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為源實施音樂人文性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當下的音樂教學是一種技術性的教學,具體表現為教學內容的知識化、教學過程的程式化、教學評價的功利化。以文化為源頭,能豐盈學生的音樂感知,深化學生的音樂體驗,促進學生的音樂理解。通過文化教學,達到以“樂”育人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小學音樂;技術性教學;人文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2-0202-02
當下音樂教學,已經走向了“核心素養”時代?!昂诵乃仞B”指向“人的發展”。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生成,離不開音樂文化熏染,過去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重視對學生進行音樂知識、技術等的教學,而忽視音樂文化的滲透。文化是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根基,沒有文化的積淀,學生的音樂學習就是殘缺的,同時也注定是淺薄的。以文化為源,才能培育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一、當前小學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音樂教學,應當指向人的藝術素養的培育。當下的音樂教學,出現了過度重視音樂樂理、音樂技能、技巧的傾向。概括起來說,就是音樂教學出現了技術化傾向,甚至技術教學的泛濫。學生學習音樂重要標識就是“考級”,而“考級”又被簡化為“幾首曲子”。技術化教學的一個重要標識就是教學的快餐化、瑣碎化。技術化教學的一個重要弊病就是,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體驗和心靈的培育。技術化教學是技術化社會的一個典型癥候。
?。ㄒ唬┙虒W內容的知識化
音樂知識是音樂教學的應有之義。音樂教學應當讓學生了解一些音樂知識,但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的音樂感知、音樂思維等都處于初級階段,因此音樂知識教學應當是基礎性知識教學。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出現了知識化教學傾向甚至唯知識教學傾向,就會讓學生喪失音樂學習興趣。如在音樂教學中,有些教師熱衷于對音樂樂譜的理性分析,教學猶如解剖刀,在過度的分析中割掉了音樂本身的美感。
(二)教學過程的程式化
當下的音樂教學,存在著效率優先、控制中心的取向。在音樂教學中,學生的音樂學習總是被看成“未來幸福的準備”,而不是將學生的音樂學習本身作為一種生活。如此,音樂教學呈現出程式化傾向。
如教師在歌唱教學時,總是循著發聲練習、教唱新歌新譜、學唱表演等。這樣的教學,視學生為音樂學習的機器、容器等,必然導致學生音樂學習的浮躁、粗糙、膚淺等。學生就很難感受、體驗到音樂本身的美,也就自然難以領略音樂文化。
(三)教學評價的功利化
教學評價是學生音樂學習的杠桿。當下的音樂教學評價,呈現出功利化傾向。功利化音樂評價,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評價的量化。教師將音樂評價的內容制成一個表格序列,對學生音樂學習的各個項目指標進行量化。通常情況下,這些量化指標就是學生掌握音樂知識的多少,而不是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悟、欣賞等。于是,學生的音樂學習被縮減為幾個簡單的數據。這樣的評價方式,遮蔽了學生音樂學習的豐富性、人文性、文化性。作為教師,要將音樂從技術性教學轉向文化性教學。以文化為源,能培育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二、人文教學的回歸與學生素養的生成
音樂人文教學的回歸,是音樂本體的返魅。以“文化”為源,優化音樂教學,能讓學生獲得音樂認知、情感,激活學生的繆斯天性。
?。ㄒ唬┮浴拔幕睘樵矗S盈學生的音樂感知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音樂活動,豐盈學生的音樂感知。學生的音樂感知包括音樂聽賞、視析、歌唱等。為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多感官作用,讓學生形成一種具身認知。以“文化”為源,可以激活學生的感官經驗,包括外感經驗和內感經驗。
如教學蘇少版六上第五單元“南國風情”中的《步步高》,圍繞樂曲中的演奏樂器,筆者展開情境活動。通過讓學生聆聽主旋律,用多媒體出示廣東絲竹的樂隊演唱圖。在學生看圖的過程中,向學生介紹廣東音樂主要演奏樂器:高胡、揚琴、秦琴、琵琶等。重點讓學生對比聆聽高胡和二胡的音色。從片段到完整、從模進到大跳,從靜聽到動聽,從色塊到線條,通過不同形式的聆聽,引導學生感受廣東音樂特有的輕松、優雅的韻味。在教學中,筆者還讓學生欣賞不同版本的《步步高》,如歌曲版、笛子版等,由此豐盈學生的音樂感知。通過多重聆聽,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引導學生感受樂曲樂觀向上的情趣和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奧爾夫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本性”。在音樂情境中,學生以情帶聲、以聲促情。通過情境,激活學生的感性經驗,讓音樂教學洋溢著濃濃的音樂味、文化味。豐盈學生的音樂感知,讓音樂教學回歸學生的本性感受。
(二)以“文化”為源頭,深化學生的音樂體驗
《學記》云:“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睂W生的音樂學習,不僅僅是一種認知對話,更是一種情感交流。以“文化”為源頭,可以盤活學生的音樂情感,深化學生的音樂感受、體驗。作為教師,要遵從學生內心需要,引導學生動情入境,讓學生解讀出其內在情感。文化情感,是一種更為深層次的情感,能讓學生與音樂形成內心共鳴、共振。
如教學蘇少版《音樂》四下《采茶燈》和《采茶舞曲》,可以從采茶文化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發現,無論是“采茶燈”還是“采茶舞曲”都是源于人的采茶勞動。為此,教學中采用采茶的舞蹈,引導學生進行歌唱。跟隨著音樂的旋律,學生不僅感覺到“茶歌”的優美、婉轉,而且體驗到采茶動作的細膩、輕盈。同時,學生也感受、體驗到了“采茶燈”“采茶舞曲”作品的內涵。同時,還領受到二者的差異,“采茶燈”的輕快活潑、“采茶舞曲”連綿婉轉,“采茶燈”的一字一音、“采茶舞曲”的一字多音等。在文化體驗、文化感受中,學生自然掌握了音樂的一些基礎性知識。學生在聽音樂、唱音樂、對比音樂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連音技能、斷音技
巧等。
音樂誕生于文化的土壤之中,因而能彰顯出獨特的個性、特質。將音樂知識、技能等融入文化之中進行教學,就能達到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以“文化”為源頭,促進學生的音樂理解
著名哲學家狄爾泰說:“一切理解都是一種自我理解?!弊晕依斫猓瑥母旧蟻碚f,就是學生的經驗理解、文化理解。文化,是一種高層次的經驗。以“文化”為源頭,能促進、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解。從學習心理學上說,感知、體驗是學生理解的前提、條件,理解是感知、體驗的一種升華。音樂教學的終極目標是陶冶人的情操、涵養人的品格。因此,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中,將富有藝術活力、精神內涵的文化播撒于學生心田。
如教學蘇少版《音樂》六下《愛爾蘭風笛》,教師要以“愛爾蘭”的音樂特色為主題,充分發掘愛爾蘭的吟唱、踢踏舞以及風笛和豎琴的重要藝術特色。教學中,通過聆聽優美、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的愛爾蘭民歌、民謠等,讓學生感受愛爾蘭吟唱的魅力。有學生說,愛爾蘭歌曲很恬靜;有學生說,愛爾蘭歌曲很空靈、很溫暖;有學生說,踢踏舞讓我感覺到愛爾蘭人很奔放等。在聽聲音、猜樂器、看演奏、說感受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感知到不同樂器的不同音色。教師將音樂知識融入文化中,有助于讓學生更為有效地理解音樂、實踐音樂。
激活學生“本能的繆斯”,需要教師用文化的方式教音樂。用文化的方式教音樂,是將音樂納入文化語境之中,將音樂與文化融合。文化與學生的生命是相融通的,能豐盈學生的心靈,潤澤學生的生命。通過文化的教學,達到以“樂”育人的根本目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