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臺的風險防控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P2P平臺作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打破傳統金融借貸固有模式,因其低門檻、高效率、高收益的優勢迅速受到廣大投資者的追捧,并給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帶來活力。但是由于我國社會信用環境的不完善,P2P行業競爭的激烈以及法律監管的不到位等原因,P2P平臺存在著多種風險,對營造我國有序穩定的金融環境帶來威脅。本文將圍繞P2P平臺進行相關介紹,主要包括發展現狀,風險揭示,并通過以上分析提出總結建議,促進P2P平臺健康有效發展。
我國網貸行業主要經歷以信用借款為主的萌芽期,到以地域借款為主的高速發展期,再到以自融為主的高風險期。隨著2017年銀監會下發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等監管文件的陸續出臺,P2P網貸行業進入了合規經營的整改期。然而近5年來,P2P平臺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提現困難,爆雷成災,很多平臺難以生存,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增速有所加快。本文主要通過P2P平臺數量劇增、成交規模較大,平臺區域分布不平衡,停業及問題平臺類型標簽集中及爆雷事件頻發四大特征描述平臺的發展現狀,并通過對平臺借貸過程缺位風險,平臺經營風險以及法律風險三大風險進行風險揭示,最后從提高平臺信用評級能力,加強平臺自身規范及完善網貸行業法律體系三個角度提出措施建議。
1 平臺發展現狀
1.1 平臺數量劇增、成交規模較大
2014年1月至今平臺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截至2018年9月,我國P2P平臺累計總數達6567家。與此同時,P2P平臺的成交量從2014年1月的117.68億元飛升到2018年9月的1107.37億元??梢哉f,P2P平臺正高速發展。究其原因,與我國的社會經濟環境,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P2P平臺本身的特點是密切相關的。近年來,我國許多小微企業陷入融資難、籌資難的困境,生存在水深火熱之中。在此期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人們可通過網絡進行方便快捷且低成本的交易。社會經濟環境與技術條件的碰撞交融再加上平臺本身融資門檻低等特點,P2P平臺應運而生,并不斷發展壯大。
1.2 區域分布不平衡
網貸平臺區域集中度很高,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第一,從運營數量上看,2018年9月我國網貸平臺運營數量1530家,其中廣東、北京、浙江、上海地區分別以305、286、194、184家占據全國前四,其他地區運營數量不破百;第二,從成交量上看,2018年9月廣東、浙江、北京和上海地區成交量分別占比全國成交量32.06%、26.13%、24.53%、lO.lg%,其他地區成交量總和占比僅7%左右;第三,從綜合收益率上看,廣東、浙江、上海和北京地區仍占據全國前四。
1.3 停業及問題平臺類型標簽集中
2018年1月~9月,我國的P2P停業及問題平臺類型標簽主要有提現困難、停業和延期兌付。2018年1月-5月,停業的平臺所占比例遠高于其他的問題平臺標簽。然而6月-8月,出現提現困難的平臺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大幅度高于停業的平臺占比,但9月份,出現延期兌付問題的平臺占比最高。為何9個月內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由于市場行情不佳,部分平臺借款客戶在行業出現波動期間惡意逃債,給平臺的穩健運營帶來困難,多家平臺停業。2018年6月后,國家出臺多份文件對平臺合規性進行要求,并對多家平臺展開調查,并在調查期間對平臺進行股權凍結,再加上借款人客戶的逾期還款,出現提現困難的平臺數量急速增加。9月,監管政策利好不斷,行業資金開始回流,多家平臺作出延期兌付承諾,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使得出現提現困難的平臺大幅下降,延期兌付的平臺所占比例上升,如表1所示。
1.4 爆雷事件頻發
2013年10月末,P2P平臺出現爆雷。2015年12初,深圳e租寶事件引起轟動,事件涉及十萬多投資者,未付資金達到380億元。2016年全年爆雷平臺數量高達1741家。2017年1月,海新金服、樂行理財等8家平臺同時爆雷使P2P行業成為“重災區”。P2P平臺頻繁爆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網貸行業進入門檻低,許多平臺自身條件不合格,風險防控較差;第二,網貸行業競爭激烈,平臺為籌集資金,不惜以高利息吸引投資者;第三,監管加強。強監管使平臺運營需要更嚴格的要求和更高的成本,很多平臺陷入困境。
2 平臺風險問題分析
2.1 借貸過程缺位風險
貸款過程主要包括貸前審查、貸時核查、貸后追蹤三個大環
節,某一環節的不到位都會影響借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給平臺帶來諸多風險。
2.1.1貸前審查不嚴格
國內的P2P平臺間沒有建立信息共享體系,P2P平臺與各類數據平臺沒有合作,甚至央行的信用體系也不包括網貸行業。這種現狀導致P2P平臺對資金借入者的信息搜尋等隱性成本加大,一些平臺為節約成本僅線上對借款人身份進行簡單審查,未線下核實相關信息,使得借款人的經濟實力、發展前景等信息不夠透明。P2P平臺的不作為或默認態度讓借款門檻一再降低,大批不合格的借款人爭相進入市場,甚至很多借款人偽造信息蒙混過關。不合格借款人在高利息的壓力下更可能無法按時還本付息,潛在信用風險提高。
2.1.2貸時核查不規范
貸時核查不規范主要體現在P2P平臺信貸集中。信款集中主要體現在貸款數量和貸款結構集中兩個方面。貸款數量集中指平臺資金運用過分集中于少數貸款人,一旦其中一個貸款人違約,平臺將受到嚴重影響。貸款結構集中指平臺貸款過分集中于有關聯關系的貸款人或集中于風險特點相同的行業領域,一旦這些行業出現系統性風險,該平臺的頭部債務人可能會陷入困境而導致平臺出現大額壞賬。
2.1.3貸后追查不健全
P2P平臺的貸款合同不規范,僅通過網上協議,最終達成一張電子借條。這種模式導致信用認定難度和風險加大。大部分平臺缺乏專業的貸后追查小組,平臺無法實地核查貸出資金是否按照合同規定進行使用。對于違法使用貸款的,平臺也不能及時制止并處理相對應的貸出資金。貸后追查體系不完善使得網貸公司的貸款風險難以科學預測。 2.2 平臺經營風險
在金融創新浪潮的驅動下,大量資本進入網貸行業。不可否認,這些經營者的加入有利于促進資金融通,激發市場活力,為金融市場帶來新鮮血液。然而與此同時也催生了潛在的經營風險。
2.2.1資金錯配風險
理論上,資金錯配主要包括風險錯配、規模錯配和期限錯配。就網貸行業而言,資金錯配中的期限錯配現象較普遍且風險影響較大,自2014年許多中小房地產商紛紛轉向P2P平臺尋找融資后該風險問題尤為突出。平臺上房地產項目的融資大都經過包裝,以常見的抵押貸款形式出現,并將大額借貸拆分成幾個小額借貸,如將期限為5年的貸款拆分為5個一年期的貸款,即短貸長投。但近兩年來房地產行業發展并不景氣,平臺大額貸出資金到期無法收回,許多平臺為資金周轉往往發布新標募集資金,以新債抵舊債。這種以短期化資金來源支撐長期化資金運用的模式,使平臺流動性風險暴露,期限錯配問題日益嚴重。
2.2.2聲譽風險
聲譽在平臺的可持續發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平臺聲譽一旦受損,若不及時加以控制,將會給平臺的穩健運營帶來嚴峻挑戰。P2P平臺爆雷事件的曝光,給公眾帶來不良印象,嚴重影響平臺聲譽。為有效防范聲譽風險,平臺可將社會責任與經營目標結合,及時披露相關年報、妥善處理服務投訴案件,樹立良好平臺形象;保持與媒體良好接觸,傳播積極向上的平臺文化;制定危機管理規劃及全面危機公關,控制風險。
2.3 法律風險
P2P平臺發展迅速,可法律監管未能及時跟上,在網貸行業中存在許多可進行投機套利的灰色地帶,由此引發的法律風險不在少數。如“中寶投資”集資詐騙事件、駭人聽聞的e租寶事件、“龐氏騙局”等,嚴重危害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危及社會穩定。若不及時加強法律監管,完善行業監管體系,對法律風險加以防控,網貸行業的法律風險易誘發成社會風險。
3 總結建議
3.1 審查借款人信息以提高信用評級能力
為減少借貸過程中的缺位風險,建議增強平臺信用評級能力,這要求平臺用多種方式核實信息的真實性并對借款人的信用評級更嚴格。加快P2P借貸平臺行業組建一個民營化信用服務中介機構的步伐,打造“獨特征信系統”,提高信用評級建設的積極性。
3.2 平臺自身加強規范
首先,網貸平臺需要相互協作,形成完整的信息共享系統;同時相互監督約束,從而形成嚴格的行業風險管理準則。其次,平臺在提高風險防范意識的同時,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監督管理體制。最后,平臺可在國家政策的背景下,借鑒國內外經驗及自身平臺特色不斷創新發展戰略。
3.3 完善網絡借貸行業的法律體系
一方面,規范各監管主體的監管內容和監管任務,使得監管無盲點。另一方面,可對平臺引入準入準出機制,對平臺的資本充足率等相關指標制定波動范圍并定期檢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7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