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當代世界變化與21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8年11月18至19日,第13屆全國“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在西南大學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全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主辦,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南大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共同承辦。圍繞著“當代世界變化與21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這一會議主題,來自全國各高校、相關科研機構、學術期刊和出版機構的150多位專家學者,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研究”、“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國外馬克思主義前沿問題與最新發展研究”三個方面展開了深入討論。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研究
  西方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為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打開了新的大門,也使得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新時期繼續深化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重要的理論資源和實踐參考。
  全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陳學明將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在我國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并說明了每一階段對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第一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研究將人們從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和僵化的理解中解脫出來,為中國人民實現思想解放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第二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初至本世紀初的研究為增強馬克思主義信念帶來了推動力,為正確總結蘇東劇變的教訓提供了借鑒。第三階段是本世紀初至現在的研究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合理性作出了理論說明,也為這破解一道路所面臨的難題和矛盾提供了理論啟示。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王雨辰認為,中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經歷了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到“實踐唯物主義”研究范式的轉化,從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性質到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具體任務、流派和理論問題的研究主題的轉換,從主觀批判到自覺使之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思想資源的價值立場和研究目的的轉換。他從宏觀、微觀以及積極、消極影響方面分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影響,指出要科學評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得失,才能使其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的思想資源。
  北京大學黃小寒介紹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研究所帶來的五個方面的影響:一是為沖破思想僵化打開了缺口。二是重新喚起了我們對人的關注,三是為我國社會改革思想的確立提供了參考,四是提出文藝審美的基本原則,五是揭示生態危機的本質和根源。
  其他方面的影響還有,上海理工大學金瑤梅分析了蘇東劇變后西方市場社會主義對市場、計劃與社會主義,平等與效率,市場經濟與混合所有制,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這四個方面問題的研究,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提供了借鑒。華東交通大學李鳳丹從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英國文化研究以及英國馬克思主義這三個角度梳理了國內外學者對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現狀,對當前我國理論界關于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提出了三點建議:加強對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研究、對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進行系統反思、深入挖掘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意義,她指出這將有助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提供理論參考。華僑大學趙威、王四達闡釋了當代西方分析馬克思主義學者羅尼·佩弗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樞紐性定位和系統性解讀及其對當代中國面對的社會問題給出的建議。華南師范大學張永剛介紹了麥金太爾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及其對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和創新的借鑒意義。
  二、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
  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是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依據,對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和重要人物進行研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基本工作和主要內容。因此,對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進行深入挖掘仍然十分必要。
  多位學者主張重視對盧卡奇、葛蘭西等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魏小萍介紹了盧卡奇歷史主客體概念的衍變及其當代意義。她指出,盧卡奇在早期從無產階級歷史地位的變化中理解歷史主客體概念,在后期從人在自然、社會對象性關系中的主體性作用來理解歷史主客體概念。而這一轉變對于我們思考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人類滿足生存需要的受動性生產活動與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動性活動如何在現實經濟機制中得以結合具有重要意義。華南師范大學劉卓紅從深化和拓展當代發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闡釋了盧卡奇晚期異化觀中的合理思想。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喬茂林闡釋了演進視域下的青年盧卡奇物化理論,說明了其復雜的生成過程。南京大學張亮主要關注盧卡奇的早期思想發展,他將盧卡奇早期思想劃分為1900年至1911年的文學批評階段、1911年至1916年的哲學反思階段、1916至1918年的倫理反思階段。他認為,盧卡奇的早期思想與著作超越了盧卡奇本人的主觀意圖,在開創西方馬克思主義傳統、促進法蘭克福學派文化批判理論發展、為20世紀30年代以后盧卡奇思想發展提供學術新方向以及支撐戈德曼文學社會學的形成方面具有客觀的思想史效應。復旦大學張雙利通過考察黑格爾和盧卡奇的第二自然概念,說明了盧卡奇對黑格爾第二自然概念的轉化,并指出這一轉化使得二者對實現自由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對法蘭克福學派的討論在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陳慧平以《否定的辯證法》為主要文本依據,從阿多爾諾對“自然”之被“構造”的思維還原及其意義來重新理解“自然”。東北大學朱春艷基于《現代技術的一些社會意義》一文,闡釋了馬爾庫塞社會批判理論的轉向,說明了馬爾庫塞批判理論的新貢獻在于提出對技術的改造。天津師范大學薛晉錫介紹了馬爾庫塞的“歷史唯物主義現象學”,他認為,馬爾庫塞不僅指認出了歷史唯物主義內在的具體化要求,與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劃清了界限,還為我們批判性地解讀當代西方左翼的激進性話語提供了借鑒。黑龍江大學謝靜闡明了馬爾庫塞對西方理性主義文化的批判。廣西大學雷德鵬討論了哈貝馬斯的自然概念,提出哈貝馬斯通過三種不同的認識興趣把自然區分為技術的開采對象、交往行動的客觀背景和人類的生存伙伴, 指出其自然詮釋中的現象學理論痕跡。武漢大學楊禮銀從哈貝馬斯批判理論中討論民主與正義的關系,說明了哈貝馬斯關于民主與正義間構建的良性循環互動關系脫離了晚期資本主義的實際社會關系,這注定成為烏托邦的“空中樓閣”。華中科技大學王曉升闡釋了瓦爾特·本雅明真實的經驗與理智的經驗,在此基礎上說明了人在一定條件下會出現經驗貧乏的現象,并指出了經驗貧乏與現代文明的關系。河南大學郭廣介紹了瓦爾特·本雅明以“震驚”為中介,連接藝術與政治的藝術政治理論,并指出這一理論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論建構提供了思想資源。廈門大學洪樓介紹了阿爾塞克·霍耐特物化批判的社會存在論基礎,他指出,阿爾塞克·霍耐特從盧卡奇的實踐、海德格爾的操心、杜威的實踐牽涉等概念構建起具有社會存在論意義上優先性的承認,深化了物化批判理論。   本次會議也有專家學者重新探討了葛蘭西和阿爾都塞。河北師范大學張艷玲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葛蘭西實踐哲學進行對比,說明了兩種實踐哲學之間的異同。她指出,相同之處是二者都強調哲學的實踐本質,都主張從實踐的角度理解世界、歷史和人的認識,都可以稱為實踐哲學。不同之處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強調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以及實踐對認識檢驗標準的唯一性,而葛蘭西的實踐哲學是實踐的唯心主義,常以意志活動代替實踐活動、以是否被群眾普遍接受作為判斷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中國社會科學院張羽佳以革命選擇為切入點,介紹了葛蘭西在盧森堡與列寧之間的抉擇過程,以及他為何最終選擇了列寧主義。西南大學劉宇從實踐哲學的視角出發,通過對阿爾都塞文本的梳理,總結出阿爾都塞的主要理論工作是闡發一種特殊的實踐哲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張星萍分析了阿爾都塞哲學中的斯賓諾莎因素。
  三、國外馬克思主義前沿問題與最新發展研究
  時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的側重點和熱門話題也隨之而產生變化。結合新的實踐語境和時代狀況,提出新的研究視角和問題是國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界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當代西方激進左翼對共產主義的闡釋是國外馬克思主義關注的熱門話題,在本次論壇中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發表看法。吉林大學王福生堅持從馬克思主義的本義,即社會主義理念引導下的共產主義來看待左翼對共產主義觀念的復興。他批判性地指出,西方激進左翼對共產主義觀念的復興和其他學者對其所作的批評,一方面因無視或不能解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唯物主義歷史觀之間的關系這一難題而將同時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也對我們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參照。上海理工大學胡緒明梳理了西方激進左翼思想家關于共產主義復興的主要觀點,歸納出了當前對共產主義的闡釋主要呈現為巴迪歐的哲學先驗論、齊澤克的激進政治學、哈特和奈格里的新政治經濟學批判、勞勒和奧爾曼的辯證法等理論范式,他進而指出,只有在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與西方左翼共產主義展開批判性對話,才能正確把握西方左翼共產主義觀念的理論要義。
  對現代性問題的關注是此次會議的一個焦點。東北師范大學韓秋紅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研究應該基于對現代性的批判,她從三個方面說明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現代性建構體現出的特質:其一,在理論目標上,由擺脫蒙昧的狀態轉變為對現代性的哲學批判。其二,在批判主題上,從資本的揚棄轉化對現代社會總體的批判。其三,在價值取向上,由解構元敘事到對未競事業的不懈追求。南京大學唐正東從言語角度出發,介紹了雅克·比岱的現代性批判理論,他闡釋了言語所具有的本體論地位、概念的社會效率及言語的批判功能以及基于共同商議的政治。他認為,雅克·比岱把言語運用到了現代性的批判中,并在言語的直接性、批判性、解放功能上有著獨特看法。黑龍江大學的趙海峰從阿格妮斯·赫勒的著作《現代性能夠幸存嗎?》入手,通過探討阿格妮斯·赫勒關于日常生活和主體的后現代處境的思考,并揭示了阿格妮斯·赫勒的“后現代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特點。
  資本主義危機問題也引發了專家學者的新思考。南京大學藍江提出了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的新異化,即數字化。他通過梳理了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異化勞動的批判以及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提出的異化問題,總結出異化批判存在著政治經濟學批判和存在論批判兩條路徑。他進而指出,在數字資本主義時代,我們需要進行政治經濟學批判,改造不平等的生產關系。他認為,唯有實行普遍的數據共享才是克服數字異化的真正道路,才能幫助我們走出數字異化的囚籠,實現更美好的未來社會。中南大學董山民、周黎黎從新馬克思主義的視域闡釋了當代資本主義所面臨的三個維度的危機——生產之境破碎、成本外部化難以為繼、金融風暴多發。他們認為,新自由主義以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為前提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其頹勢,而重建意義世界、恢復價值多元才是資本主義走出危機的出路。華東師范大學孫亮重新解讀了資本主義語境中的“度量危機”問題。南京大學杜丹從加速與技術碰撞的角度介紹了技術資本主義運用的新境遇。
  本次會議有專家學者對政治哲學問題發表了看法。復旦大學王鳳才認為,正確處理合法性與正當性的關系問題是理解現代政治、現代政治哲學、法哲學問題的關鍵。他在綜合分析了從馬克思·韋伯到卡爾·施米特、從基希海默到哈貝馬斯關于合法性與正當性關系不同理解的基礎上,得出了三個結論:其一,合法性與正當性的最佳解釋是“合法律性與合法性”。其二,合法律性是合法性的一種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其三,即使合法性被稱為合法律性時,合法性與合法律性既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互相代替。南開大學孔明安從黑格爾精神分析的角度闡釋了財產權、主體與正義的概念及相互關系。他認為,實體即主體,自我即財富,財富的辯證法關鍵在于財富與主體的結合,即財產權的擁有。他進而揭示了正義也是實體性概念,并指出只有揚棄財產權問題上的“私有制”的階級屬性,才能走出公平正義問題的困境,最終走向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重慶大學陳飛分析了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研究的四個焦點問題,即馬克思如何理解正義自身?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剝削是正義的嗎?馬克思根據什么批判資本主義?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一個正義的社會嗎?他指出,要回答這四個問題,需要立足整體性原則,對馬克思主義的正義理論進行科學化和價值化的雙重解讀。復旦大學林青通過論述歷史唯物主義與生命政治學在“原初視域”和“核心視域”中的相關表述,指明生命政治學批判是分析和理解社會現實及其基本運作原則的有益補充。山西大學馬援指出,當代文化馬克思主義將文化作為政治理性選擇的著力點,這是對傳統政治哲學所進行的實質性再造,體現了當代西方政治哲學新的發展方向。
  空間理論也是時下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界研究的熱點。南京大學張一兵主要談到了列斐伏爾的《空間的生產》,他認為,該書以歷史唯物主義方式重新研讀了空間問題,使空間問題成為晚期馬克思主義一個重要的爆破點。在他看來,列斐伏爾循著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的思路理解空間,使空間獲得了主體屬性、生命屬性、社會存在屬性,從而構建了全新的社會空間生產。他指出,這一理論對于我們今天重新解讀大衛·哈維以及為國際雇傭勞動、當代全球化問題等都提供了方法論基礎。河北師范大學李秀玲從加強空間意識、明確基本原則以及把握核心內容等方面探討了愛德華·索亞的城市空間正義思想及其對我國城鎮化發展理念的啟發意義。廣州師范大學黎家佑基于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從生產正義、關系正義和差異正義三方面說明了空間正義的批判邏輯。光華職業學院陳炳杏分析了大衛·哈維空間生產理論下的社會現狀的運作和演化。
  此外,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社會思潮的對話在本次會議中也有體現。黑龍江大學杜紅艷以人的問題為切入點,說明了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現實批判本性的全新闡釋以及關于人的解放的新路徑。合肥師范大學劉英從擁護人類中心主義、重釋“控制自然”概念、馬克思的“生產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社會的生態性這四個方面闡釋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性辯護。山西大學李瑞艷介紹了英國新馬克思主義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并說明了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極具英國本土化和地域化的英國新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山西大學李雋從繼承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的價值訴求、堅持從整體出發對文化作出全新的思考、深化對文化意義和形式的探討、推動文化研究的發展和升級、開啟文化政治學的視角這五個方面詮釋了英國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思想。西南大學黃其洪闡釋了拉呂埃勒對巴迪歐數學本體論的批判,并對其進行了評價。浙江師范大學李西祥解讀了齊澤克對巴迪歐的存在論批判,闡明了二者的不同之處。中國社會科學院畢芙蓉以霸權、話語與政治的關系為脈絡介紹了厄尼斯特·拉克勞、尚塔爾·墨菲的后馬克思主義。
  本次會議全體專家學者圍繞“當代世界變化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這個議題進行了全方位、多維度以及跨學科的分享與討論,體現出了研究范圍全面、研究視域獨到、研究對象突出的特點,這也說明我國的學術界也在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力圖為推動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貢獻力量。全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陳學明也呼吁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的專家學者,不能只從文化層面上進行批判。他希望大家要從經濟政治層面思考問題,抓住社會的要害,把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引到正確的道路上,把中國引向美好的未來。
  作者簡介:李倩倩,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責任編輯  陳  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593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