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生成與處理的實踐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落實素質教育以及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之中,教學模式的創新及升級,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是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許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所采取的教學模式較為傳統,嚴重影響了教學資源的利用,導致實際的教學質量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本文以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為依據,具體分析各類教學問題產生的實質原因,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為實現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生成與處理;實踐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06-0136-02
  一、引言
  作為農村初中教學中的重點學科,歷史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動手能力、保障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意義重大。老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真正的選擇符合學生興趣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以此來更好地推動學生的自主實踐和學習,但是歷史學科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因此在實踐教學時出現了許多的問題。
  二、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ㄒ唬┱n前準備不充分
  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想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水平的提升,老師必須要在上課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積極地積累一定的教學知識,通過資料的閱讀及搜集為后期的教學實踐活動提供堅實可靠的依據。但是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可以發現,實際的農村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不容樂觀,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在于老師忽略了前期的備課環節。另外,在對前期教學進行分析和研究時,許多老師沒有意識到這種教學模式的作用及價值,在備課的過程中出現了疲于應付的心理。如在利用不同的數字多媒體技術時,許多老師沒有對這些媒體技術的應用技巧以及要求進行分析,直接在不同的網絡渠道中搜集現有的課件,大部分的課件與教材模式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農村地區學生的發展特點以及學習能力有所區別,大部分的課件主要以城市地區的學生為主體,這種疲于應付的教學模式不僅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還難以真正的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導致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分工不夠明確,難以真正的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和共同成長。
  (二)學生主體地位欠缺
  新課程改革都明確提出,老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必須要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站在學生的角度對后期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環節進行相應的調整[1]。但是在目前的農村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學生個人的主體地位還沒有得到有效地發揮,老師只關注簡單知識的傳授,忽略了課堂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及多樣性,學生非常的被動,同時也難以真正地意識到歷史學習的趣味性。其次,如果站在更加微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和理解能力比較差,難以真正地理解透知識,同時還沒有結合個人已有的生活實踐經驗進行主動的思考,對老師過于依賴。
 ?。ㄈ┤狈v史知識的積累
  農村初中歷史教育所采取的教學模式較為滯后,難以真正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桎梏以及影響,大部分家長以及老師還沒有真正地意識到歷史學科的重要性,老師將許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上,最終導致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其中歷史學習必須要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興趣的引導之下積極地安排不同的教學環節并實現學生個人的長期積累以及鞏固顯得尤為關鍵,但是老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重要性,忽略了對學生歷史知識學習能力的分析以及理解,導致學生難以真正地實現歷史知識的
  提升。
  三、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解決的對策
  (一)轉變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
  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的轉變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為了更好地突破傳統應試教育的桎梏,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我國農村地區的歷史老師需要關注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了解初中歷史教學的核心要求,積極的將小組教學、情境教學以及提問式教學模式融入主題教學實踐之中,先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加強對初中歷史學科的重視,然后對教學大綱進行深入的解讀,提煉出其中的重點以及難點,以此來對后期的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合理的安排。其次,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教育工作者需要與時俱進,積極地采取現代化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充分地發揮多媒體教育資源的作用和優勢,實現與學生之間的緊密聯系,保證學生能夠站在宏觀的角度對歷史知識有一個更加清晰且深刻的
  認知。
 ?。ǘ┌l揮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對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推動新課程改革時歷史老師需要對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及內容進行深入的解讀,了解提高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相關策略以及要求,保證學生能夠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真正地實現歷史學習的有效性以及針對性。
  除此之外,老師還需要將理論分析和實踐研究相結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鼓勵學生進行主動的分析,真正的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能夠實現個人的個性化發展[2]。其次,為了體現教學的有效性,老師還需要盡量避免對教材的過度依賴,結合不同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積極地實現歷史課堂的有效滲透,在對歷史教材問題進行探討以及分析的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以及認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在對農村初中生心理及生理特征進行分析以及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老師首先需要以歷史知識背景的介紹為依據,積極地分析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有效地避免傳統講課教學法模式所存在的不足,立足于學生個性化成長發展的實質需求,通過對新課程理念的深入解讀來更好地體現后期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老師必須要注重方法以及理念的有效革新,給予學生更多提升自我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楊偉,白前靜,段謨發,等.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初探——基于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現狀的思考[J].史志學刊,2011(1).
  [2]鄒文君.探討提高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實踐[J].新課程學習(中),201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94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