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以澳洲大學教育為借鑒的建筑學教學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變革,對外交流程度也在不斷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教學模式的新思維。澳大利亞的大學教育近年來在全球范圍享有美譽,它不僅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教學管理,在教學運營、校園環境營造等方面也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筆者以澳大利亞的大學建筑學教學模式為借鑒,就澳大利亞與中國的大學建筑學教學模式展開分析和探討,提出改進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澳大利亞大學  建筑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38-02
  面對建筑設計市場對多元化、個性化、創新能力等要求的逐漸提高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建筑教育也在不斷地嘗試改革,近年來的主要改革特征為由單純的設計技巧訓練轉向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即逐漸由“授之以魚”轉向“授之以漁”的教育模式。建筑學是一門兼具科學與藝術的學科,與其他工科課程相比,自然會更為重視對學生市場藝術修養與創造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師生更多面對面的交流和更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筆者就以在澳大利亞走訪期間的所見所聞,對澳大利亞與中國的大學建筑學教學模式展開分析和探討。
  一、課堂形式
  教學輸出過程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而建筑學教育課程的授課模式與其他學科往往有較大差異。主要分為講課和設計實踐課程兩種。
  1.講課
  講課是最為普遍也是較為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授課方式。在建筑學教育領域,適合應用于通識課程和基礎技術課程,如建筑構造、物理、結構等。經過長期實踐,講課模式呈現出課程內容容易僵化、難以控制學生學習效率、難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等等問題。而近些年興起的“互聯網+教育”的模式通過網站(中國大學慕課)、APP(網易云課堂)、微信公眾號(雨課堂)等等豐富了課堂形式,打破了時空限制。這些網絡應用工具已經可以與傳統課堂融合,實現課前預習、課堂簽到、討論、答題、互評、課后作業批改等功能。但由于這些新興教學手段并不是強制進行,也不會對學生的成績考核產生影響與壓力,所以學生是否愿意積極參與,又是夠能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加強學習過程監督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等作用還有待檢驗。在這方面,澳大利亞的大學的講課模式更為成熟和更善于調動學生主動性。首先,教室配備的電子設備會自動錄制上課視頻,并在課后通過學生系統發送給學生。學生則可以自主選擇課堂上課或在線聽課。每門課的最終成績由每次課程作業的得分綜合計算出,而不僅僅由期末考試決定。為保證公正性,學生的課程作業分為不同的版本,且作業將在規定的時間由系統發放并要求學生完成提交。而作業的批改、課程報告的重復率檢查及打分都是由學生系統自動進行并記錄。如此即起到了學習過程監督的作用,也減輕了老師的工作壓力。最后在講授方式上,采用的是作業和考試范圍都為講課范圍一倍的原則。也就是說,課堂上老師只講授重要知識點和搭建知識框架,而其余的知識點學生必須在老師提供的課程資料里自行查找學習并完成作業與考試。這聽起來好似很不負責任的教學,但實際結果是大多數學生在昂貴學費的壓力下,為了能順利完成課程都會非常自覺主動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并在過程中掌握了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在課程結束后,學生需要在學生系統上對該門課給出評價和建議,以方便下屆同學參考。而老師或者學院可以通過系統記錄的資料閱讀下載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得分情況等數據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以總結教學成果和找出需要改進完善的地方。澳大利亞的講課借助了多功能學生系統、較為高端教學硬件設備、高水平教師等多方面配合協作,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得以實現。但這種方式無形中給予學生較大的學習壓力,在激發學生學習趣味方面也仍然有所欠缺。
  2.設計實踐課程
  這是設計類學科普遍采用的一種專業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討論,并圍繞既定的設計問題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講解與交流,并不斷推進學生的設計。這是一種需要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國內的設計課程一般分為題目講解、交流討論、草圖評圖、最終評圖幾個環節。澳大利亞的大學建筑學設計課程的設置與國內相似,不同的是它會結合不同的教學設施和研究主題使課堂形式更為豐富與多元化。比如,教室配備數量不等的投影儀、顯示屏和插座,不設固定的桌椅和隔墻,所有可移動的桌椅隔墻都可以根據課程的討論交流需要隨時變換組合方式。分隔墻同時可以作為展板釘掛草圖,以供老師指導和同學交流。建筑系館則作為一件大型實物教具來設計和使用,課堂可以根據講解需要在中庭、戶外、走廊或者展廳進行。而課程的最終評圖通常以公開評圖或匯報的形式進行,并在學院內外張貼宣傳海報,邀請其他年級的老師和同學加入旁聽。設計課程的題目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會根據老師的研究課題或者當下的社會熱點作為議題進行課程設計。而不同年級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課。這樣的設置就大大促進了學科內學生的互相交流與溝通。
  通過對比不難看出,教學的基本類型區別并不大。而最大的區別不同在于澳大利亞的大學建筑學授課更善于結合各種軟硬件設施來監督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更在意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來促進師生交流以及學生互相之間的交流,而這些都從無形中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動教學模式完成“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的轉變。
  二、公共環境營造
  大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礎。作為建筑學學生,在大學里除了要學習必需的專業知識,還要學會獨立思考、學習與人合作、培養創造性思維等等能力,才能成為擁有較強專業能力的綜合性設計人才。在澳大利亞的大學建筑系館里,別具匠心的公共環境營造也對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而這些是國內建筑系館相對較為缺乏的。
  首先,澳大利亞的建筑學教學中為了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加入了大量小組作業和小組匯報內容。于是小組討論和交流成為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建筑系館在公共空間的設置上則給出了相應的配合。例如盡可能多地利用走道、庭院、平臺等等公共空間設置學習交流的座椅,并配備足夠的電源插座,以提供足夠方便舒適的交流空間。在學院內分散插入討論室,并配備電腦、顯示屏、插座等設施以供使用。
  然后,為了激發相互交流與學習興趣,學院的門廳、各層走廊、各層電梯廳等人流較大的區域均設置木板墻,以釘掛各類學習信息。促使學生每天能及時了解到專業相關的講座、課程安排、展覽訊息、公開課信息、競賽通知等等。
  最后,由于學生沒有固定教室與座位,學院內每一層都會配備相應的公共電腦、自習區域、直飲水、公共廚房及用餐區等等。以此來方便學生的學習生活,同時吸引學生在學院內停留更長時間,從而觸發交流、增加學習時間。
  總之,要完成教學模式從“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的轉變,不單單需要授課老師的努力,也需要從學校軟硬件設施配備、校園公共環境設施等等方面共同協作和促進。而大學教育也應該在教學模式的改革中考慮如何更有效地傳授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盧峰,黃海靜,龍灝.開放式教學——建筑學教育模式與方法的轉變[J].新建筑,2017(03):44-49.
  [2]凌潔.設計教學的演繹——以墨爾本大學建筑系館為例[J].建筑學報,2017(03):85-89.
  [3]徐田子.澳大利亞與中國大學教育之比較[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6(03):52-53.
  作者簡介:
  鄒亞(1989.06-),女,漢族,四川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是老年建筑,醫療建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02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