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儲備變化與貨幣政策調整方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國際社會上,外匯儲備是對一國在國際購買力上有力的證明,但同時也存在各種風險。中國在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漫長歷程后,儼然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大國。國之大,非強也。中國的整體經濟仍然處于發展階段,與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
關鍵詞:外匯儲備;匯率;通貨膨脹;緊縮貨幣政策;寬松貨幣政策
何為外匯儲備
想要了解外匯儲備的變化,我們先來了解下貨幣的來源和發展史
一、人類簡史——貨幣的發展
想要理解外匯儲備,先要知道外匯的意思,外匯通俗來講就是國外的貨幣,但是中國為什么要儲備國外的貨幣呢?那我們就有必要來講一下外匯的來源。讀過《人類簡史》的朋友都應該了解人類發展的進程,從猿人點起火把拉開了人類文明的大幕,經過漫長的進化后,制度體系開始形成。
人們開始相互合作,由此宏觀的市場概念也就形成了,發展效率大大提速。同時人們面臨了第一次產能過剩的情況,此時聰明的人類開始有了存儲和交換的概念,把自己生產出來過剩的產品存儲或者交換給他人,換取需要的產品。人類最早的交易形態也就誕生了。
剛開始人類是以物換物,后來發現有的商品需求量并不大,這樣的話就換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了,所以“貨幣”就應運而生。貨幣作為中間交換物,對交換雙方設定兌換比率,如:一個凳子可以換成5個貝殼,1個貝殼可以換1袋米。那么這樣一來,生產凳子的人就可以先把凳子換成貝殼,再用貝殼去購買所需要的商品。
再往后發展,人們發現貝殼、牛、石頭等中間產物漸漸無法承擔“貨幣”的角色了,因為他們是不規范的,而且容易損壞,就此人們開始使用金屬作為貨幣存在的形態,也就衍生出了銅幣、銀幣和金幣等等。
久而久之,人們發現銅、銀、金等金屬,數量有限,且流通成本過高,比如一兩銀子是個元寶,但是再小單位就很難區分和清點,所以就開始使用計數制來充當貨幣的一種形態,寫在紙上、石板上、竹簽上等方式,用計數的形式快速加減即可實現清算的目的,而且流通成本低。
至此,貨幣的發展史基本算告一段落,往后紙幣就開始流通,成為貨幣的形態之一。
那么問題又來了,為什么要區分美元,人民幣,日元,法郎,英鎊,馬克等不同的貨幣呢?為什么不能用一種貨幣全球通用呢?
二、何為外匯
剛剛我們用了將近1千字來講述了貨幣的發展史,由此引申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全球不能使用統一的貨幣呢?
其實,主要是因為國家與國家之間存在著諸多差異性,如文化、宗教、習性、發展目標、戰略規劃等,由此決定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那么就存在這強國與相對的弱國,如果使用統一的貨幣,那么強國就不愿意了,他們的1元錢應該能換到更多的商品,而弱國的1元錢不能換到相等的商品,當然這只是比較淺層次的比喻。
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后,我們就能夠接受,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貨幣的現實。
雖然每個國家的貨幣不同,但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還是會存在著貿易和合作。這時候就存在著跨國之間的商品貿易了,那么發生了商品貿易,就會同時發生貨幣交易,所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就是如此。
A國將本國生產的商品賣給B國,換來的是B國的貨幣,那么流入A國的B國貨幣就成為外匯,之間兌換的比率(A商品價值A國的10貨幣,但是只能換來B國的1貨幣,那么我們就認為A國兌B國匯率為10:1),就是匯率。
三、外匯儲備的作用
解釋完了外匯和匯率,那么我們開始談談,外匯儲備的作用,這也是我們之后要探究中國外匯儲備變化的必要知識點。
?。?)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我們剛剛說到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貨物貿易需要支付給對方貨幣,那么此時就需要將本幣按一定匯率兌換成國際結算貨幣,再支付給對方。(國際結算貨幣包括美元,日元,歐元,法郎,馬克,英鎊等等)我們舉個例子,就能理解外匯儲備如何在國際貿易中起到作用的。中國商人A向美國購買一箱蘋果,美國開價100美元,那么中國商人A就需要將600元人民幣兌換成100美元(假設美元兌人民幣1:6),此時就需要動用央行儲備的美元外匯,如果央行沒有外匯儲備,那么商人A就無法購買美國的商品,這就是我們所說外匯儲備的“保證對外支付”能力。
(2)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本幣匯率(俗稱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漲跌)不是越高(漲)越好,也不是越低(跌)越好,匯率的起伏和一國的經濟政策息息相關。對外,匯率過高,本幣升值,不利于出口;匯率過低,本幣貶值,不利于進口;對內,匯率的漲跌容易引起通貨膨脹或經濟蕭條。
所以,當國際外匯市場上,本幣匯率出現不正常波動時,就需要動用外匯儲備,來穩定本幣匯率。
?。?)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
國際信譽是一國在國際市場上立足的根本,充足的外匯儲備反應了一國有對外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在面臨風險時,可以有充足的資源去應對。所以,外匯儲備是一國對外的信譽基石。
?。?)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也正是因為有了充足的外匯儲備,才能夠在遇上金融風險時有抵抗的能力。這點就不多累述
泰國貨幣貶值事件
介紹完了外匯儲備,緊接著一起來看一個案例,著名的泰國貨幣事件。
1996年,泰國泰銖兌美元25:1,期間房地產泡沫明顯,上市公司的市值接近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摩根士丹利。整個國家經濟都處于奔潰的邊緣。
1997年國際貨幣投機商開始沽空泰銖,對沖基金沽空泰銖的遠期匯率,跨國銀行沽售泰銖。以索羅斯為首的投機者們不斷的操作泰國貨幣市場,利用借入泰銖,賣出泰銖的行為,引發市場性恐慌,導致大面積的泰銖被拋售。
泰銖匯率持續下滑后,泰國中央銀行和新加坡中央銀行聯手入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動用120億美元吸納市場上的泰銖、禁止本地銀行拆借泰銖給投機商、大幅提高利率等。算是頂過了一波 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動用外匯儲備來平衡匯率,但是投機商并沒有就此罷手,攻擊如潮水般涌來,泰銖利率急劇上升,股市、房地產市場狂泄不止,整個泰國被恐懼和陰影所籠罩。
隨后倒閉潮、裁員潮、合并重組開始不絕于耳,整個泰國經濟急速下滑,加上外企撤資,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逐漸耗盡。泰國央行宣布放棄長達13年之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改為浮動匯率制,泰銖再次重挫20%,由此泰銖總體貶值率達到5成。亞洲金融危機也隨即發生。
泰銖貶值事件雖然是由于國內泡沫經濟嚴重,這根導火索引起,但如果當時泰國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那么也是可以防止這一慘劇的發生。這也反映出了,一國外匯儲備的重要性
中國外匯儲備的發展歷程
說完了泰國貨幣貶值和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們來看看中國的外匯儲備情況以及發展歷程。
一、發展歷程概述
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經歷了初創期、成長期、震蕩期、成熟期。
?。?)初創期:1978年至1981年。這段時間是中國外匯的起步階段,從負外匯到正外匯的轉變。
?。?)成長期:1981年至1983年。這段時間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一系列的政策出臺也加速了貿易出口和地方生產建設,外匯儲備直線增長到89億美元。
?。?)震蕩期:1984年至1986年。這段時期中國經濟過熱,進口貿易猛增,而出口卻下降,導致經常賬戶出現逆差,外匯儲備降至20億美元。
?。?)成熟期:1989年至2000年。這段時間內,中國政府通過下調人民幣利率、推出了外匯體制改革,實行并軌制、浮動匯率制等措施。外匯儲備急劇猛增,從56億美元增加到217億美元,再從217億瘋漲到1050億。
從2000年往后,中國的外匯儲備一路逼近4萬億美元大關。
二、重要里程碑和事件
?。?)人民幣受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準,進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2015年11月30日,IM(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宣布,人民幣被SKD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后的第五種外匯貨幣。且權重僅次美元和歐元,占比10.92%。實現了人民幣走出中國,使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更具有話語權。
?。?)人民幣支付全球化和CIPS的建立:在說這部分時,不得不說一個詞,“網聯平臺”。網聯平臺在爭議中孕育而成,有人吐槽中國的監管措施,認為網聯平臺抑制了第三方支付平臺和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但往遠的看,其實網聯平臺更多起到的是監督和協助的作用,監督國內和國際的現金流情況,避免洗錢、偷稅逃稅、資金外流等風險,協助國內支付平臺對接國際市場,作為中國的“外交家”,為人民幣市場開拓新戰場。
?。?)委內瑞拉使用人民幣作為石油的定價貨幣:2017年8月,委內瑞拉在受到美國制裁后,宣布棄用美元,改為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這不僅顯示了中國在外交方面的重大突破,也擴大了中國在大宗商品定價上的影響。同時,為中國的“一帶一路”、“金磚”等重要戰略部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中美貿易摩擦:2018年9月6日,美國宣布擬對華2000億出口商品加征關稅,中國外交部予以強烈回應,表示將會反制。由此中美貿易摩擦就此開始了。中美貿易摩擦其實很正常,由于中國“入世”以來,享受的優惠政策頗多,這也是中國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對外出口量急劇上升,已然成為出口大國,在國際上勢必帶來貿易競爭、擠壓美國貿易市場,使得美國本國的出口量下降,失業率上升,勞動力下降。貿易摩擦直接對兩國的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對中國而言,股市全線崩盤,貨幣貶值,社投下降,經濟增速放緩,外匯儲備急劇下降,資金外流等等
貨幣政策如何影響外匯儲備
貨幣政策是指一國為了達到某些經濟目的,通過控制貨幣的供給,從而影響市場的一種方針
一、貨幣政策有哪幾類
(1)寬松的貨幣政策
是指加大市場貨幣的供應量的政策方針。其目的在于促進社會投資、提高就業、降低貸款利率、促進消費、拉動內需。但同時也會造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等問題。
(2)緊縮的貨幣政策
是指減少市場貨幣的供應量。其目的在于讓過熱的市場降溫,加大銀行存款利息,收攏資金,減少投資,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過于緊縮的貨幣政策,會減緩經濟增長速度、抑制內需、企業發展放緩等問題。
二、國家如何通過貨幣政策調控外匯儲備
想要了解國家是如何通過貨幣政策來調控外匯儲備,就必須先了解外匯儲備和國內貨幣的關系。首先,外匯儲備不會平白無故生出來,是需要用本國貨幣通過貿易交易來兌換成相應的外匯。雖然外匯是國家性儲蓄,但同樣也是一種成本,這種成本叫作機會成本。試想,當國家使用1000元購入150多美元時,這150美元就成了一種機會成本,因為本身國家可以用這1000元去做別的事情,比如投資、投放市場、拉動就業等等。但現在一旦換成美元,就必須存在銀行作為儲備,利率也非常低,還存在貶值的風險。
說到這里,有必要再說一下國家財政的海外投資戰略,海外投資是指將本國貨幣無條件向其他國家或政府進行投資的一項行為,通常是無償的。那么我們為什么要無償投資其他國家呢?
一方面,在于平衡國際收支,需要將貨幣消耗出去,增加支出,否則大量貨幣在國內市場流通,容易造成通脹的風險。
另一方面,投資對于其他國家來說就等于是外匯儲備了,有助于提高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
其次,雖然是無償的投資,換來的是無價的兩國外交友誼和長遠的深度戰略合作的機會。
?。?)寬松的貨幣政策
通過降低利率,提高本幣的貨幣供給量,從而加大出口貿易,吸引外資進入,回收民間外匯儲備,增加國內外匯儲備。其道理在于,一旦利率降低,使用本幣的成本降低,人們消費意愿更加強烈,國內投資成本降低,海外資本就更愿意來華投資。 (2)緊縮的貨幣政策
通過提高利率,減少貨幣供給量,收緊貨幣發放口子,通過消耗外匯來回籠市場上的貨幣。
?。?)穩健的貨幣政策
無論是寬松的貨幣政策還是緊縮的貨幣政策,都是有兩面性的,當寬松的貨幣政策來臨時,拉動國內經濟效果明顯,但同時會存在通貨膨脹,游資侵入,操縱匯率等風險;同樣,緊縮的貨幣政策,雖然對控制經濟過熱有一定效果,能夠幫助本幣升值,但是不利于出口,外匯儲備容易外流,對可能存在的貨幣風險抵抗力下降。所以,現在國家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經濟發展趨穩的大環境下,排除金融風險、夯實經濟的地基尤為重要。
CIPS和人民幣支付網絡全球化的啟發和反思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金融業帶來了全新的創新點和突破口。
從貨幣角度出發,移動互聯網帶來了移動支付,目前移動支付已經成為了普羅大眾的便捷工具。其背后的邏輯相當復雜,不僅僅是資金流通,還有技術改革,信用保障,匯率換算等。
但同時,移動支付在不斷迭代優化后,已經相當成熟,跨境購也隨著移動支付開始普及開來,這不僅是對進出口貿易有益,還對人民幣走出國門,提高人民幣在外占比,從而對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有相當大的幫助。截至2017年12月29日,CIPS直接參與者有31家,間接參與者達到677家,覆蓋87個國家和地區。數量之龐大,可以證明移動支付+CIPS系統已經為中國和全世界帶來了實際的經濟收益和外交效益。隨著支付寶和微信的全球普及化,支付寶已擁有4.5億全球用戶;微信擁有9.8億全球用戶;全球26個市場將近12萬商家對接了支付寶系統。
CIPS和人民幣支付全球化,雖然帶來了便利和效益,但我們仍然要看到存在著風險和不足。越來越隱蔽和先進的電信詐騙集團就可以借助便捷的移動支付,騙取巨額資金;第三方支付平臺也給洗錢、偷稅漏稅滋生了溫床。
我們要不斷完善科技水平,讓科技真正的給人類帶來福音。
參考文獻:
[1]光明網 2017年人民幣國際化十大里程碑事件 光明網
[2]百度百科 寬松的貨幣政策 百度
[3]百度百科 緊縮的貨幣政策 百度
[4]百度百科 外匯儲備 百度
[5]亞特伍德 人類簡史 九州出版社
作者簡介:鮑宇立,男,出生年月:1991年11月21日,民族:漢族,籍貫:上海,學位:學士,郵編:200093,研究方向:金融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