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競技太極推手發展歷程回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以競技太極推手的發展歷程為研究對象,使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1970年至今發布的太極推手規則進行解析,并梳理不同階段產生的科研成果。研究認為:1970—1979年,太極推手競賽雛形初現;1980—2003年,太極推手競賽規則逐步完善,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4—2014年,太極推手的發展進入停滯期;從2015年起,太極推手競賽重新煥發出光彩,進入全新的發展時期。
  關鍵詞:太極推手  發展歷程  競賽規則  科研趨勢
  中圖分類號:G8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4(c)-0189-03
  Abstract: Tak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mpetitive Taiji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alyzes the Taiji Pushing Rules from 1970 to the present and uses the literature data method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 to sort ou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produced in different stages.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Taiji 1970—1979 Taiji Pushing Hand Competition was in its infancy; during the 1980-2003 period, the rules of the Taiji Pusher Competition were gradually improved and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was carried 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iji Pusher in 2004—2014 entered a stagnation period; from 2015, the Taiji Pusher The competition regained its brilliance and entered a new era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Taiji Push Hands; Development History; Competition Rules; Research Trends
  “推手古稱擖手或打手,是以太極拳套路中“懶扎衣”一式的著法,在不用護具設備的情況下,來練習掤、捋、擠、按、采、挒、肘、靠于技擊作用和方法的競技運動。”太極推手作為中國武術技擊內容的重要部分,其競技化道路已歷經40年春秋,對太極推手競賽發展歷程的回眸,是以史為鑒之精神的具化,旨在為太極推手這一“文明的格斗”的未來發展提供歷史經驗,推動太極推手服務于“2030健康中國”。
  1  太極推手競賽雛形初現(1970—1979)
  新中國成立后,武術作為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全社會蓬勃復興起來,太極拳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武術品牌。20世紀70年代,國家體委在繼承和發展中華武術的技擊屬性、挖掘整理武術對抗項目的背景下,提出了競技太極推手的設想,并接連在上海、北京、黑龍江等地進行表演、交流和試驗研究。1979年,由國家體委武術處牽頭,邀請了全國30多位太極拳名家座談研討,制定了第一部《太極推手競賽暫行規則》;1979—1980年,在南寧和太原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開展了太極推手表演。
  1.1 《太極推手競賽暫行規則》(1979)解析
  《太極推手競賽暫行規則》(1979)是對競技太極推手規范化、科學化的首次探索,其貢獻不言而喻。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暫行規則》未強調太極推手基本技術,導致眾多摔跤、柔道項目運動員輕而易舉的出現在太極推手的賽場上,失去了太極推手的本義;(2)犯規警告5次者判優勢勝利的規定,無形中助長了犯規次數的增加;(3)雙方運動員以互相握手作為太極推手比賽的禮節,與太極推手項目的民族性不符。
  1.2 “太極推手”的科研成果
  1970—1979年間,對太極推手技擊原理展開了討論,如《太極拳技擊原理初探》(1984,張順江),首次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指導下,以“三論”為方法,對太極拳技擊原理進行了系統分析。三年后,《太極拳技擊原理初探質疑》(1987,習云太)與之對話,對太極拳運動技擊原理進行了深入的再思考。從查閱到的文獻數量來看,這一階段的科研成果還較為單薄。
  2  太極推手競賽逐步完善、快速發展(1980-2003)
  1981年,在沈陽舉辦的第三屆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試點單位進行了太極推手表演賽;1982年后,一年一度的全國對抗項目比賽(含太極推手)推動競技太極推手逐步完善,至1989年,舉辦全國性的太極推手比賽累計已超過17次,同年,太極推手競賽與散手競賽分離,標志著太極推手競賽的獨立性再獲提升,為技術和競賽體系的構建埋下優渥的種子。1990年再次組織進行了大型的規則研討會,于1994 年頒布了《武術太極推手競賽規則》,太極推手被列為全國武術錦標賽項目。   1994年太極推手正式競賽規則的出臺,推動太極推手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全國、各省市級別的太極推手比賽眾多,推動了太極推手運動的繁榮開展,此規則一直延用至2015年。
  2.1 太極推手競賽逐步完善(1980—1994)
  2.1.1 《武術太極推手競賽規則》(1990、1994)解析
  1994年制定的《規則》要求推手運動員須以“棚、捋、擠、按”手法及相應的步法,在左右各劃兩圈后方可攻擊對方,這使比賽的公平性得以保障;1994年《規則》在得分方法上較1990年版《規則》更為細化,不斷強調“八法”的運用,使用“八法”發放對方倒地或出圈的得分高達4分和5分,鼓勵運動員使用太極推手技術動作進行得分;1994年《規則》對犯規的容忍度更低,犯規判罰達4分者即判對方優勢勝利,對“摟抱”進行了詳細注解;比賽時間較1979年《暫行規則》有較大改變,每局3min,局間休息1min;取消場地的中圈,僅留內圈和外圈,增加了邊裁;使用抱拳禮、穿戴中式服裝,使太極推手比賽的民族文化特色增強來。在1994年“全國武術錦標賽(太極拳、劍、推手)”比賽中,首設女子太極推手項目,1998年參加太極推手比賽的運動員即多達197人,超過了參加太極拳、劍比賽的人數,也是歷來參加太極推手比賽人數最多的一年。
  2.1.2 “太極推手”的科研成果
  這一時期的太極推手科研成果仍較為單薄,但已初具研究方向,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1)太極推手的文化研究,涉及太極推手與傳統文化(1987,沈壽)、太極推手與陰陽學說(1982,王靜)、太極推手與孫子兵法(1991,沈壽)、太極推手要訣《十六目》淺說(1987,沈壽),豐富了太極推手的文化與理論探究;(2)太極推手的技法研究:如太極推手雙手正面進攻的防守(梅杭強,1985),探索太極推手技法運用;(3)太極推手的科學的設想:以較樸素的科學觀點闡述了太極推手的重心,底盤,人體平衡狀態,運動的慣性(1984,沈壽);借鑒水壓機原理,將太極拳、太極推手比喻為水壓機[7](1982,施載煌);(4)太極推手的科學實驗研究:采用生物電的方法進行太極推手的實證研究,包括太極推手三種發放技術的生物力學比較研究(1994,田金龍)和陳氏太極拳、太極推手優秀運動員比賽前后心電圖ECG分析(1992,趙曉進)等,開辟了太極推手實證研究的新天地。
  2.2 太極推手競賽快速發展(1995—2003)
  1994—2003年間,太極推手競賽使用1994年制定的《規則》,在10年時間里,競技太極推手快速發展,涌現出了不少具有一定高度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1)綜述型研究:其中分為三個方向,一是對太極推手運動發展的研究,如競技太極推手運動(2002,劉新光)、從規則角度研究影響推手競賽的觀賞性問題(2002,毛明春);二是對太極推手的技法研究,如八法圖闡析(1995,田金龍)、太極推手競技技術初探(1995,從日東);三是對太極推手教學的研究,如武術太極推手的教學與訓練方法(1997,戴有祥)。(2)實證型研究:使用社會學研究方法,出現了國內第一篇太極推手現狀分析論文《對1994年全國太極拳推手賽現狀的調查與分析》(1995,武冬),隨后,涌現了不同城市的太極推手現狀研究,如溫州市開展太極推手運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1997,池昌稿)等;使用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對太極推手運動員的能量代謝(1996,戴有祥)、腿部瞬時發力的力學表現進行研究(2003,史有為),對太極推手的科學化訓練做出了有價值的探索。
  3  太極推手競賽停滯不前(2004—2014)
  2003年,太極推手競賽項目退出了全國武術錦標賽。太極推手比賽經歷了初具雛形、逐步完善、快速發展后,進入了全國性推手競賽缺失的停滯時期。雖然沒有了全國性的推手比賽,但太極推手依然活躍在各省市的太極拳比賽上,尤其近年來興起的各地方太極拳年會、國際武術節等賽事,推手依然是一項具有吸引力和號召力的項目,比賽規則大多沿用1994年版《規則》,也有些省市根據當地太極推手發展情況進行少許調整。
  全國性太極推手賽事的停辦,引發了眾多關于太極推手的討論聲。(1)針對太極推手競賽是否可以開展,喊出了兩種聲音,一種是以《以論太極推手的技術和文化特性——兼論傳統太極推手競技化不可行》(2010,張志勇)為代表的反對太極推手競技化,另一種是以《也論太極推手競技化——與“論太極推手的技術和文化特性——兼論傳統太極推手競技化不可行”作者商榷》(2012,陳威)為代表的支持太極推手競技化。主要爭論在于:如何看待太極推手的“傳統”與“現代”?“理性”“技擊”練習是否是太極推手遵循的主要規律?而早在2008年,邱丕相就曾指出太極推手將是展示技擊類項目“如何打”的問題上的典范,是對“暴力文明的轉化”。(2)競賽規則也是一大討論熱點,如《武術太極推手競賽規則》改革的研究(2006,虞定海)通過運用社會學調查方法,建議規則改革全面開放運動員相互攻擊部位、允許使用更多具有拳種特色的推手技法、取消太極拳套路考核、增設武技表演,取消技術得分,完全以攻擊效果評判得分;(3)對太極推手的技術探索不斷深入,以《太極拳技術原型的提煉與推手技術體系的構建》為代表(2013,田金龍),闡析了“一式四法”的太極拳原型與太極推手體系構建;(4)太極推手的科學研究涉及生理生化和生物力各個方面,包括中老年女性心血管功能(2008,段麗梅)、中老年女性免疫調節功能(2010,楊新)、太極推手各階段技術動作的肌電特征(2010,牛建華),不斷推進太極推手的科學化研究。
  4  太極推手競賽煥發新光(2015至今)
  4.1 《武術太極推手競賽規則(試行)》(2015)解析
  從1979第一部太極推手競賽規則的制定與實施開始,對競賽太極推手的探索已歷經30年風雨之路。2015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發行了《武術太極拳推手競賽規則(試行)》,《規則》整體上呈現出了以技法為核心的、追求簡潔可操作的發展趨勢。   2015年《規則》與1994年《規則》的最大區別有如下三點:一是取消了太極拳演練打分,增加了太極推手基本技術考核,即“合手展示”,并賦值1分;二是明確了五個技術動作,包括六封四閉、玉女穿梭、雙捋式、靠法、手揮琵琶,規定一旦使用五種技術動作中的任意一種,即可在原得分上追加1分。三是規定所有進攻必須在“四正手”基礎上進行, 否則視為無效進攻。這三點將太極推手遇到的困境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革,要求運動員不斷扎實、多用、善用技術動作,以獲得額外加分;引導運動員重視四正手練習,以適應盤手—進攻—得分—盤手或盤手—進攻—不得分-盤手的比賽順序。
  4.2 “太極推手”的科研趨勢
  “太極推手”的科研成果呈現出如下趨勢:(1)從民間向高校輻射,如太極推手發展現狀研究——以上海體育學院為例(2015,崔亞運)、北京體育大學太極拳推手選修課程優化設計(2016 劉金鐘)以及關于普通高校體育課引入太極推手運動的可行性研究(姚春清,2016);(2)從成人向青少年輻射,如淺談太極推手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2015,劉明亮)、高校發展女子定位太極推手的優勢(2015,劉明亮);(3)科技驅動創新,如太極定步推手動作識別系統的設計與研制(2015,漆才杰)。
  5  結語
  20世紀70年代以來,太極推手競賽歷經三版規則變遷,走過了雛形初現、逐步完善、快速發展、停滯不前、煥發新光五個階段,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同時也應看到,太極推手的理論研究仍較為薄弱,如太極推手的文化與歷史研究、太極推手技術體系研究、太極推手訓練方法研究、太極推手教練員、裁判員、輔導員培養、太極推手的高校教學模式與比賽體系研究等。在健康中2030的時代背景下,太極推手如何在規則和內容上實現更大程度上的可操作性、高觀賞性,進而提升全民參與的普適應,這將成為影響太極推手發展的關鍵要素。
  參考文獻
  [1] 顧留馨.太極拳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 申洪山,于振東.太極推手發展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10(5):125-127.
  [3] 尚大海.太極推手競賽規則的演變對太極推手發展導向之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5.
  [4] 沈壽.太極推手力學[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84(1):58-65.
  [5] 沈壽.太極推手力學(續一)[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84(2):41-48.
  [6] 沈壽.太極推手力學(續二)[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84(3):75-83.
  [7] 施載煌.太極拳和水壓機——試談太極推手的科學原理[J].福建體育科技,1982(10):28-33.
  [8] 邱丕相,楊建營.生態文明視閾下的武術發展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2):44-46.
  [9] 李富剛,栗勝夫.改革開放30年我國太極拳運動科學研究進展[J].中國體育科技,2010(2):126-133.
  [10] 武冬.對1994年全國太極拳推手賽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5(11):93-96.
  [11] 張山,溫佐惠,馬麗娜.中華武術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3):21-22,51.
  [12] 叢日東.太極推手競技技術初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5,8(1):21.
  [13] 虞定海,謝業雷.《武術太極推手競賽規則》改革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4):76-79.
  [14] 邱丕相,楊建營.生態文明視閾下的武術發展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2):44-46.
  [15] 申洪山,于振東.太極推手發展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10(5):125-127.
  [16] 牛建華.太極推手各階段技術動作的表面肌電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7):55-58.
  [17] 田金龍,邱丕相.太極拳技術原型的提煉與推手技術體系的構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6):77-80.
  [18] 王曉娜,李懷續.太極拳推手的回顧與思考——基于1983-2014年中國知網115篇論文的綜述分析[J].中華武術·研究,2015(7):16-20.
  [19] 漆才杰,戴國斌.太極(定步)推手動作識別系統的設計與研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8):52-5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22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