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共同體氛圍對學生學習力的提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學習共同體”指學習個體在相互認同的基礎上,通過相互配合、相互幫助、相互依存而進行共同學習,集體建構達到共同發展?!皩W習共同體”強調同伴之間的協同學習,互相傾聽,悄悄對話,互學互教,在不斷地反芻中對知識進行內化與吸收,總結經驗并最終提升學習力。以下,我僅從四個方便開展論述,分別是認真傾聽,提升互聽互學的能力;對話串聯,提升學生梳理能力;伸展跳躍,鍛煉學生的學習毅力;注重反芻,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希望能夠有所借鑒意義。
  一、認真傾聽,提升互聽互學的能力
  在“學習共同體”中,傾聽是有效課堂學習的核心要素之一。每個學生都要學會認真傾聽,這是提高學生互聽互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每個體都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每個人看待事物、看待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如果我們單槍匹馬地自顧往前沖,那么可能就無法獲得對事物的全面認識。因此在“學習共同體”中,傾聽是在安靜安全的氛圍中,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專注傾聽,多聽聽他人的想法,多看看別人是如何動手操作、如何解決問題的。即使這些想法、操作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是錯誤的,我們也能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和經驗。這樣一來,在學習共同體中每一個學生都相當于一位小教師,每個人都能夠體驗成功的樂趣。這樣一來,通過長時間的傾聽,學生既能夠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促進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夠提升互聽互學的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比如,在教學完“小數的初步認識”之后,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小數——228.320,然后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在小組中針對這個數進行論述,其他學生在一旁傾聽,像這個小數讀作什么,這個數的小數部分和整數部分別是什么等等。其他學生在聽的時候要尋找錯誤和遺漏,在這位學生說完之后,他們要進行糾錯和補充。比如,一位學生補充道:“228.320最后的‘0’可以去掉,這樣就變成了一個兩位小數?!痹谶@樣的共同體學習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傾聽的習慣,善于在傾聽前面一個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得到啟發與思考,并及時做出補充,分享與交流,互為其師,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互動互學的能力。
  二、對話串聯,提升學生梳理能力
  “學習共同體”課堂中所說的“串聯”是在教學中教師把教材和學生串聯起來,把一個學生與另一個學生串聯起來,把一種知識與同類知識串聯起來,把昨天學習的和今天學習的甚至未來學習的知識串聯起來,把學習的知識和現實生活串聯起來。根據我的粗略統計,在小學階段總共有500多個大大小小的數學概念需要記憶,小學生通過梳理能夠對數學規律、數學概念以及數學知識體系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記憶。學生每天學習的知識,就是一個知識的小碎片,最后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鏈條。
  例如,在學《筆算乘法》時,每套書有14本,王老師買了12套,一共買了多少本?學生借助點子圖算出一共多少本書?學生圈一圈,并用算式表示自己的想法,在展示分享環節,學生的想法五花八門,①14×2=28(本)28×6=168(本);②14×3=42(本)42×4=168(本);③14×4=56(本)56×3=168(本);④14×6=84(本)84×2=168(本)當展示完這么多種方法后,小俊同學串聯:“前面幾個同學很棒都是橫著看,把書的總數平均分成幾份,而我的想法跟他們不一樣,我是豎著看平均分成2份,先算12×7=84(本),再算84×2=168(本)?!边@時教師提出:“還有誰也跟小俊的想法類似?”這時有三個同學也展示他們豎著平均分成幾份的方法。教師及時串聯:“剛才這么多種方法同學們都是想辦法把這些書平均分成幾份,把先算出一份,再算出幾份是多少,把今天的知識變成第一節課所學的口算乘法,還有不同想法嗎?”這時卓躍同學說:“我的想法不一樣,我是橫著看分成10套和兩套,14×10=140(本)。”還有同學用筆算的方法,教師引導筆算和口算中的哪種方法是一樣的?學生自然而然地把口算和筆算聯結起來,再把筆算和題目的意思聯結在一起,學生分享的環節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對話串聯,教師與學生的串聯,與教材的串聯,與上節課所學知識的串聯。在“學習共同體”課堂中學生不知不覺就把細碎的知識,形成了知識串,慢慢他們懂得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串聯自己想法,當學生沒辦法串聯時,教師及時“出手”引導串聯。不僅是一節課中的小串聯,還有單元的大串聯,學生會利用課外時間對一個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畫思維導圖,在每個單元的整理復習課上與小組伙伴分享再與全班同學分享,學生一邊對話,一邊思考,并且一邊進行知識的梳理,極大了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梳理能力。
  三、伸展跳躍,鍛煉學生的學習毅力
  常言道:“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币蚨谛W數學中唯有在思維上伸展跳躍很大的數學知識才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學習毅力。在大多數人的眼里,數學是一門令人敬而遠之的學科,煩瑣的論證過程,復雜的計算、諸多符號公式,學習起來并不容易。很多學生對數學的學習都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因為要想學好數學必須具有良好的學習毅力。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堂中,教師回歸學科本質,設計層層挑戰題,讓知識拓展延伸、統整,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討論,在生生、師生的思維碰撞中提高學科能力,磨煉學習毅力。
  比如,在教學“面積”這一節的知識后,我給學習共同體出示了這樣一道數學挑戰題——一個正方形的邊長增加6厘米,它的面積就增加96平方厘米,問它原來的面積是多少?當然,在我們看來這道題不算難題,用方程的知識很容易就能夠求得解,但對于還沒有接觸過方程知識的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僅運用已學的知識進行問題的求解,對他們來說還是非常有難度的。教師鼓勵孩子們,這道題有點難你先獨立思考,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小聲求助身邊的小伙伴,學生先是靜悄悄地思考解答,漸漸地,一個個小腦袋湊在一起,討論起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討論和求解的時間,不能因為無人得出答案就急于公布,這樣對于學生學習毅力的培養有害無益。經過小組的不斷努力,有的小組挑戰成功,有的小組還是沒有挑戰成功。教師這時安慰沒有做對的同學,并鼓勵大家一起幫助分析每一種方法的想法,理清思路,并請思路錯誤的同學反思修正。雖然一部分學生沒能夠得出正確的答案,但是整個求解的過程,學生沒有輕易放棄,在學習毅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四、注重反芻,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所謂反芻,其實是一種知識的再消化。我常常會在教學中,或者學生的練習中發現學生對某一個概念,或者知識點不理解,導致錯誤的理解,這時就引導學生“回頭”反思錯誤的根源是什么,及時回到“起點”,組織比較、辨析,清晰概念,學生也漸漸養成及時反思的好習慣,不斷總結積累經驗,學習沒有可怕的事,學習就有了動力。
  比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很多學生對于小數的意義理解都不到位,而理解小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因為本單元所學的一位小數的大小比較和加、減計算都是建立在初步理解小數意義的基礎上的。學生大都覺得小數的意義抽象,是因為他們把小數和分數割裂開來了,其實一位小數的意義就是它所對應的分數的意義。所以理解一位小數的含義,關鍵是幫助孩子在一位小數與十分之幾的分數之間建立聯系。我及時調整教學,回到小數的意義的起點,用三條線段分別表示1米、1噸、1千米,都平均分成10份,指出每個點表示的分數、小數,再把三條線段隱去單位進行比較,請學生觀察發現,學生很快發現了不管是什么單位,只要把它們平均分成十份,每份都是十分之一,也就是0.1,幾份就是幾個十分之一,也可以說幾個0.1,這樣比較的學生把分數單位和小數的分數單位緊密聯系在一起,學生理解了再學習小數的計算,就理解相同的計數單位相加減的道理。學生們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總而言之,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堂中營造安靜的傾聽氛圍,在傾聽中尊重同伴意見,互學互助,實現了共同發展,在橫向縱向遞進串聯中對文本核心內容形成知識鏈條,在串聯的基礎上提出挑戰性問題,學生在“最近發展區”交流互動,促進學生獲得更高水平發展,以及鍛煉學生的學習毅力。
  (責任編輯 袁 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77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