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思維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生通過歷史知識學習必須要掌握的一項能力,而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也是實現創新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主要是從高效利用學生的思維特點、通過創設歷史情境來激發歷史思維、有效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充分運用比較法這幾個方面探討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教學;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126-01
用科學的方法來揭示歷史本來面目,進而認識歷史的基本過程、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獲得以古鑒今的經驗,并借此來把握未來的一種能力便是所謂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生必須要具備的能力之一,也是歷史課程優化的重點所在,亦是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其既包括分析綜合能力、發散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也包含著簡單的遷移應用能力等。
一、高效利用學生的歷史思維特點
初中階段的學生其理性思維已經到了快速發展時期,此時,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處于形成階段,也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看待問題也有自身獨特的看法。因此,教師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若想更好的培養其歷史思維能力,便可以充分抓住他們的這種歷史思維特點,以期讓教學朝著更加高效的方向進行。如在講解隋朝修建大運河這一歷史事件時,學生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隋朝大運河修建的初衷是為了方便隋煬帝的出游,修建時如此勞民傷財,那為什么又說其修建極大的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呢?學生會提出這種問題便說明他們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便可以基于他們的這種學習特點來展開更深層次的教學,借此來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等。再者,初中階段的學生也開始形成一定的求異性思維,這具體體現在他們思考問題時既認同教師的觀點,但又不是保持著完全認同的態度。教師便可以基于此來引導學生發展自身的創新性思維能力。
二、通過創設歷史情境來激發歷史思維
歷史教學由于其教學內容都是已經發生的事件,學生在理解時難免有些吃力。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初中歷史的教學便顯得枯燥、乏味,而歷史情境的創設可以讓教學內容得到很大程度的還原,繼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也能讓教學內容的研究價值得以突出。
首先,教師可以在充分了解歷史教材、掌握教學重點、難點、關鍵知識點的基礎上創設問題情境。以《匈奴的興起與漢朝的和戰》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向學生提問:匈奴在漢朝初期揮兵南下時,中原人民的生活受到何種影響?待學生翻閱教材內容獲得基本答案時,教師再繼續提問:漢朝為何一再容忍此事?西漢皇室何時開始反擊?通過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學生便能對教學內容有一定了解,其歷史思維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升。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創設動態歷史情境。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所創設的歷史情境可以讓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到歷史事件,繼而讓學生更加清晰、準確的認識教學內容,從而幫助自身從更深的層次角度來理解歷史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被激發,思維能力可以得到培養。
三、有效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兒童向青年過渡的少年時期,他們對外部世界和未知領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思維也極為活躍。因此,教師若想培養其歷史思維能力,便可以抓住其思維特點來進行有效引導。而激發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便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引導手段。此外,根據大量的教學實踐經驗不難知道,當學生樂意學,學得愉快時,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窘境便可以被改變為學生自覺接受學習、自主進行思考。在這種教學氛圍下,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既能讓他們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也能讓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等均得到培養。
四、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比較法
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課堂而言,比較法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找出眾多歷史現象的共同特征,并從有著共同本質現象的事件中找出他們特征的表現形式。而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均得到培養。如教師可以將發生在同一國家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與歷史現象放在一起比較,或是可以將同類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在不同時期的特點放在一起比較。讓學生找出異同點,也能讓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逐步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最終也能深刻理解其它類似歷史現象。更甚者,讓學生懂得以古鑒今,從歷史事件中總結經驗教訓,繼而幫助自身更好的適應當今的時代背景。此時,學生的遷移應用能力便能得到培養。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并不僅僅只有上文所闡述的幾種方式,增加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存量、展開探究式教學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策略。而教師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首先需要做的便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最為恰當的教學方式,如此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