環境利用的相關性正在加強,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水平呈上升趨勢,協調發展類型從嚴重失調轉化到初級協調,但總體上仍未實現較高的優良協調發展。
 ?。?)除2010年屬于人口滯后型之外,2007—2015年聊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發展絕大多數年份屬于資源環境滯后類型。資源環境發展落后于人口的發展,也制約了聊城市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今后應把資源環境的保護放在重要位置,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開展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的精準防控、精準治理,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綠色產業,減少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實現人口與資源環境的耦合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瑩瑩.北京市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定量分析[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0(2):135-140.
  [2]付云鵬,李燕偉,丁義文,等.遼寧省14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耦合模型的構建及應用[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6,30(2):74-80.
  [3]吳文恒,牛叔文,郭曉東,等.中國人口與資源環境耦合的演進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6,21(6):853-860.
  [4]胡國良.新疆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綜合評價[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7(4):23-26.
  [5]呂金興,周忠學.陜西省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演進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25(4):16-21.
  [6]尹超.河北省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評價[J].商界論壇,2013:313.
  [7]楊莉,溫勇,徐銘東.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青海省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西北人口,2014,35(2):35-39.
  [8]張鈺雯,尹春華.人口與資源環境復合系統協同演化模型研究[J].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報,2014,29(4):64-68.
  [9]何音,蔡滿堂.京津冀地區資源環境壓力與人口關系研究[J].人口與發展,2016,22(1):2-10.
  [10]聊城市統計局.聊城市2016年統計年鑒[EB/OL].tjj.liaocheng.gov.cn/tjsj/ndsj,2017-11-03.
  [11]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熱帶地理,1999,19(2):172-177.
 ?。ㄘ熅帲簭埡昝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16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