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情感教育推動藝術特色高中育人創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情感培養是藝術教育的重要任務。藝術特色高中學生的情感教育,必須著眼于審美育人的目標指向,遵循情感教育的基本規律,重視審美課程建設,關注情感培養與文化藝術學科、德育活動等的協調融合。重視提高教師的情感教育能力,推進高中育人創新。
  【關鍵詞】情感教育;特色高中;育人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18-0007-04
  作為藝術特色高中,我校立足于二十多年藝術教育的實踐探索,把培養高素質藝術人才作為學校育人使命,遵循審美教育規律,重視學生藝術情感培養,將情感教育與審美教育有機結合,推動學校藝術素質教育不斷攀升新高度。
   一、著眼藝術素質培養,確立情感教育與審美育人目標
   學校以高中生藝術追求為導向,在“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辦學思想引領下,確立“大愛尚美、德藝雙馨”的育人目標,努力培養適合個性,促進潛能,文化深厚,技能扎實,精神豐富,素養全面的藝術高中學生。學校設立美術、音樂、舞蹈、表演和播音主持四個專業類型的課程,教育教學活動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為導向,將藝術情感教育貫穿于育人全過程,開展全方位全要素的藝術教育。學校教育努力探尋有心的教育、有追求的教育、有品質的教育、有情感的教育、有人的教育,推動學校高品質創新發展,努力辦好質量一流富有特色的藝術高中。
   二、優化藝術學科課程,創設藝術教育情感課堂
   審美教育與情感培養的主渠道是課程與教學。學校發揮藝術學科教育的優勢與特色,促進藝術學科課程審美體系的多元化,審美教育教材的專題化,藝術課堂的個性化,將藝術情感教育貫徹于藝術學科的課堂教學,推進藝術課堂育人的實踐創新。素描、色彩、速寫,聲樂、樂理、視唱、練耳,芭蕾基訓、古典舞基本功等基礎課程重在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使學生具備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培養學生喜愛藝術、熱愛專業學科的情感,為專業技能和審美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礎。根據各專業學科特點及學生的審美差異和特質,藝術課堂采用適切有效的專業教學方式,使學生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熱情和意識。
   三、開設拓展性體驗課程,豐富完善學生情感教育。
   情感培養是一個實踐、體驗、內化的過程,需要在各種課程活動中達到實效最大化。學校把素質培養與實踐創新作為目標導向,努力探索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校本課程的多元化發展,體現為學生而設課程,為學生成長而完善課程。
   1.園林文化課程。
   立足學校四百多年的古建古宅,聯合周邊世界遺產的拙政園、獅子林等蘇州古典園林作為學校課程基地,挖掘與園林藝術相關的審美要素,開設四大類21門相應課程,如園林花窗、園林山石、園林速寫、園林植物、園林模型、園林導播以及刺繡、書法、昆曲、評彈、江南絲竹、江南民歌等。把課堂從教室搬到蘇州園林,讓學生浸潤于園林實景,體驗藝術智慧的觸類旁通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多元開放的學習方式,動態感悟的情景教學,培育學生對家鄉故土優秀傳統文化熱愛之情,增強自主探究精神和美學綜合素養。結合園林文化課程,學校邀請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曹林娣,為高一全體師生做了名為《賞中華文化經典——蘇州園林》的精彩講座,就蘇州園林營構的意境、承載的禮樂文化和創構的生活境域三方面,講述蘇州園林的文化美學。生動精彩的專題講座讓同學們深刻地體會到,意境雋永的蘇州園林蘊含著中華風雅的生活境域和生存智慧,更彰顯了中華文化對尊禮崇德、修身養性的不懈追求。園林文化課程基地成為學生打開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窗口,成為同學們多樣化學習和多元發展的“立體課堂”,成為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實現專業成長的“發展中心”,也成為學校轉型升級、優質特色發展的“展示窗口”。學?!秷@林文化行塑高中生人文品格的德育實踐》被列為江蘇省教育廳第二批品格提升工程項目,并被教育部表彰為2018年度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典型案例。
   2.社團演藝課程。
   學校不余遺力為學生搭建不同的平臺,嘗試用現代技術平臺、學生喜聞樂見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不斷開拓創新,在藝術的星空中歷練施展、夢想起飛。寒假里,優秀畢業生打造“凡塵”戲劇晚會,贏得了良好的社會美譽,暑期開學后,藝術高校返校學子聯手在校演繹“新生”歌舞晚會,優秀畢業生——中國十大男中低音歌唱家施恒特意從上海趕來,不僅獻歌一首,而且專為母校設立“藝·恒”獎學金。
   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藝術節已經成功舉辦二十五屆,每年初夏時節,是學生們充滿期待的時刻,藝術節成為校園文化藝術的縮影,是藝術專業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交響樂團、民樂團、合唱團、校園劇等課外藝術實踐課程活動,由個體學習向團隊合作學習轉變,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協作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在協調配合中體驗融合互補的藝術之美、多元之美。藝術冬令營、夏令營擴展學生藝術視野,行走藝術院校活動提高學生藝術追求境界。學校合唱團演繹的《人面桃花》、《賣湯圓》榮獲江蘇省特等獎第一名,并參加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
   3.國際交流課程。
   學校藝術教育確立開放的國際視野,關注國際藝術教育發展動向,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促進藝術發展的國際素養。多年來,學校與烏克蘭中央美院、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德國柏林藝術學院等國外高校進行教學合作,打開與世界藝術對話的大門。與烏克蘭巴甫雷什中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凱恩斯三一灣中學及柯林伍德學校、美國河谷學校等友好學校開展來校研學和交流活動,藝術教師全員開課,中外學生進行深入而廣泛的藝術交流。通過觀摩畫展、音樂會交流、游學、聯合才藝展示等各種活動,幫助學生互相了解異域文化和藝術,增強交流溝通熱情,開闊國際視野,提升藝術審美素養。
   四、挖掘文化優勢資源,建設情感教育物質環境
   學校依托得天獨厚的校內外物型環境資源,著眼東北街——平江路——拙政園——蘇州博物館的地理人文風景線,發揮世界遺產——蘇州園林文化優勢,開發校本化物型課程建設,利用校內有原美術館、古建德善書院、蘇州圖書館青少年藝術教育分館等文化場域,助推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的應用與融合,弘揚中華民族以及地方區域的優秀傳統文化。依據學校地處歷史文化古城的區位優勢,挖掘社會資源、高校資源,開展各種活動,如學校有原美術館先后舉辦全國著名藝術高中師生書畫作品展覽,“家風、家訓、家書”書畫展、百年老校攝影展等,面向社會開放,邀請全市中小學生作為社會實踐參加觀摩。學校還組織藝術大家進校園活動,邀請藝術名家與學生面對面,暢談藝術人生,激勵學生立志勤學,追求理想目標。
   五、豐富德育活動,提高情感育德實效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認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幫助自己的學生贊賞道德美并被這種美所鼓舞,使他堅定地相信,美和真理總是會勝利的。”多年來學校立足藝術高中辦學特點,探尋審美化德育方式,發揮藝術教育的德育效應。通過藝術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細致、嚴謹、靈動、創新的品質;通過音樂、劇作欣賞、舞臺表演等形式,陶冶高雅情操,培養審美能力。通過園林文化課程活動,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弘揚吳文化精髓,促進學生探究創新才能。開展“大愛六藝”愛心助學拍賣,引導學生“愛與責任”的傳遞,師生捐贈書畫作品募得的善款全部捐贈給蘇州教育發展基金會。
   著力全人品格培養,建立整體性德育格局,發揮綜合育人效能,促進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能力的和諧發展。發揮班會課、思想政治課、心理課等德育課程的主陣地、主渠道功能,加強文化教學的學科德育作用,按照不同學科特點,寓德育于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完善學校咨詢服務中心,創設服務型德育環境。推進家庭教育課程項目實驗,架構學校、家庭、社會德育立交橋,加強學校體衛藝工作的融通,創設全員德育崗位,設立學生成長導師,建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德育新生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980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