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之《汨羅江幻想曲》的藝術特色及其對中國古箏音樂創新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李煥之是20世紀中國樂壇上極有影響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躲枇_江幻想曲》創作于1981年,是李煥之創作生涯晚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曲在古琴曲《屈原》的基礎上寫作而成。在這部作品中,不管是音樂的表現手法還是樂器的演奏形式,作者都做出了大膽的創新和探索。
關鍵詞:李煥之;汨羅江幻想曲;古箏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04-0008-02
李煥之在其音樂創作中具有濃厚的民族情節。在他創作的音樂作品中,隨處可見中國優秀民族音樂的身影。如在管弦樂《春節組曲》、琴歌合唱套曲《蘇武》等作品中,作曲家或多或少運用了民族音樂的素材,進行改編后重新寫成。
《汨羅江幻想曲》創作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起因是李煥之受邀參加亞洲作曲家與音樂節。而這次大會主要是關于中國箏、日本箏以及韓國伽倻琴的學術交流會,由于李煥之對古箏情有獨鐘,故因興趣使然創作了該曲。
《汨羅江幻想曲》根據琴曲《離騷》改編,李煥之將其定名為幻想曲是想以此來自由構思,使之具有深刻的內涵,同時表達對偉人屈原的沉痛哀思。整部作品的音樂結構是一種自由的結構,并不受西方傳統協奏曲的約束,只是采取協奏曲的演奏形式。由于李煥之在創作中更遵從作曲家本身的感受而非直接照搬協奏曲的現成模式,使得作曲家的音樂構思不受結構限制,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種體現使得該作品的藝術價值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1 《汨羅江幻想曲》作品分析
《汨羅江幻想曲》是一部結構較為自由的協奏曲,李煥之跳出了西方作曲思維下的“協奏曲”概念,這種新穎的創作手法可以充分體現出作曲家獨特的創作思維。
全曲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引子和序(1-75小節);主部主題陳述(76-152小節);副部主題陳述及過渡(153-198小節);箏的華彩樂段及展開部(199-319小節);結束部(320-370小節)。
作品的引子部分由主副部主題材料共同寫成,這一部分也為之后的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部分的音樂材料中,可以尋見琴曲《離騷》的旋律(圖1譜例),音樂整體呈現出深沉的氛圍。
副部主題的音樂形象和主部主題所刻畫得音樂形象略有差異。在這個部分的最后,古箏獨奏展示了搖指、刮奏等一系列的技巧后,樂隊全奏,達到序奏的高潮,在低音弦樂和管樂的伴奏下,樂曲隨打擊樂結束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的調式是G宮調式,由低音弦樂引入奏出主部主題,副部主題的音樂主要是發展引子中的副部主題旋律,在198小節,作曲家安排了一系列強奏進行收束,這種強有力的結尾為后樂段華彩的進入渲染了情緒、設定了背景。
箏的華彩樂段及展開部,古箏輝煌的即興演奏段落和展開部是全曲戲劇沖突的集中部分。作曲家在充分了解古箏傳統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大膽進行了新的演奏實踐,使得古箏的性能得到了大大的擴展。在旋律寫作上,作者將連續的和弦進行和旋律進行相結合,并運用了極強的刮奏等手法,使得音樂整體既具有傳統樂器的古典風韻,又具有古箏作品的振奮昂揚。
隨著華彩段落的結束,極富戲劇沖突的展開部也隨之而來。展開部既是作曲家發展音樂的部分,也是展示音樂作品內部沖突矛盾、體現音樂畫面感、戲劇感的重要篇章。一方面作曲家對主部主題的部分節奏給予展示,另一方面,對副部引子的部分也做了相當巧妙的呈現。打擊樂器的聲部使得音樂整體更具感染力,音響宏大,情緒達到高潮。
結束部分是主部和副部主題的再現。這部分的樂曲以慢板的速度開頭,緊隨其后的是古箏用泛音等演奏技巧模擬出古琴的獨具韻味的音色。最后的結尾處,樂隊演奏力度逐漸變化到極弱力度,并且終止于A商調式的主和弦上,力度和和聲的安排使得音樂的終止感迎面而來,作曲家對屈原的緬懷之情也呼之欲出。
2 《汨羅江幻想曲》的藝術成就
在作曲上,李煥之有著豐富的寫作經驗,因此,在《汨羅江幻想曲》這部作品中,作者能夠嫻熟地運用和聲、配器等作曲技法,最主要的還是能夠將之與民族樂器相配合,使得整部作品的藝術風格更加突出、感染力大大增強。
整個作品的主題音調都是來源于原曲的主題部分,原曲由于受到演奏樂器構造和性能的限制,其精髓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李煥之采用協奏曲的形式,并用大型民族樂隊演奏,構成了全曲戲劇性結構的重要基礎,使這個主題得到充分的展開與發展。
從整體結構來看,這部作品的曲式結構并非普遍的三段式結構。而是采用協奏曲的形式,多主題呈示、發展、再現提供材料,從而讓主題的精華部分得以表現。
就配器來說,作品中的聲部安排是高音聲部由二胡、高胡構成,二者結合以合唱的形式塑造出了美妙的旋律撥弦樂器演奏出的低聲部極具色彩,使得音樂井然有序又接踵而至,形成波浪式的旋律線條。雖然使用的樂器十分簡單,但是音響效果極佳。同時,在演奏過程中,樂隊和古箏演奏的配合,提升了樂隊的表現力也展現了古箏的演奏技法。這一演奏過程,充分的展示了樂曲的風采。
屈原的詩《離騷》本身就是充滿幻想的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而唐代陳康士的琴曲《離騷》也是一部浪漫主義杰作。李煥之這部幻想曲作品的音樂構思不僅抓住了原曲的藝術特征,體現作曲家對于西方幻想曲音樂特征的認識,也表現了作曲家本身的創作意向。也正是這樣的構思,才將原曲的精華得以表現,更深刻地表現屈原的思想情感和抱負以及人們對他的敬佩懷念之情,使樂曲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
3 對中國古箏音樂創新的影響
傳統音樂對人們的精神生活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形成一個民族審美意識流。李煥之就在這樣的審美意識的熏陶下逐漸成長,他自幼學習傳統音樂和西方音樂理論,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創作風格。李煥之認為傳統的作曲技法仍有廣闊的天地等待我們去繼續開拓,對于傳統音樂作品的創作要有創新的膽識。同時,李煥之對民族器樂的獨奏、協奏或合奏進行了思考和藝術實踐,對于提高樂隊的表現能力、民族樂器的性能等方面,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并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 古箏作為我國的傳統樂器,其歷史悠久。隨著樂器的不斷發展,演奏技巧和樂器形制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躲枇_江幻想曲》中古箏的演奏手法就是在保持傳統本色的同時,極大程度地挖掘和發揮古箏的潛能。如作者經反復研究,發現了古箏在泛音奏法上不僅可以奏八度泛音,也可奏五度泛音,使得古箏的演奏技法得到提升、表現力也大大增強,對于古箏演奏所要呈現的情感也會更加的細膩,層次更加豐富。
又如在引子中用古箏低音區加綽注的奏法,可以模仿古琴深沉、渾厚的音響,從而更加貼近原曲的精華部分所表達的意境,而不是一味突出古箏本身的音色,從而影響到樂曲的情緒。在再現部中,改用吟揉手法奏出的副部主題,旋律更加豐富,比起原主題更加突出音樂的情緒,更能牽動人們的情思。
整體來說,作為一部古箏協奏曲,李煥之除了在幾個重要的樂段上適當吸收原來琴曲的泛音、揉、吟的演奏特點外,更多考慮的是發揮古箏本身所擅長的刮奏、按滑、搖指、掃搖等技法,使古箏的演奏又有了新的發展。
4 結語
李煥之認為“現代人去創作古代題材的藝術品,不能停留在古人所達到的藝術成就上,停留在一種比較‘純粹的古代風格’上,因為音樂藝術的發展,技巧的進步與復雜化,反映了人類智慧的進步,掌握與運用現代人在音樂文化上所達到的高度成就去表現古遠的題材,只有更富于表現力,而不會是別的?!币虼?,他認為20世紀專業音樂創作所追求的兩個重要方面是:“一方面繼承與發展民族音樂之優秀傳統,另一方面,廣為吸收、借鑒外來音樂文化而為我所用”。使得我國傳統音樂在新的作曲技法的二次創作下綻放出新的生命力。
《汨羅江幻想曲》的創作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民族器樂對于表現民族風格的特殊優勢。只有認識民族音樂形態,了解民族音樂語言,理解民族音樂蘊含的深刻內涵,熟知民族音樂的特點,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才能讓民族音樂所特有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音樂實踐中,創作出具有民族風骨的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汪毓和.從李煥之的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想起[J].音樂教育與創作,2010(04):35-37.
[2]蔡夢.李煥之箜篌獨奏《高山流水》音樂分析[J].音樂創作,2006(03):109-112.
[3]許曉薇.李煥之的音樂之路[J].傳記文學,2013(08):121-123.
[4]蔡夢著.李煥之的音樂生涯及其歷史貢獻[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79-8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