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學徒制的實踐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型學徒制是促進就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文章建議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新型學徒制。只有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學校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崗位緊密銜接,才能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新型學徒制 崗位驅動 工學一體 雙師共育
[作者簡介]任學慧(1964-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勞動技師學院,高級講師。(河北 唐山 063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6年上?;ぢ殬I教育集團關于成員單位申報校企合作項目課題“定向委培的新模式——反轉校園”的階段性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1602,課題主持人:任學慧)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9)10-0052-04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涌現,職業教育如果不能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就會使勞動者技能水平和崗位需求不匹配的就業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為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促進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向專業化、崗位化方向發展,推動企業職工培訓工作,2015年,人社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人社廳發〔2015〕127號),決定在全國12個省市開展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2016年初,唐山三友集團作為河北省首批、唐山市唯一試點企業與唐山勞動技師學院合作開展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新型學徒制是促進就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隨著現代工業技術飛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技術代替了手工作坊,傳統學徒制培養模式已不適應規?;笊a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當前,以學校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主要辦學模式,學校主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常企業參與得很少,致使教學針對性不強,培養目標不明確,學生技術技能與實際崗位要求存在脫節。近些年,職業教育進入黃金期,面對人才的供需矛盾,國家提出大力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強調企業參與人才培養,但因政策不落地、制度和措施不具體,導致沒有形成校企合作長效機制。要想校企深度融合培養高質量人才需建立利益相關方共贏的聯動機制,為此國家出臺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相關文件和辦法,為職業教育改革辦學模式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即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的新模式。只有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學校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崗位緊密銜接,才能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新型學徒制的實踐探索過程總結及分析
1.政策引領,形成政企校“三位一體”頂層設計新模式。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以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河北省財政廳《關于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冀人社字〔2015〕172號)文件精神為指導,構建了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院校指導的多方聯動機制,形成了政企校“三位一體”頂層設計新模式。總的指導思想是以企業崗位技術技能需求為核心,以院校服務為宗旨,探討開展試點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創新點,謀劃實施過程的新的組織形式、教學手段和方法、評價辦法。只有多方共同研究加強頂層設計,才能使試點工作方向明確、路徑清晰、成效顯著。
2.理實合一,構建基于崗位工作任務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根據企業的要求,校企雙方研究制訂切合實際的理論與技能授課計劃。首先,將課程分成兩個大的模塊,即理論知識模塊和師帶徒崗位訓練模塊。理論知識模塊再分成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基本技能模塊,以實用為原則,與試點企業的工藝理論、生產技術、機械設備等緊密對接,選擇與崗位相匹配的教學內容;師帶徒崗位訓練模塊主要立足于崗位,師傅現場講解、演練,學徒現場學習、操作。兩大模塊互相滲透,互相促進,全方位提升學徒的理論與技能水平。
針對學徒所在的不同崗位,對知識與技能分別進行點對點的縱向梳理,突破傳統的學科型教學模式。例如,氯堿生產工藝的電解工段,教師課堂上講解電解原理、設備構造、材料的功能特性等專業知識;師傅向學徒現場傳授電解過程的正常操作技能以及處理異常情況、解決突發問題的經驗。這樣,圍繞電解這一知識點,從基礎知識到專業(基礎)知識再到崗位技能進行縱向梳理,達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諸如此類,構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崗位能力為根本、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基于崗位對口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使所學內容符合學徒崗位的要求,促進學徒綜合素質的提高。
3.需求導向,創新“崗位驅動、工學一體、雙師共育”的培養模式。本次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從開始的頂層設計思路上要在“新型”的內涵層面進行實踐研究,改革傳統學徒制,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在實踐中,推行了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新型學徒制,目的是培訓內容與崗位要求緊密對接,進一步發揮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主體作用。
第一,需求導向。因為企業生產崗位亟須補充技術工人,所以政企校三方本著企業生產需要和以企業為主導的原則,將本次試點工作設在企業進行,實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新招收的100名員工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準工人,并按照企業的要求分設化工工藝、化工機械設備維修兩個專業,直接分到各個對應的生產崗位,上課即上崗。根據化工行業的特殊性,依據學徒基礎能力,校企共同設置課程。在理論學習上,全面突出企業導向,重視指向性、實用性。教師邊授課邊了解學徒的需求,按照學徒文化基礎及生產崗位工作任務因需施教。師帶徒技能訓練包括崗位專業知識、安全生產規范、操作技能、職業素養等內容。技能訓練主要立足于崗位,師傅現場講解、演練,學徒現場學習實際操作??傊磺杏媱澋闹朴喓蛯嵤┒家詬徫恍枰獮槌霭l點,實現以真實生產過程為依托、以崗位工作任務為主導的現場教學,培養出滿足企業需求、勝任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 第二,崗位驅動。教師深入生產一線了解各個崗位的工作任務,以知識點或模塊化的形式記錄在案,與師傅廣泛交流實際操作知識和與之配套的理論知識,將獲取的知識點集中整合、重新梳理,歸納到學科教學內容中,以崗位任務驅動形式做到有的放矢地精講。教師還要到崗位為學徒答疑解惑,現場解決問題。
第三,工學一體。教師的理論教學與師傅的崗位技能訓練,由過去傳統的在校完成理論授課再到企業實習的分段教學轉變成在企業“集中授課+崗位分散訓練”穿插進行的教學。理論學習與崗位實際操作穿插進行,由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有助于學徒按照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到深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與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師傅干中教、學徒學中做,達到教學做一體化、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全方位提升了學徒的理論水平與技能水平。
第四,雙師共育。理論課教師由技師學院具有多年專業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擔任,主要負責專業理論知識講授;技能導師由三友集團具備技師以上職業資格的核心技術力量擔任,主要負責學徒實際操作技能訓練。雙師針對同一教學目標和任務密切配合,分別對學徒進行知識與技能的傳授。
4.形式多樣,創建“課堂、現場與互聯網+”組合教學模式。學徒是企業的準工人,而且要跟隨師傅一起倒班工作,因此,在教學模式上應采取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策略。
第一,課堂精講與課下自學相結合。理論授課要遵循實用原則,因需施教。為了使理論授課更有成效,教師應擯棄陳舊落后的內容,精講重點內容,使專業知識與崗位技能達到真正的融合,克服傳統培養模式中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銜接不緊密的問題。針對崗位員工緊缺、師傅帶徒倒班導致學徒天天集中上課難度大的實際問題,建議采用脫產上課與自學相結合的方式,以有效解決學徒工學時間上的矛盾。
第二,師帶徒現場傳授操作技能。依托生產崗位,技能導師隨時指導徒弟現場操作,現場解決生產問題。為了使學徒更加扎實地掌握操作技能,師徒結對開展課題研究,真正解決生產難題;組織師帶徒錄制實踐教學微視頻,在微信平臺推出生產現場教學短片,將授課過程隨時上傳,學徒互相學習借鑒。
第三,充分利用網絡。多種教學形式的組合應用在整個試點工作中尤為關鍵。嘗試突破固有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雙師共同開發微課、慕課、微案例,制作網絡課件,采用網絡學習、遠程視頻授課的教學模式。這樣教師教學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師生可以隨時互動,有利于激發學徒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徒的自學能力。同時,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既有利于教學計劃的圓滿完成,又保障了學徒按時倒班工作和理論學習的時間,實現工作學習兩不誤。
三、新型學徒制實施過程中的幾個關鍵要素
1.政府職能部門的督導和監管是試點工作的助推器。省人社廳、市人社局、校企多方聯動,多次到基層調研,聽取階段性工作匯報;校企雙方強化溝通交流,召開研討會、座談會,分析試點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研究制定相應措施。政府搭臺、校企唱戲是試點工作的重要組織形式。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黏合劑。對于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政府部門應給予資金支持。由于完成整個試點工作以后才能申請資金補貼,之前的每項支出都需要學校墊付,所以從預算到支出的各種手續一定要完整,這樣才能進入申報補貼程序。
2.雙師素質是決定試點工作成效的必要條件。在學校從業多年的教師教學經驗比較豐富,但實踐知識缺乏,因此,必須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學習調研,熟悉生產過程,掌握書本上沒有的一手資料,拓寬知識面和提高實踐能力,這樣才能做到理論與實際不脫節,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另外,目前國家從制度上還沒有制定擔任培訓任務的企業師傅的標準和條件,因此,企業要從職業素質、技術等級和綜合業務水平等方面嚴格限定師傅篩選條件,制定專門的師帶徒管理辦法,擬定師徒協議、師徒培養計劃書。企業應給予師傅一定的報酬,并制定企業內部的考核管理辦法。一名合格的師傅不僅傳授精湛的技藝、企業管理制度和文化,更應將嚴謹細致、耐心專注、精益求精的個人職業素養隱形傳導給學徒,大力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3.過程監控與質量評價制度化是試點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校企需建立符合新型學徒制特點的培訓管理模式。第一,結合生產任務動態調整培訓計劃,學徒脫產學習與崗位培訓嚴格實行出勤登記,與工資待遇掛鉤。第二,將月度任務完成情況納入企業“全面績效考核評估”指標體系,建立常態化的考核評價機制。第三,以考促訓,參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對學徒進行階段性理論與實操考試(考核),檢驗學徒學習效果。第四,對學徒、家長、教師、師傅、車間班組及企業相關領導以問卷、座談和隨機調研等形式對本次試點工作進行質量評價。第五,注重留存各種資料,包括理論授課、師帶徒教案、學徒考核試卷、優秀課題以及技能指導、實操考核等相關截圖、視頻等,教學過程資料全部歸檔,以備總結評價。總之,建立教學運行與質量監控體系,加強過程管理。
四、總結分析試點工作成效及問題思考
1.共贏點。隨著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落地,院校、學徒、企業、政府四方都得到了不少收獲。第一,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實現了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教學與生產崗位緊密對接,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實用性,達到了學以致用,進一步加強了專業建設。并且由于實行了“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企校雙師聯合培養”,實現了現代職業教育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第二,學徒寓教于做,在真實生產崗位練兵,很快掌握了技術技能并獲得了穩定的就業崗位。第三,推動了企業職工的培訓工作,創新了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企業獲得了崗位真正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收獲了優質的人力資源。第四,政府部門促進了就業工作,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人才支撐。
2.創新點。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點在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院校指導,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企校雙師聯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3.不足與改進。第一,職業院?,F在使用的統編教材無法滿足學徒崗位需求,理論課程內容與實際崗位結合不緊密,因此,學校需依托崗位需求加強課程改革,校企雙方共同開發新的課程內容,編寫一套實用性強的適合企業員工培訓的教材。第二,專業教師與企業師傅相比缺乏崗位實踐能力,因此,要經常到企業一線參與生產實踐,提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同時,專業教師要多和企業師傅溝通交流,建立常態交流機制,了解崗位需求,因勢利導地開展教學。第三,由于學徒邊工作邊學習,崗位分散,會對教學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企業必須全面統籌,注重制度建設,使雙師教學按計劃推進,保障培訓質量。第四,政府部門要研究制定促進開展新型學徒制的政策法規,研究專項補貼資金的使用辦法,簡化資金補貼的辦理程序。
[參考文獻]
[1]林濤,明志萍,肖守安,等.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五原則——隨州人社局推動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成就[J].中國培訓,2017(1).
[2]王靜,沈亞強.企業新型學徒制之“新型”探究[J].職教通訊,201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6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