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電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際沖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李安的電影《推手》是一部典型的表現文化沖突的電影,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解讀這部電影可以培養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通過跨文化交際的冰山理論可以知道很多外在的表象沖突其實是文化價值觀念的沖突。本文將從外在顯性差異和隱性價值觀區別兩方面解讀電影中的跨文化交際沖突。
  關鍵詞:電影《推手》;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是指具有兩種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的交互作用,是一種在交往中參與者不只依賴自己的代碼、習慣、觀念和行為方式,同時也經歷和了解對方的代碼、習慣、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所有關系。著名華人導演李安生于、長于臺灣,后求學于美國,他個人在經歷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的同時,也在觀察和思考這兩種文化。1990年他編寫劇本,并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推手》就生動地體現了中西文化的碰撞。雖然這部電影距今已經過去近三十年,其中體現的深意卻依舊能給人們跨文化交際的啟示。
  電影可以運用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道具背景,故事情節發展等多種表達方式體現文化元素及其背后的文化價值觀念。《推手》講的是太極高手老朱被兒子曉生接到美國之后,與美國兒媳瑪莎之間因為語言不通、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不同而產生的摩擦和沖突,影片以太極招式推手為名,故事情節也如推手一般把中美價值觀之間的文化沖突生動地展示了出來。
  影片開始,矛盾和張力已經顯現:同一個鏡頭框架下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從外在的顯性信息來看,公公老朱是中國人,用毛筆寫漢字,說普通話,兒媳是美國人,用電腦打英語字母,說英語。兩人的身份也不同,在老朱眼中,兒媳每天待在家里,不務正業地敲電腦。兒媳自己的身份認同是個作家,家也是她的辦公室;二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老朱吃傳統的中餐,兒媳吃蔬菜沙拉。生病時,公公采取的方法是傳統中醫的號脈和推拿,兒媳選擇去醫院;遇到和他人的矛盾需要處理時,公公選擇自己面對,中餐店的老板是叫“小混混”私下處理,美國兒媳選擇報警,叫警察處理。
  以上這些“看得見”的區別背后體現的是中美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空間和隱私”的看法
  電影開場兒媳和公公在同一屋檐下生活,老人怡然自得,美國兒媳卻焦慮不安,究其原因:中國文化中講究“和而不同”的相處之道,美國人注重自己的空間和自由。在西方文化中,隱私是屬于每個人獨立的事情,西方的個體隱私觀體現了個體的價值和利益,對個人隱私的維護體現了西方文化尊重個性的特點,他們無論在社會、單位還是家中,都是獨立的。為了這種獨立,他們需要個人空間,同時也需要他人尊重并且不要侵犯他們的個人空間。兒媳瑪莎忍受不了有人來分享她的生活空間,她向丈夫曉生提出想換更大的房子,但是曉生父親卻沒有瑪莎這樣的反應,因為在中國傳統生活中,一個家族的人都要生活在一起,家庭的和睦團結超過個人的需求和習慣。在分享同一空間的同時,中國人也不注重個人的隱私,比如電影中對于洗完澡的孫子,爺爺覺得沒穿衣服的小孩很正常,但在兒媳的眼中,這是不禮貌的,即使是孩子的爺爺也不可以開身體的玩笑。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矛盾背后都是觀念的不同。
  二、對“家庭關系”的看法
  美國兒媳想不明白為什么老人不去養老院,公公老朱難過的是“這個家容不下他”,這體現出中美兩國文化中對“孝”的理解差異。在中國,贍養老人是孩子應該盡的責任。在影片中朱曉生對瑪莎說:“在我的教養里,一個人關心父母應該像父母關心你一樣。父親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為什么你不能接受?”這傳達出:在中國父母和孩子是一體的,父母撫養孩子,孩子長大后贍養父母,和父母一起生活,住在一起這種“形式上”的連接表明了父子一體。在美國,父母和孩子是獨立成人,父母和孩子的連接更多是在感情上,父母和孩子分開住,孩子去探望父母時其樂融融的相處。同時,美國有比較健全的養老體系,老人在敬老院內也能得到十分周全的照顧,所以在美國兒媳眼里,并不覺得養老是兒女的責任而是社會的責任,這讓老朱無法接受。
  在中國的“孝”文化中還有一層含義是“聽話”,聽話是對家長權威的尊重。影片中有一片段是朱老先生教孫子杰米跟著他念家鄉的兒歌:“東西街南北走,出門看見人咬狗,拿起狗來打磚頭,又怕磚頭咬著手”,杰米總是念成:“出門看見狗咬人”,因為杰米是按照正常的邏輯和自己的想法來說的,而爺爺硬是糾正杰米念成“人咬狗”,爺節的教育是中國典型的家庭教育模式,重要的是“按大人說的做”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在美國文化中,對孩子的教育以鼓勵為主,父母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朱老先生對兒子曉生說:“你們在美國,對孩子挺客氣,不把孩子當孩子,有學問?!睍陨卮穑骸斑@里面學問大的很,這就叫民主,民主嘛,就是沒大沒小?!?
  此外,中國的父母往往為后代默默做出巨大的犧性。在一個家庭中,“父子”縱向的關系要大于“夫妻”橫向的關系,這也是片中夫妻矛盾激化的關鍵原因。當年為了延續家庭的唯一血脈,面對暴力沖突困境時,朱老先生在妻子和兒子之間選擇了救兒子。而在美國,夫妻兩人維系著家庭的核心關系,他們相互平等,彼此尊重,夫妻感情影響著家庭的氛圍和關系。片中妻子遇到矛盾先向丈夫尋求解決方法,而丈夫以父子關系和家庭和諧為重,忽略妻子的訴求,矛盾由此累積。朱曉生本人同時受中西方文化的影響,他的內心也面臨很多掙扎和搖擺。
  三、對“和諧”的看法
  中國文化傳統思維的主要特征是追求和諧,不僅體現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中,也體現在人和人的關系中。在影片中,朱老先生吃飯講究葷素搭配;兒媳瑪莎吃飯的時候多是生冷的蔬菜和水果為主。在朱老看來,瑪莎生病的原因是她不注重葷素搭配,身體內部的平衡遭到了破壞。面對父親和妻子的家庭矛盾,兒子曉生期待的是家庭矛盾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中餐廳工作的中國同事面對老板和朱老先生的矛盾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都是追求“和諧”的人際關系的結果,結果這種態度愈加激化了矛盾。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更加注重內在以及個體的差別和對立,思維方式上更加傾向于分析型,他們在分析事物和處理事情的時候,會將部分從整體中分裂出來,所以瑪莎以為只要朱老先生搬出去,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
  跨文化交際中的矛盾和沖突有時是不可避免的,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已有的觀念根深蒂固,難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和觀念受個人經歷和思考方式的局限,往往不愿意改變,人也很難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去接受與自己的經驗不符的異文化。二、面對出現的跨文化交際的困難,不愿意主動解決和溝通,選擇逃避或采用原有單一的解決方式。即使出現跨文化交際的困難,人們想到的解決方式往往還是慣常的、在本文化中熟悉的方式,跨文化交際的背景是復雜的新情況,面對這樣的矛盾,解決方法和思路也應該是綜合創新的,而不是片面陳舊的。三、驕傲的態度讓跨文化交際中的矛盾更加突出,甚至激化。見識受限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擴展眼界,不知道處理辦法也可以嘗試和學習,但是前提是有謙虛受教的心,放下“原有文化”比“新鮮文化”更加優秀的偏見,以平等客觀的態度,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差異,才有可能解決跨文化交際中的矛盾和沖突,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楊青箐.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中國老人出國的不適應及應對方式——以電影《推手》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17(10):247-248.
  [2]陸溪核,賈曉云.以《推手》為例解讀中美家庭價值觀[J].戲劇之家,2017(16):87-88.
  [3]何微.從中西方文化價值差異看跨文化交際——以電影《推手》為例[J].語文學刊,2016(11):88-89+130.
  [4]趙彤.跨文化視角下東西方文化融合與沖突——以電影《推手》為例[J].采寫編,2016(01):200-2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033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