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課外讀物的閱讀研讀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以指導學生閱讀《邊城》為例,說明:整本書的閱讀中,教師要根據文體要素和學生實際,尊重“由宏觀到微觀”這一循序漸進的原則,巧設各種任務,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讀與寫結合、瀏覽與精讀結合,在反復閱讀中了解作品大意,理解作品精髓,整體把握作品,進行必要拓展。這樣,學生才能在整本書的閱讀中,不斷培養和提高閱讀興趣、閱讀能力。
【關鍵詞】瀏覽;研讀;閱讀;超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2-0058-02
1941年,葉圣陶先生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指出:“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薄罢緯鳛橹黧w”的思想,用葉圣陶先生的話來說,就是“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因為“習慣”的基點是“興趣”。沒有“興趣”,無法養成“習慣”。而“興趣”的基點是“發現”。整本書閱讀中,教師要竭力避免養成知識灌輸的習慣,而要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巧設閱讀任務,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的發現?!哆叧恰肥俏膶W名著,但是學生卻不是很習慣閱讀這樣的散文體小說,因為作品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夸張的描寫。如何引導學生閱讀,教師需要費一番思量[1]。
一、激發興趣,實現共享
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的閱讀習慣和方式,開始不習慣《邊城》,教師無需焦慮,先給學生“列出翠翠和爺爺的主要經歷”“聯系具體事件分析翠翠、爺爺、儺送的人物性格”等閱讀任務,實現讀寫結合,梳理情節后,再巧設問題,引起學生對這本小說的興趣和好奇:“沈從文傳記《人性的治療者》167頁有個細節,說沈從文寫《邊城》時,與巴金住在一個院子。巴金寫《火》,一天能夠寫七千字,沈從文寫《邊城》,一個星期才寫三四千字。這樣緩慢的速度,意味著作者的沉靜和作品的精致。大家閱讀了《邊城》,發現作品哪些地方很精致呢?”
這一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再次翻閱《邊城》。有學生說是“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庇袑W生說是“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和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庇袑W生說是酉水的“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見底。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庇袑W生說是“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
學生興趣調動起來了,在陳述理由中實現初步的共享。教師讓學生再思考:“剛才大家找出來的語言,精致在哪個方面呢?”思考交流后,有學生說語言有些文言文的味道,又通俗易懂,是語言精致。有學生說,作者寫得不慌不忙,內心很沉靜,是心情精致。有學生說描寫處處符合農村特點,非常樸實,是眼界精致。這些問題,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沒有課堂上學生厭惡的標準答案,閱讀的功利化少了,興趣就大了。尤其是,學生通過閱讀、尋找、思考,發現“精致”原來不是鏤金錯采、鋪錦列繡的刻意雕琢,而是自然天成的芙蓉出水。這無疑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2]。
整本書的閱讀中,教師的點撥引導,目的在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因此,教師必須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閱讀體驗和閱讀成果,不要下意識追求扼殺學生興趣的統一答案。
二、回歸原著,深度閱讀
文學作品由于表達形式的多樣和綜合,不同的人常常產生不同的閱讀感受。不同的閱讀感受,受閱讀思維的影響,更受到閱讀范圍的影響。閱讀原著的范圍越深廣,就越可能接近原著題旨,而不至于瞎子摸象,失之千里。初讀《邊城》,有些學生誤以為它僅僅是愛情小說。教師應該啟發學生:“‘熱情’和‘悲痛’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感情基調。大家翻閱《邊城》,想一想作者隱藏在作品中的熱情和悲痛,體現在哪些地方?”此問題,意在引導學生再讀原著,不斷思考,讀得細一些,想得深一些。《邊城》只有三萬多字,毫無語言障礙,學生在課堂里翻閱并無太大的困難。
帶著“熱情”“悲痛”這兩個關鍵詞再讀《邊城》,學生首先關注邊城淳樸的民風:“幾個中年婦人,穿了漿洗得極硬的藍布衣裳,胸前掛有白布扣花圍裙,躬著腰在日光下一面說話一面作事”“凡因船只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的退伍兵士、游學文墨人,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只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五百響鞭炮” “嗨,他送我好些錢,我才不要這些錢!告他不要錢,他還同我吵,不講道理!”……
其次是寧靜的風景:“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人家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位置卻永遠那么妥貼,且與四圍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薄?
最后是作者真摯的態度:“對于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這點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隨處皆可以看出。我動手寫他們時,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實實的寫下去。”學生自然大致懂得:沈從文的“熱情”,就是對邊城田園牧歌生活、對湘西人性美人情美的肯定、贊美與懷念[3]。
有了這種閱讀體驗,沈從文的“悲痛”也不難發現:人性美、人情美的逐漸消失,田園牧歌生活的逐漸遠去。再次閱讀《邊城》,聯系社會上的商業欺詐、爾虞我詐,人情淡薄,人心不古,學生不難發現作品中隱藏的幾處對比。
(一)中秋的兩種歌聲
邊城雖然是世外桃源,但浪漫淳樸的情調在消失中。中秋節夜晚,原來是“整夜男女唱歌”,翠翠聽到的卻是“吊腳樓上唱曲子聲音熱鬧了一些”,通宵達旦。兩種歌聲,也是翠翠與妓女的對比,代表著過去和現在的社會風尚和農村面貌。良好的風尚與傳統在沒落,被以金錢物質為基礎的歌聲所取代。
?。ǘ┒纱c碾坊
爺爺的渡船與王團總在河街新置的碾坊是強烈的對比。渡船是翠翠的嫁妝,娶翠翠的人要取代爺爺繼續擺渡生涯。碾坊是王團總給女兒準備的嫁妝,是一筆豐厚的財產。渡船與碾坊所象征的,是邊城地方精神與物質追求的沖突。前者如爺爺五十年擺渡生涯代表的善良、樸實、熱情。后者如碾坊,是錢財貿易代表的人生態度。
?。ㄈ┐浯錉敔斉c船總順順。
順順雖然有幾分豪爽,但財產金錢是他的目標。他賺錢有術,由軍人變身為財主。爺爺永遠以熱情善良為人生目的,別人賞他小錢,他都要生氣似的與人大鬧一場。順順是目前河街商人階層的代表,爺爺則是過去鄉村美好品德的化身。
教師適度引導,就能激發學生再讀作品的興趣,就能把握隱藏在原著的“熱情”和“悲痛”,對作品也就有了新的理解。而每一次新的理解,都是學生的閱讀和思考的結果。由此,整本書的閱讀,不是答案的尋找,而是發現之旅、思想之旅。
閱讀屬于非常個性化的事。整本書的閱讀中,教師切忌標準答案,而是要根據文體要素,尊重“由宏觀到微觀”“由感性到理性”這個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各種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由“瀏覽”到“精讀”,由“精讀”到“研讀”,由“研讀”到“拓展”,在反復閱讀中了解作品大意,理解作品精髓,整體把握作品,進行必要拓展。這樣,整本書的閱讀才算基本完成,學生的閱讀能力肯定有很大進步。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J].基礎教育課程,2015(7).
[2]吳立昌.人性的治療者[M].百花文藝出版社,2013.
[3]祝勇.鳳凰:草鞋下的故鄉[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