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未知的“下一分鐘”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4月底,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急診疑難病研究所”正式掛牌,這是我國急診學科第一間高規格的實驗室,也是43歲的研究員、副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張東山與急性腎損傷(AKI)長期較量的地方。
AKI是臨床常見的腎臟急、危、重癥,病死率高。過去近十年,張東山一直在抽絲剝繭AKI的致病機制,探尋高效的治療方法。
如饑似渴的“中國學生”
2012年,張東山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青年骨干教師的身份赴美國喬治亞醫科大學學習交流,當時,實驗室里匯聚了1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學者。
“按照美國實驗室的標準,‘新人’至少要跟班一兩個月,才能單獨進行大鼠實驗。我在進入實驗室的第二天就用漂亮的實驗數據,讓他們允許我一周內開始大鼠實驗。”張東山笑道,“那樣的實驗我在國內已經做了2000多例。”
給張東山加分的,除了他的專業,還有勤奮。在世界一流的實驗室求學的兩年時間里,他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身份在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了6篇學術論文,刷新了當時實驗室的紀錄。讓美國老師心生留才之意,但張東山迫切期待回到祖國,“立誓填補國內AKI研究的空白,將文章寫在中國的大地上?!?
不懼挑戰的“人生導師”
2014年學成歸國后,張東山著手在湘雅二醫院組建科研團隊,歷時4年,團隊從無到有,從一名碩士研究生壯大到14名在讀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加入。
李嘯洲是張東山帶的碩士研究生,他告訴記者,“張老師在實驗室有一間小小的辦公室,他每天來得比誰都早,對待研究一絲不茍。”團隊一周一次的讀書報告會張東山從不缺席,他指導學生輪流用英文匯報實驗進度、分享交流意見,既鍛煉溝通能力,又提高業務水平。
名師出高徒,今年4月,由張東山牽頭、學生李嘯洲和徐璐陽參與創作的論文《EGFR drives the progression of AKI to through CKD HIPK2 overexpression》登上了中科院生物醫學1區雜志《Theranostics》的封面,論文首次建立了萬古霉素所致AKI到慢性腎臟?。–KD)的小鼠模型,得到業內肯定。
2017年,張東山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多項成果走在了AKI研究的前沿;前不久,張東山入選“中國未來急診醫師”。
拼盡全力的“急診大夫”
除教學科研外,張東山在急診一線工作將近12年,與死神屢次正面交鋒。
有一次,張東山值夜班時,一位年邁的中科院院士急診入院,病人呼吸微弱、血氧飽和度低,雖做了多項檢查,仍找不出病情惡化的原因。張東山檢測出他肺部有啰音,憑借經驗判定這位院士肺部感染,需要插管。
家屬聽到要喉部插管,質問他:“院士身份特殊,如果誤診,后果誰來承擔?”張東山頂住壓力,說明診斷理由,家屬們這才放心讓他醫治。
最后專家對院士會診的結果與張東山的判斷一致。“急診病人生死懸于一線,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分鐘會發生什么,所以無論是當醫生還是做科研,都要以時不我待的態度全力以赴。”張東山如是說。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