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注重小學數學閱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論文探討了小學數學需要閱讀,在閱讀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了閱讀方法,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培養學數學的興趣,發展數學素養為目的。
  關鍵詞:數學語言;數學閱讀;閱讀方法;激發興趣;發展素養;養成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學會閱讀?!遍喿x使人類社會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提到閱讀,人們聯想到的通常是語文教學中的讀文學名著,品美文妙句。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僅重視數式的演繹和變換。而忽視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其實,數學學習同樣離不開閱讀。在數學閱讀中才能讓學生更親近數學,理解數學。
  數學是一門語言。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言:“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彼?,數學的學習不能沒有閱讀.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化及嚴謹性、抽象性、簡潔等特點。數學閱讀又有不同于一般閱讀的特殊性。數學閱讀過程是一個轉化的過程,是新知識同化和順應的過程。數學閱讀通常要求靈活轉化閱讀內容,如把一個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內容;把用符號語言或圖式語言表述的關系轉化為文字語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語言表述的關系轉化為符號或圖式語言;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問題或定理等。在數學閱讀課程中,記憶、理解、抽象、綜合、分析、歸納、類比、聯想等思維活動充分調動才能達到真正的閱讀效果。認識這些特殊性,對指導學生數學閱讀有重要意義。
  葉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要想使學生數學素養得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將閱讀教學納入我們課堂中來。那么,在數學課堂中,怎樣進行數學閱讀教學呢?丁肇中教授說:“不要教死知識,要授之以方法,打開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币虼耍椒ㄊ菙祵W的靈魂,是學生認知結構的紐帶?!靶W生隨著閱讀量的增加、閱讀經驗的積累,理解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到了中、高年級,一般還能自發地掌握一些閱讀方法。但是,他們往往不能自覺地使用這些方法來提高閱讀學習的效果,更不能針對數學教材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符合其認知發展水平的閱讀方法,這就需要教師給予科學的、清晰的指導。依據數學教材的內容特點,可運用以下方法進行訓練。
  一、學“前”閱讀,精編提綱,激發興趣
  課前預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恰當的課前預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獲取新知的能力。課前預習離不開閱讀,為提高預習閱讀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和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編擬自學提綱,讓學生按照自學提綱的順序和要求閱讀文本,以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習慣。
  如,教學“四邊形”一課時,編擬好提綱:1.什么是四邊形?2.四邊形有什么特點?3.我們學過哪些四邊形?4.生活中見過哪些四邊形。?要求學生根據這些問題整體粗讀,不懂處細讀,關鍵處精讀。從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讀懂,哪些還有困難。有了預習的提示,就可以幫助學生自覺把握教材的重點,找到難點。讓學生帶著要求、問題進入課堂,以提高課堂的質量。有了提綱引領,引導學生從已知出發,經歷初步探索,發現未知過程,有利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激發學習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學“中”閱讀,重視方法,發展素養
  為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教師應重視閱讀方法的培養,讓學生親自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ㄒ唬┮慕雷郑跁炌?
  “咬文嚼字,融會貫通”品概念,解釋概念的本質特征。在概念教學中,要使學生養成“咬文嚼字”的習慣,通過抓住概念中的關鍵字眼進行精細品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正確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征。數學知識是相互聯系的,新舊知識之間總保持著某種內在的一致性。這直接關系到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嚴密的邏輯關系,從而提高理解的層次,增強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并促使學習方法從單向平面化向多元立體化轉變。如,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學生閱讀后,可從以下幾方面引導他們進行推敲:1.結論中的“同時”是什么含義?刪除“同時”結論還成立嗎?2.為什么要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如果同時乘以或除以不相同的數會怎樣?進而引出,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是否變化?3.零為什么要除外?這樣緊扣結論,細琢磨、深推敲,不僅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學生心中的“為什么”,而且也使學生領悟了蘊含其中的閱讀方法。又如在教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后,學生對“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法非常熟悉。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時,就可以先給學生看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引導學生思考可不可以用我們所學過的方法來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很快就說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這時就可以讓學生看看課本是怎么說的,是否和自己所想的一樣。學生此時對數學課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個人都會認真閱讀課本中的新知識,以此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像這樣融會貫通的閱讀思考,不僅能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系,而且增強了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ǘ┵|疑問難,動中會意
  “質疑問難,動中會意”是以“疑”導讀就是帶著問題讀,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數學課本上的概念。質疑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要主動,要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質疑,學生再憑借已有的生活閱歷和知識經驗多次閱讀文本,并借助算一算,擺一擺,填一填,畫一畫等實踐活動,去發現,探索,感受,體驗文本的蘊意,從而實現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如三年級上冊“周長”教學時。質疑“所有的圖形都有周長嗎?”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初讀“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這句話怎么理解,學生提出,哪些圖形是封閉的,哪些圖形不是封閉的?老師就要加以講解,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圍成物體需要的繩子、欄桿等有可能不是封閉。這時,再讓學生細讀,理解“封閉一周”,并用手畫一畫。又如:“圓的認識”中,學習圓的畫法。當學生閱讀了畫圓的基本操作步驟以后,及時要求根據教材中規定的步驟試著先畫一個圓。畫好后質疑:1.畫圓時,有一只腳固定不動,是哪只腳?2.在紙面上不停移動的是哪只腳?它是怎樣移動的?3.同學們畫出來的圓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況下畫出來的圓較大,什么情況下較小?最后再要求學生畫指定大小的圓。因此,通過以“疑、動”去讀,發展了數學素養。   (三)比較議讀,思維提升
  以“比”引讀。以“比”引讀就是通過比較知識的縱橫聯系、差別掌握課本知識,把知識內化的一種讀書方法。邊讀邊比可以把知識進行有層次的、系統的區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間、規律之間、計算方法之間的相互交叉、泛化、濫用,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的重點,對知識間的聯系和差別能夠系統地把握,以“議”促讀。讓學生相互交流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相互協作解決問題,提高思維的一種學習方法。組織學生比比議議,可以從多個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角度開展思考、討論,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多樣性和創造性。例如《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的教學,我在引導學生對例題的閱讀后,問: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自己的看法?學生聯系學過的知識,比較議讀,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比的基本性質。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再讓學生仔細閱讀,交流對認識的看法。有的學生提出:化簡比其實和約分是有相同點。抓住這個靈感的閃現,我馬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研究,結果大家發現:因為比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很多聯系,所以在化簡比時也可以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通過比較議讀,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意義、區別、聯系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以后再遇到這類題,學生就能正確靈活運用。
  三、課后閱讀,溫故知新,養成習慣
  課后閱讀,也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及時的課后閱讀,不僅能鞏固新知、強化記憶,促進知識的系統化,而且能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了使數學閱讀更好地服務于數學教學,重視數學閱讀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因此將數學閱讀延伸到課外,增加學生收集、閱讀、展示的體驗,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博大精深。如:學會了什么知識?運用了什么學習方法?掌握新知識的關鍵是什么?難點在哪里?新舊知識有何聯系?還有哪些疑問?等等。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如:引導學生寫數學日記,編數學故事,用PPT展示出來等。只有把閱讀的天地從課堂拓展到課外,才能使數學閱讀保持活力,成為一種自覺,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
  注重數學閱讀,讓學生更親近數學。發展數學素養,讓學生在拓寬視野中有一雙智慧的眼睛。讓數學閱讀彰顯智慧,讓數學閱讀精彩課堂,讓每個孩子在學習數學中享受閱讀。熱愛閱讀吧!
  參考文獻:
  [1]陳家梅.數學符號語言與學生思維的發展[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1(2):4-6.
  [2]李瑾.培養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3]小學數學參考[J],201212期.
  [4]張輝.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設計[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12).
  [5]王書松.激活思維開拓創新——小學數學創新教學探微[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2(4):144-14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492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