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限制學生使用智能手機要科學施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假期讓不少沉迷手機和電腦的孩子嘗到了苦頭。據報道,兒童成為春節后醫院眼科的就診“主力”,某三甲醫院眼科就診人群中,超過65%為兒童,原因多為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導致的用眼過度。在這一背景下,要不要在校園禁用手機,再次引發大眾討論。
   近些年,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功能的日益強大,智能手機在學生群體中迅速普及,并由此引發了學生沉迷于手機游戲、干擾課堂秩序等一系列問題,加之青少年近視率的居高不下,使很多人將目光聚焦到手機上。是全面封禁還是合理引導,是剛性約束還是柔性管理?圍繞權利與秩序、規定與情理、被動或自覺,小小的手機引出困擾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大課題。在國際上,盡管包括英國、法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已進行立法嘗試,但并未完全達成共識。是因勢利導還是一禁了之,成為考驗學校和教師理念與智慧的考題。
   應該看到,數字化、智能化是時代的大勢所趨。但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仍相對較差的中小學生使用智能手機,利弊參半。
  其利,一目了然。學生借由智能手機可便捷地獲取各類資訊。教、學、評、測等環節均可基于實時反饋和數據分析及時完成,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推動個性化教學和因材施教。
  其弊,也清晰可見。部分學生沉迷于手機不能自拔,成了校園里的“低頭族”,分散了注意力,干擾了教學秩序,影響了身心健康。更為嚴重的是,還有部分學生因沉迷網絡世界導致心理疾患,或受不健康內容的誘導誤入歧途。
   正是因為看到了智能手機帶來的“另一面”,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要求“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山東等地也出臺相關規定,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種種舉措,都是為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所做的努力。與此同時,如何更好地興利除弊,還需要學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進行柔性引導。
   一方面,學校和老師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契約精神,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與自我管理的內生動力。同時,積極使用各種互聯網平臺和應用程序進行教學組織與教學反饋,主動引導學生的碎片化學習并給予學生更多的個性化關注,將學生的注意力從網絡上不健康的內容中“搶”回來。另一方面,家長應身體力行,既要做合理、適度使用智能手機的垂范者,也要在家庭教育中多陪伴、不缺位,做孩子心理健康發展與性格養成的良師益友。同時,廣大APP開發者和互聯網平臺也要以最大的責任心提供優質內容,讓學習軟件與程序更有趣、更有益。
 ?。ㄟx自《人民日報》)
  【素材解讀】
   教育之難,難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以教育的維度來思考校園中的智能手機問題,需要在局部禁止的基礎上,多些關懷的溫度和智慧的力量,讓未來一代在擁抱智能化數字世界的同時,也能擁有明亮的雙眼和美好的心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916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