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高中學生的音樂素養生成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對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是一個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著重就農村中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進行探討。
關鍵詞:農村高中;音樂素養;初探
本人任教的學校是一所農村高完中,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因為農村小學階段缺乏專業的音樂教師,音樂這門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學習不夠系統,因此,進入中學以后一切得從頭開始。
每逢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我首先講授樂理知識,要求學生在學習時不能只聽不記,不然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是不會解決,需要不斷地積累知識,這樣才能做到運用自如。為此,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行培養。
一、培養良好的音樂素質
音樂素質就是人在音樂方面對歌曲的理解及感受,還包括情感的把握、節奏感和樂感等。一個人先天的音樂素質,我們稱之為天賦。當然,要培養良好的音樂素質,后天的培養與練習才是主要的決定因素。對歌曲的理解在音準、節奏和樂感方面能有良好的感知,就具備了學習好音樂的先決條件。
二、學會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
具有音樂素質的人要在學習音樂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就必須學習音樂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知識。視唱練耳、樂譜知識、演奏樂器基礎,這些都是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
三、從興趣入手,讓學生愛上音樂
能否把音樂學好,關鍵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學好音樂的鑰匙。興趣對人們的認知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音樂之所以被人們視為藝術,是因為藝無止境。學習音樂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是擺在第一位的,有了興趣,才會為之付出努力,并通過艱辛的訓練,才能為成功奠定基礎。無數的經驗表明,人倘若對自己所要學習的東西產生了興趣,就能自覺地投入學習,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一切。反之,將會找出多種理由拒絕參加活動。因此,興趣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成效。面對這種情況,更顯示出培養音樂興趣在訓練活動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樣來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呢?
首先是教學多樣化?;顫姾脛?、注意力穩定性差是中學生的主要心理特點。因此,學習中,教師就不宜一味采用“我唱你唱”的教學方法,而是應該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訓練活動,這樣會讓學生感到輕松,不覺得乏味。在初學音節階段,可以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如“找朋友”,教師用鋼琴彈一個音名,學生把它唱出來。再如“開火車”,學生每人唱一個音,看哪一輛“火車”開得穩。
其次是練習階梯化,讓學生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在練習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練習曲目,當然,也可以由學生自己去挑選,教師在旁幫把好關。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去練習一些難度較大的曲目,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找不到成就感,那練習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學生沒有了樂趣,那讓他去感受歌曲的美就無從談起了。在指導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難度要適中,讓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注意把練習曲和學生喜愛的樂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有更多的獲得感。如初學階段,學習《花非花》《大海啊,故鄉》《共和國之戀》等,還可學習音樂教材上的練習曲;同時,每次訓練的目的要求應予以調整,讓學生輕松達到教學目標,逐步攀升,經常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自己掌握的演唱技巧不斷增多,不但能增強自信心,還能保持穩定的學習興趣。
四、課堂教學從教育趣味化入手,多鼓勵,放大學生優點
音樂學習是一項艱辛的活動。有些時候時間長了,有些學生聲音啞了,還是沒唱出所以然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老師需要多一些耐心與鼓勵,讓學生調整好心態。學生都是在鼓勵中不斷取得進步的。允許他犯錯,也給予其機會糾錯,切不可冒失地去指責學生,這樣會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在枯燥的練習中,要注意營造好氛圍,可用一些有趣的指導語言來活躍練習的氣氛。如:對高音唱不上去的學生說“小猴摘桃,太低,夠不著”,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技巧。并且,對于學生微小的進步,都應給予鼓勵和表揚,多說“你真棒”“你真聰明”。
教無定法,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針對農村中學生的特點,在音樂素養的培養上本人下了一些功夫,其中也收獲了不少。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說過:“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這是至理名言。我想,從興趣入手,對學生音樂素養的生成無疑是事半功倍的。
參考文獻:
[1]石琦.中專民族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探析[A].第六屆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心理學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7.
[2]葛冬青.試論信息化教學下中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J].中華少年,2019(1).
編輯 郭小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