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題異構”富有童趣的交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如何提高歌唱教學的效率,讓歌唱成為小學生的樂事,音樂課堂上可以通過趣、問、道、悟四個途徑充分體現易簡生本“和諧”音樂,同題異構的課堂教學效果比較明顯。
【關鍵詞】小學音樂;音樂教學;同題異構;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154-01
音樂作為一種聲音的藝術,有其獨特的魅力。而音樂教育,更是一門教育的藝術,它對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個性的張揚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端ɑ?,泥巴巴》借雨發揮,讓學生在感受音樂中表現不同樂趣、情緒和情境,并借音樂表現的情感,開啟學生的音樂想象世界,沙沙雨聲,像千萬條琴弦,織成富有童趣的交響,使聽者有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牽掛。
一、探究學習:因體驗而精彩
《水花花,泥巴巴》一課為四年級第三單元教學內容,篇幅較大,容量較多。通過多次的教案打磨和教學嘗試,不斷調整教學環節設計,最終定位本次課堂目標為: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營造富有情境的、學生樂于參與表達的、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教學氛圍,打造情境相容、主動參與、自主表達的生本課堂。
課堂上呈現了“情與景”“趣與味”“歌與韻”三個畫面,課初用電影《雨中曲》夸張而形象的表演導入自然流暢、富有感染力,讓學生直接感受雨中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對“風不怕雨不怕,我們都是勇敢的小娃娃”等歌詞的感受和表達,在快樂的歌聲中再現小山娃們樂觀、積極的品質,融情于景,融情于歌。詩歌《雨后》,是四年級學生熟悉的作品,同樣是雨的主題,將學生的視野從歌曲拓展開來,引導感受美的多元表達,余音繚繞,情景交融。
一堂成功的音樂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這首歌曲,更是通過歌曲的學習,學生有了更多的收獲。課上伴唱環節的嘗試,是對于四年級學生歌曲演唱形式的一個小拓展,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更好地品味歌曲,表現出歌曲的趣與味。另外在作品方面,嘗試引導學生去感受發現旋律創作的特點,發現并歸納出“再現”和“緊縮”,感受旋律既和諧統一又各有趣味的獨特魅力,表現歌曲的內在韻味,引導學生關注作品中音樂元素的表達,感受理解附點、音的大跳所蘊含的內在情緒,并通過歌聲進行表現。
二、協同學習:從認知到行為的跨越
“踩雨”是小學生很感興趣的事,《水花花,泥巴巴》這首歌曲抓住這一特點,用簡練的音樂語言表現了一群山里孩子雨中嬉戲的生動畫面。歌曲節奏比較規整,旋律也容易上口,歌中運用象聲詞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孩子們踩雨時的“情”與“景”。
同題異構的課堂設計思路主要圍繞“踩雨”這條主線,采用聆聽、演唱、律動、欣賞等方法,創設四大教學板塊:①激發“踩雨”情:通過練習和合作,讓學生熟悉節奏類型并從中感受到快樂,同時為接下來的“踩雨”做鋪墊。②體驗“踩雨”情:通過 “踩雨”律動,進一步體驗音樂中的快樂情緒。③歌唱“踩雨”情:通過師生合作演唱歌譜、歌詞,讓學生一步步的熟悉并唱準歌曲的旋律,加入欣賞和律動引導學生能用不同的聲音和情緒表現不同的樂段。④演繹“踩雨”情: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表現形式,激發學生的表現欲。
同題異構的整個課堂中比較多的運用合作交流分享快樂,充分體現課改主題“適合教育,協同學習”,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從而達到一同實踐的效果。如師生合作中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多用商量、探討的方式,讓學生覺得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
習中。
在教唱環節中用師生間的互動來帶動學生學唱歌曲的積極性,跟著聲勢節奏型,引導學生按節奏趣味地讀歌詞,借此熟悉歌詞,掌握歌曲的節奏;通過圖形譜、劃旋律線以及加入聲勢律動,讓學生感受到音樂情緒和形象特點,也為之后的學唱歌詞和唱出感情做好鋪墊。
課堂上這樣的設計既培養了師生間的默契,又幫助了學生掌握歌曲樂句的銜接與過渡;動聽、激勵的話語鼓勵學生積極地投入,“請同學們把快樂傳遞起來,不要讓快樂停下來”“老師有個小建議 笑起來”“歌聲再甜一點,甜到老師的心里”“我們一起用大拇指來表演”,師生一起參與到其中,放松地投入學習,拉近彼此間的距離,這樣學生愿學并樂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總之,有“愛”的課堂,在愛的引領下從認知到行為的跨越,讓學生在快樂中前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