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民辦高校英語專業口語課堂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語言交際的過程中口頭交流占很大比例,傳統的口語教學模式多強調語音、語法、句法的使用是否標準,而很少注意是否是有效的交際,從而導致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文化的誤解和交際的失敗,造成語言表達障礙。因此,對于學習英語的學生而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顯得格外重要。本文以民辦高校英語專業口語課堂為研究對象,介紹了民辦高校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內容以及如何有效提高民辦高校學生在口語課堂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英語專業  口語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0.007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概念與培養現狀
   交際能力最早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Dell Hymes在其發表的《論交際能力》中提出。他認為一個人的交際能力包括語言知識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即一個人的交際能力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能力、心理因素、社會文化知識和語言應用等方面內在的一種綜合判斷能力。一般而言,人類交際包括兩種形式:語言交際(linguistic communication)和非語言交際(paralinguistic communication)。非語言交際包括眼神、手勢、表情、圖表等。而語言交際主要包括口語(spoken language)和書面語(written language)。在多數情況下,人們主要是通過口語進行交際。而所謂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理論是以海姆斯的交際能力理論為基礎,并借鑒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用學、社會心理學和交際學等領域的相關理論發展而成的一個綜合理論體系。交際學家Gudykunst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為能力。
   隨著中國國際化進程的推進,特別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各行業對跨文化培訓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對國際人才培養以及人才儲備的需要也迫在眉睫。就高校教育而言,尤其是外語專業教育而言,培養出一批具有一定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學生已成為國際交流的必需。口語課程是外語課程中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口語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不僅是一種語言轉換的表象操作,也是一種文化思維模式的轉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不同決定了語言表達形式的多樣性,然而民辦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深入理解,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和溝通障礙的產生。因此,提高民辦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迫在眉睫。
   二、民辦高校英語專業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與生源素質不高
   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相較而言,辦學時間比較短,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一般由碩士畢業的專任教師和一大批外聘教師組成??谡Z教學方面,很多民辦高校甚至沒有聘請外教,口語課堂由相對年輕、缺乏經驗的專職教師負責,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民辦高校的生源質量不高,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口語表達能力也較差。教師在進行口語教學時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處理英語語言知識,而不是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從而阻礙教師靈活地進行口語教學。
   (二)口語課堂教學模式陳舊
   在民辦高校中,許多口語教師依舊使用陳舊的教學手段,重視詞匯語法的運用而忽視語言的工具性作用。甚至有些民辦高校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詞匯和英語會話的背誦,讓學生根據記憶機械地進行口語表達。這樣的結果是學生上了四年的口語課,依舊不能與外國人進行口語交流,更不能靈活地使用英語句式從事翻譯等要求更高的工作。此外,陳舊的教學模式常常另學生感覺索然寡味,提不起對英語的興趣,導致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上不去。
   (三)學生口語表達中式化
   東方的思維方式側重形象思維,即強調天人合一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西方強調個體,認為整體只有在個體的對立中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中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的英語學習都是建立在一套固定的語法規則和詞匯的形式化系統之上的。而學習英語語法的同時,中國學生會無形中受到漢語語法規則的影響,口語表達也難免出現漢語語法規則向英語語法規則的機械化轉換,導致說出來的英語中國人聽得懂,外國人聽不懂。
   (四)學生西方文化素養缺失
   由于英語教師在口語課堂教學中一味強調語言教學,常常會忽略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因此,中國學生也會過分重視語言表達而忽略西方文化對西方語言的影響,從而造成口語表達生硬而沒有內涵。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俚語叫做“break a leg”。對西方文化不了解的中國學生可能會把這句俚語當作對人的詛咒,甚至出現誤用亂用的現象。假如學生了解并熟悉西方文化,便能正確理解并應用該俚語。因此,加強對英語專業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與語言訓練一樣不可忽視。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國人強調整體,西方人強調個體;中國人擅長感性直覺思維,西方人擅長理性邏輯思維;西方人是直線思維模式,中國人是曲線思維模式。由于中西方思維方式存在差異,中國學生在英語口語表達時也會受到這些思維方式的影響,出現口語表達啰嗦、客套話太多、說話抓不住重點等問題。要想克服這些中西方差異帶來的口語交際障礙,必須讓學生對西方的思維方式有一定了解。
   (二)中西方價值觀念的差異
   中西方社會有不同的價值體系,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西方人注重的是個人和合作“西方人更強調個人主義,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倍袊送矚g問被西方人視為隱私的事情,比如你多大歲數了,你一個月掙多少錢等。這就很容易造成對方的反感,從而導致交際失敗。
   四、增強民辦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口語課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    學校需要加強英語專業教師的跨文化教育意識、跨文化研究能力、指導學生開展跨文化探究的能力,培養出一批精通中外文化歷史知識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聘用能勝任深度文化教學的外教,應用到口語等專業基礎課中??谡Z課教師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配合口語教學,通過生動的案例故事呈現文化差異造成的口語表達障礙,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民辦高校英語專業口語課教師更要與時俱進,通過MOOC等平臺進行自我學習,了解更多的中外文化知識,并可進行微課慕課制作與學習,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
   (二)增強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英語口語教學還是以詞匯、語法為中心,開展口語教學的場所一般也多為普通教室,學生在口語訓練中缺乏交際性。民辦高校應該多為英語專業學生創造多樣化口語訓練教室,教師也可以改變傳統教室的布局,比如可以讓學生圍坐成一圈,以類似英語角的形式開展口語教學。同時,學校和教師應該多與外界聯系溝通,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社會各界舉行的能鍛煉學生英語口語的活動,如:外商洽談會,城市旅游節,外貿商品展覽會等。學校也應多舉辦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聯合國模擬大會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類與英語表達和交際相關的比賽中,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三)加強學生中西方文化差異知識的學習
   外語教育需進一步重視語言的文化思想載體意義,在口語課程中重視解讀語言、文化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及其因由,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授課教師在口語課程中還需要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世界文化、文化交流與比較、全球熱點專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如課上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既加深了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又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民辦高校的口語教師要努力拓展學生對文化差異、文明互鑒與文化沖突的理解,加強其對全球問題的關注,在不斷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建麗,才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2017(31).
   [2]陳思,李密.淺議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J].科技創業月刊.2013(12).
   [3]段瑞芳.高校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研究[J].高教學刊.2016(13).
   [4]韓國崇.“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J].英語廣場,2019(01):30-31.
   [5]李林.英語專業口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教書育人,2013(03):100-1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244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