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小學數學閱讀材料的開發和利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閱讀材料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能夠豐富學生在學習中的內容,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對數學材料內容的深入挖掘,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思維能力,提升數學素養,并且逐漸實現學習創新,同時材料的運用也能滿足學生的閱讀要求,因此,在當前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利用閱讀材料,并且發揮其優勢。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材料;開發與利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6-0196-02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的方式越來越呈現多樣化趨勢,對閱讀材料的充分運用,可以使其最大限度發揮自身意義、價值以及功能,并且逐漸加大對其重視力度,在對閱讀材料內容進行深入挖掘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
1 對小學數學閱讀材料開發和利用的意義
閱讀是學生獲取材料的重要方式,提升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就是知道如何閱讀。在小學數學中,對閱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行為習慣,而不是一種形式化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將對材料的開發與利用,實施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學生的知識面能夠得到拓展,同時材料中蘊含的內容能夠被深入挖掘,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同時當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用數學眼光、批判思維進行思考,使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發展學生個性,在考慮問題時更全面。
2 小學數學閱讀材料開發和利用的策略
2.1 聯想閱讀材料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對閱讀材料中情境內容的聯想,能夠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讓學生在學習中對已有知識進行回憶,搭建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橋梁,閱讀材料的開發能夠使學生進入情境中解決問題,同時也能將這種學習方法運用在今后的學習中,形成相對科學的學習方法、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時,課本中提供了人民幣的相關圖片,并且有一些材料解說,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對材料中的內容進行有創造性的開發,豐富學生學習的內容。這種運用材料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已知內容進行深入挖掘,然后讓學生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有效思考,同時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深化對知識的認識,增強學生實際學習效果。
2.2 在分析材料中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思辨是學生思考方式的一種,在思考過程中學生會針對事物進行具體分析、判斷以及推理,思辨的過程往往比較復雜,是一種形成數學思維的活動。學生在學習中思辨能力的形成可以使他們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今后實際學習積累經驗,進而形成屬于自己的思維方式[2]。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時,有這樣的一個案例:風箏每個3.5元,買3個風箏需要多少錢?在學生獨立計算的過程中通常會使用這樣的方式,即3.5+3.5+3.5=10.5,這種方式不容易出錯,也有的學生運用了直接相乘的方式,但是在計算中卻忘記進位,而這種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并沒有進行有效思辨,以致于在實際計算中出現失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計算中運用材料中圖片內容的提示,對材料中給出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使學生在計算時學會思辨、驗證,提升自身數字綜合學習水平。
2.3 運用閱讀材料培養學生預習能力
課程改革實施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身主體地位,而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預習的方式可以促進此項目的實現,學生在課前不僅可以運用微課的形式進行預習,也能夠運用教材中給出的閱讀材料,這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方式。如在講授三年級上冊《毫米、分米的認識》時,給出的材料短小精悍、生動形象,并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時也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師在講授正式內容之前可以要求學生對材料進行閱讀,在閱讀中思考,然后通過自主學習認識到學習內容的概念,知道二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和這部分知識有直接聯系。同時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學習內容的主要特征,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4 編寫閱讀材料提升學生思維靈活度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閱讀材料的思考性、啟發性意義,使其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相應的知識體系。由于小學生的年紀不大,思維活躍,對于很多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在教學中,對閱讀材料的拓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好奇心,增強學生認知能力。因此,教師在運用拓展材料時需要注重其開放性、挑戰性。學生在閱讀結束之后,應該為學生創建探究的機會,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行思考、探究、總結,并且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創新思維。如在學習完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在課后設計一個與此相關的閱讀材料,并且保證材料的創新性,然后讓學生對材料內容進行探究、學習。通過這種方式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學習內容不僅僅局限在教材中,在思考時能夠保證思維的靈活性,提升學生學習的實效性。
2.5 在挖掘材料中提高學生實際解題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年紀較小,數學又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時經常不能有效的進行思考,忽略了題目中給出的條件,以致于在實際解題時出現偏差。在教學中,對材料的開發與利用,可以增強學生對材料的關注程度,對材料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分析題目中給出的每一個條件,降低答題失誤率,提高學生的實際解題能力。如甲乙兩輛車同時從AB兩地相對出發,甲行駛了總路程的,如果甲每個小時的速度是4.5千米,乙行駛了5個小時,那么AB兩地的距離是多少?當學生在閱讀完這部分內容之后,開始會對題中給出的感覺迷茫,認為給出的條件不夠完整,但是在仔細閱讀之后就能夠發現,題中在開始就已經說明了甲乙同時出發,那么在思考給出條件時,就會想到,如果乙行駛了5個小時,那么甲也行駛了五個小時,進而就能得出甲行駛的路程,然后再結合甲行駛的條件進行運算。通過對材料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增強,提高實際解題能力,為學生今后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2.6 開設小組活動
對閱讀材料的利用不僅可以應用在課堂中,也可以延伸到課外,而開設小組活動的方式能后為學生創造更多閱讀的機會,使學生在閱讀中更深入的了解數學,拓展自身的數學視野,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充分得到滿足。閱讀材料的運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教材中的閱讀材料畢竟有限,對學生的實際需求難以充分滿足,而小組定期開展活動的形式可以使學生對材料內容進行深入探索、挖掘,創建一個更好的實踐平臺,使學生在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能力也能相應得到提升。
3 結語
總之,小學階段對數學閱讀材料的運用還處于不斷發展、完善階段,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注重自身方式、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實現思辯能力的提升,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增強,提高綜合學習水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今后數學學習打下堅實
基礎。
【參考文獻】
[1]陸敏.小學數學閱讀材料的開發和利用[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7(2).
[2]李令,雷田鳳.人教版小學數學教科書中“閱讀材料”分析[J].課程教學研究,201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