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以孔子學院為抓手對外傳播中國民族音樂策略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著力點,它是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地位與贏得文化話語權,重獲塑造本國形象主動權的關鍵。中國民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無疑是值得輸出的優秀文化。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應是我國音樂界亟需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限制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的因素
  音樂是世界性的語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內容。中國民族音樂內容豐富,包括民族聲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等多方面。豐富的民族音樂彌漫著中華民族之氣息,彰顯著中華民族之精神。在文化全球化發展之際,中國民族音樂已踏上國際傳播之路,但這一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問題。
 ?。ㄒ唬﹥炔恳蛩?
  民族音樂自身發展受阻是影響其對外傳播的因素之一。如中國民族聲樂,盡管其培養形式逐漸從民間傳授走向學院制教授,使得教學過程更加規范化、專業化、系統化。①但是,久而久之,學院制培養方式的弊端不斷凸顯,典型的問題便是單一化的演唱形式導致中國民族聲樂演唱的多樣性與色彩性逐漸褪去。此外,在民族器樂演奏方面,雖然中國傳統樂器種類繁多,風格獨特,但表演形式缺乏新意,曲目內容少有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作。這類問題嚴重阻礙了民族音樂自身的發展,同時導致了受眾的流失,限制了民族音樂的對外傳播。
  (二)外部因素
  民族音樂的發展受到其他音樂的沖擊是影響其對外傳播的又一因素。在以文化為核心的國際競爭中,世界各國都積極輸出本國文化,搶占國際文化市場。隨著中外音樂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國外的爵士樂、搖滾樂、金屬樂等各類西方音樂流入中國市場,以其風格鮮明、內容新穎、表演獨特等優勢侵占國內音樂市場、搶奪受眾資源,這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形成巨大沖擊。此外國內流行音樂大行其道,瓜分了一定的音樂市場與受眾,這對民族音樂的發展造成嚴重擠壓。其他各類音樂的沖擊與擠壓導致民族音樂的市場占有率下降、受眾數量縮減,進而阻礙了民族音樂在當代的發展。民族音樂的發展受阻,勢必會對其國際傳播進程產生消極影響。
  為改善民族音樂的發展困境,我們應積極主動地傳承與傳播,創新與發展民族音樂中優秀的部分。通過促進民族音樂對外傳播進程,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音樂的理解。
  二、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的孔子學院渠道
  在國家大力推行文化“走出去”戰略的背景下,孔子學院以其發展迅速、覆蓋面廣等優勢成為了中國文化輸出的最佳出口。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成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渠道。
 ?。ㄒ唬┌l揮教師的能動性
  每年國家漢辦都會選派大批的中國志愿者赴孔子學院進行漢語教學與文化傳播。外派的中國教師是實現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的主體力量。他們是來自于高校的教師或學生(本科或研究生),其專業知識儲備與教學能力較好,基本可以完成漢語教學與文化傳播工作。外派的中國志愿者教師普遍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熟練、教學經驗較豐富,基本能勝任中國民族音樂的教學與傳播工作。另外,孔子學院中熟悉、掌握中國音樂的留學生、音樂家、學者等人才亦是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的潛在力量。因為,較少有中國教師留在國外長期從事中國文化傳播工作,所以,國外的中國民族音樂相關人才對于實現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的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潛在的本土教師人才將是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的重要力量,他們熟練掌握本地語言,深諳當地文化風俗,同時了解中國民族音樂,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可以促進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進程,增強其傳播效果。
 ?。ǘ┴S富多樣的教學方式
  中國民族音樂的對外傳播效果不但與傳播者的能力相關,還與所選擇的傳播方式有關。中國民族音樂在孔子學院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除了專業課教學,還有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如專家講座、學術交流論壇、音樂節、音樂比賽等。選擇中國民族音樂在孔子學院的傳播方式時,我們應該注重采取靈活有趣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師的引導與講解,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組織有趣的課外文化活動來調動學生積極性,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傊ㄟ^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參與,以及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文化活動的體驗,既維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與感受??鬃訉W院為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提供了新渠道,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三、發揮好孔子學院作用的策略建議
  中國民族音樂雖已開啟對外傳播的征程,但仍面臨著傳播人才緊缺、傳播進程緩慢、傳播效果不佳等問題。探索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策略,積極推進其傳播進程,努力提高其傳播效果應是我國急需開展的工作。
  (一)傳播者:中外教師并用
  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的首要任務是傳播人才的培養。“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既強調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也隱含了“師傅”啟蒙教育的重要性。固然興趣是學習的先導,但更需要專業的師傅“領進門”,在師傅的引導下,找準學習的方向。同樣,通過孔子學院傳播中國民族音樂也應走好“領進門”的第一步。
  1.國內音樂人才。國內民族音樂人才是推動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的主力軍,也是孔子學院中的主要師資力量。但是,孔子學院的中國教師隊伍綜合能力需加強,包括外語能力、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積累以及中國文化修養等方面。外語能力較弱會阻礙師生之間的學術交流,專業知識儲備不夠會導致無法進行深入講解,文化修養較低會削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故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需要培養綜合能力更強的傳播人才,這也暗示著應提高外派教師篩選的標準。綜合型傳播人才首先要熟練掌握中國民族音樂專業知識與技能,有較強的中國文學、歷史、少數民族音樂發展、民俗、地理等中國文化知識積累。如此,在進行中國民族音樂教授時,教師可以結合歷史、地理、民族風俗等內容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民族音樂的人文內涵。其次,要具備多種外語交際能力,其中普通話與英語是基本語言工具。考慮到孔子學院的學生大都為異文化受眾,如果教師僅僅以中文教學可能遇到溝通障礙,這就阻礙了師生之間順暢的學術交流,影響了民族音樂的教學質量與傳播效果。第三,要做到既可以熟練使用傳統教學方法,又能使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趣味性教學。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系統把握中國民族音樂知識,也可以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打造綜合能力更強的師資隊伍,仍需在制定合理的教師培養方案與篩選標準方面下功夫。   2.國外中國音樂相關人才。國外掌握中國音樂的相關人才亦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播者。如國外的漢學家或音樂家,他們積極研究中國文化(包括音樂文化),期間撰寫相關學術著作或研究成果,這有益于中國民族音樂的對外傳播。另外,來華留學生在中國高校學習民族音樂,在中國大地親身體驗民族音樂之美?;貒?,他們用自己的親身感悟與積累的專業知識自覺地傳播中國民族音樂。由于孔子學院的本土教師培養機制不成熟和培養速度較慢,導致本土教師數量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師資供不應求不利于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可嘗試加大實施留學生工作項目,積極引進國外漢語教師或喜愛中國音樂的人才,委托中國各類藝術院校進行培養,使之成長為中國民族音樂海外傳播的教師人才。同時,孔子學院開設以培養本土教師為目的的中國文化課程班,包括中國音樂、歷史、文學、地理、民俗、書法、繪畫、政治等各方面。多樣化的中國文化課程有助于將本土教師培養成可以勝任中國民族音樂教學與傳播的人才。
 ?。ǘ﹤鞑シ绞剑赫n內外結合
  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是利用孔子學院傳播中國民族音樂的有效方式之一。一方面,通過開設學科課程,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系統地學習民族音樂知識。另外,組織豐富的文化活動則可以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中國音樂的魅力。
  1.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循序漸進,確保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夠理解與掌握。根據內容的逐漸深入可以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不同的學習班。初級班傾向于激發學習興趣,以欣賞式傳播為主,學習品鑒民族音樂作品。如選擇經典的或傳唱度高的民族歌曲《茉莉花》《烏蘇里船歌》《瀏陽河》等進行賞析。中、高級班以深入的理論學習為主,旨在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中國民族音樂,加深理解與感受,形成系統性認知。在中高級班的課程中,應更多地開展專題性的研討,如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專題研討,包括對不同民族的地理環境、風俗文化、經典民歌、民族樂器及表演形式等綜合性知識的交流。中高級班的知識廣度與難度不斷增加,因而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也更高。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與當地音樂風格較近的民族歌曲作為切入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熱情與興趣。根據選擇的歌曲將教室布置成相應的場景,教師領唱、學生跟唱,一起在表演中感悟歌曲的內涵與情感。通過教師對歌曲的藝術特點與情感內容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從藝術特點、主題內容與思想情感等方面品評中國音樂。另外,教師在演唱歌曲時可以借民族樂器伴奏,或專門開展民族樂器課程的形式,通過對樂器的名稱、特點、演奏技法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常見的樂器類型及其基本構造。最終,通過教師的反復教學與學生的刻苦練習,在維持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增進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認識與理解。
  2.課外活動。豐富有趣的音樂活動是延伸學生興趣與增強學生審美能力的輔助形式。音樂活動以學習者的興趣為出發點,通過創造特殊的傳播場景,讓學生在演唱、演奏、表演等實踐參與過程中,逐步感悟中國音樂之美。學生在游戲間感受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潛移默化地吸收中國民族音樂知識。舉辦民歌大賽、民族樂器演奏比賽、音樂節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更能激發和保持學生對中國音樂的學習興趣。或開展少數民族歌曲大賽,激發學生學習不同民族歌曲的興趣;或以傣族、蒙古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為主題開設音樂歌舞晚會,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民族音樂,感受不同的民族風情。比賽反復的排練、演習、練唱等過程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又教會學生從音樂語言、舞蹈動作、表演技法等角度深入理解中國民族音樂。
 ?。ㄈ┦鼙姡鹤鹬匚幕町?,師生共同培養
  1.受眾身份一致。孔子學院的中國民族音樂傳播對象包括在校的學生與教師,在此層面,學生與教師地位等同,身份都是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的受眾。學習中國民族音樂的學生或教師,他們也是潛在的中國民族音樂傳播者,即可能成為孔子學院本土教師隊伍的重要成員。將來要加入本土教師隊伍的受眾,相比其他的受眾而言,他們需要學習更全面、更深入的中國文化知識,同時加強其漢語交際能力。受眾群里的潛在本土教師所承擔的學習任務與壓力更大,同時肩負的責任也更大。這就需要將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播對象進行適當分類,將基于興趣愛好的一般受眾與希望加入本土教師隊伍的受眾進行區分,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案。為了更集中、持久、系統地培養潛在的本土教師受眾,我們應爭取在孔子學院開設針對性的培訓課程。
  2.受眾文化差異。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過程中應注意跨文化傳播障礙——語言與文化差異。跨文化傳播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這就意味著不同文化受眾對同一事物或符號的理解會產生差異。②受眾的差異性解讀將引發傳播障礙進而導致無法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為此,傳播者(教師)在中國民族音樂的教學過程中需充分考慮文化與語言差異,選擇恰當的方式并輔以當地語言進行清晰的解釋,從而確保學生可以正確地理解所學知識。教師還可以嘗試借助圖片、卡片、服飾等來創建學習情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音樂文化符號。此外,在考慮文化差異的同時也要“求同”,不同文化之間的共同之處是確保文化傳播與交流順暢的關鍵。中西方音樂體系之間的差異雖然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對外傳播造成阻礙,但是,文化之間的共性以及人類某種程度上相似的認知結構,使我們相信在長期的聆聽、感受與學習之后,異文化受眾也可以在中國民族音樂中產生情感共鳴。近年來,中國的京劇、川劇等戲曲擁有眾多國外票友就說明了中國民族音樂是可以被其他文化受眾接受與理解的。
  四、結語
  改變中國民族音樂自身發展狀況,推進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進程,探索以孔子學院為傳播渠道的對外傳播策略是促進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的重要內容。以上幾點思考為拋磚引玉之功用,制定科學合理的對外傳播策略,實現中國民族音樂對外傳播可持續發展,這不僅需要孔子學院中外合作雙方與國家漢辦的共同努力,還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本文系2018年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資金項目“中國音樂文化對外傳播策略研究——以孔子學院為例”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YJSCX2018-122HLJU)
  「注釋」
  ①楊黎明:《中國民族音樂的對外傳播策略》,《黑龍江科學》2017年第13期。
 ?、陉惲Φぃ骸秱鞑W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40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