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運動與極限運動對比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號稱“未來體育運動”的極限運動從孕育到興起一直飽受爭議,甚至法律明令禁止其開展,而競技運動的開展卻如火如荼。本文分析了競技運動與極限運動所存在的不同,為今后規范極限運動,發展極限運動作為參考。
關鍵詞:競技運動;極限運動
1問題的緣起
通過訪問www.olympic.org得知2020年東京奧運會新增五項運動項目,分別為沖浪、滑板、攀巖、空手道、棒球。將沖浪、滑板、攀巖這三項極限運動項目列入奧運競技運動項目。[1]不禁心中疑問,難道極限運動項目也可以是競技運動項目?還是極限運動就是競技運動?程思淏在《我國高校開展極限運動制約因素分析》的研究中說道:“從廣義上講,一些挑戰性高的,非奧運、非世界運動會的項目都可以叫做極限運動。”[2]然而隨著新增奧運項目的公布,這一說法顯然不合適。
2競技運動的歷史沿革
競技運動指的是帶有競技和比賽性質的體育活動,如:田徑、游泳、籃球、足球等運動都是奧運會競技運動的項目構成。
據史料記載,在公元前776年,在希臘奧林匹克村舉行了第一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它象征著和平與友誼。從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49年,古代奧運會被羅馬帝國的皇帝廢除為止,古代奧運會一共舉辦了293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停辦了1500年后,法國人顧拜旦提出舉辦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1896年,在希臘雅典舉行了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并將“更高、更快、更強”作為奧運格言,將“參與競爭重于獲取優勝”作為奧運信念,至今已有30屆。
3極限運動的歷史沿革
3.1極限運動的產生
極限運動(Extreme-sports)是指通過一定的器械在自然或人工的場地上進行的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身心潛能,向自身挑戰的娛樂體育運動。[3]如:滑板、高山滑翔、滑水、沖浪、水上摩托、蹦極跳等運動則是極限運動的項目構成。
20世紀,為獲得新奇、時髦的運動體驗和追逐刺激、超越的神經感受,在叛逆的文化導向下,極限運動從西方萌芽。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開始盛行,已被世界各國譽為“未來體育運動”。
3.2極限運動的發展
極限運動在開展期間曾遭受法律明令禁止。資料顯示,歐洲每年冬季參加雪山攀登等極限運動的人多達750萬,2001年共發生各類傷亡事故15萬例。[4]在2007年,法國“蜘蛛俠”阿蘭·羅伯特便因徒手攀爬上海的金茂大廈,被中國警方處以拘留5天的處罰,同時被限制入境5年。2017年11月8日,號稱“國內高空挑戰第一人”的吳永寧在表演過程中失誤墜樓身亡。知名評論員沈彬發文號召:規范極限運動,切莫走上不歸路。[5]就筆者觀點,其實極限運動不是送命運動,而應該在有保護措施下的安全運動。
4極限運動產生原因分析
極限運動作為“舶來品”,能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必有所理由。通過查閱知網得知,在我國關于極限運動的研究較少,開展也主要集中在我國沿海幾個發達城市。
從歷史發展和實踐表現來看,極限體育運動發展動力原因包括:青少年叛逆文化的產生、人類個體的冒險、回歸自然、追求新穎的天性,以及人類體驗成功、自我超越的需要,促使年輕者投身其中。極限運動可以為參與者提供創造、超越、追求自我,回歸自然,獲得身份認同;同時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推進主流文化的發展變化,體現了體育運動超越、開拓、創造精神。
5對競技運動與極限運動特點分析
田麥久的《運動訓練學》中說到,競技運動具有高度的競爭性,集群性、公平性、公開性、功利性和觀賞性。[6]正是這些特點賦予競技運動長久不衰的內在動力。
從極限運動項目也不難歸納出這項運動的特點,高難度、高多變性、高危險、高死亡率,高關注度、高創造性以及低安全、低團隊性。參與這項運動的運動者大多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較好的體能作為支撐,且大多項目要求運動者克服心理對恐懼感,并通過過程中缺乏的安全感和完成后的成就感作為快樂的來源。
6結論
通過分析競技運動與極限運動可以得出以下共同點和不同點。
6.1共同點
6.1.1強化體能
兩項運動在參與過程中都需要強大的體能作為基礎,甚至將體能作為成功至關重要的因素。在發展一般體能的同時還需要發展與各個不同項目的專項體能。在運動中需要體能、技能、智能和心理等不同能力的高度配合
6.1.2精神追求
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格言賦予競技運動突破自我、戰勝自我、挑戰自我的精神追求。極限運動以超越自我、不斷突破、達到極限為樂趣,追求一種“精神高潮”。
6.2不同點
6.2.1價值取向
競技運動可以顯示一個國家(地區)和社會團體的綜合實力,具有激勵人類積極進取、不斷奮斗的力量源泉,促進社會大眾的體育參與,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等等。極限運動更多的是顯示個人的開拓精神和發泄壓力、追求刺激獲得的新奇感。
6.2.2文化內涵
單從最具代表性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來看,奧林匹克運動會會歌、會旗、會徽、吉祥物,就已經給予競技運動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被譽為“未來體育運動”的極限運動,體現在無私無畏的精神層面,但不排除有不負責任的行為,在尚不完善和規范的情況下,文化內涵也有待考究
6.2.3安全性
競技運動的運動風險和傷害較極限運動小,其原因主要是項目難度、高度、遠度可控且可預測,且器材場地質地安全,甚至某些項目配有輔助保護人員,而極限運動一般為室外運動,場地器材不固定且難易程度相差較大,與自然界的交互較多等原因造成不可控因素較多,導致安全性較低。
6.2.4社會影響力
競技運動項目已經遍及全球五大洲,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參賽運動員和鍛煉愛好者數不勝數。而極限運動項目興起較晚,參與人員較競技運動少,但擴張性較強,深受廣大青少年熱愛。
參考文獻:
[1]https://www.olympic.org/news/going-olympic-tokyo-2020-olympic-channel-looks-at-the-five-new-sports-on-the-programme
[2]程思淏.我國高校開展極限運動制約因素分析[J].智庫時代,2018(31):246+248.
[3]衛超.對我國極限運動功效及發展趨勢的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6):145-146.
[4]蘇樹斌.極限運動的魅力與當代價值[J].體育學刊,2015,22(03):67-70.
[5]沈彬. 規范極限運動切莫走上不歸路[N]. 深圳特區報,2017-12-13(A02).
[6]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