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探古文教學之路 悟國學經典之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如果說中華民族傳統的文言文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家閨秀,那么,蘊含其中的小古文則更像是一位古靈精怪的少女,有趣、短小、豐富多彩。隨著新課標的到來,作為文言基礎的小古文也悄悄走進了小學課堂,為學生帶來了古人的為人處世之道和他們的奇思妙想,但由于古文有許多生僻字,且與白話文相差較大,存在理解上的難度,學生常常產生畏難情緒。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搭建一座通往古文的橋梁,幫助學生找到學習古文的樂趣和意義,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述小古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從而使小學生增強文言閱讀能力,了解中華古典文化之美。
  一、全篇誦讀,走進古文世界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睙o論是古文還是現代文學習,朗讀都是第一要義,尤其是古文,除了文字運用的方法獨特,其朗讀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朱熹曾云:“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古文只有在誦讀的基礎上才能窺得其韻味。
  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從而帶領學生進入古文的奇妙世界呢?首先,教師應在課堂中進行正確的范讀,將整篇文章展示在學生面前,注意其中的語速、語調和斷句,教師品讀的水平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朗讀水平。待學生大致知曉古文的讀法之后,應指導學生進行試讀,然后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進行分析。古時候的文人將讀書一般稱作“吟”或“詠”,這是因為古文中有斷句這個概念,學會正確的斷句,對于古文的朗讀和理解非常關鍵。小學生都是首次接觸古文,難免會感到陌生困難,這時候,教師要做的就是在學生朗讀的時候發現學生斷句的問題,并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的斷句。
  以寓言故事《濫竽充數》的教學為例。文中語句應該這樣斷句:“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如果根據斷句朗讀,學生就可以一下子讀出古文的味道。學生經過自我朗讀之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共同朗讀,逐句釋義,讓學生理解整篇古文,這樣的朗讀方法是敲開學生學習古文之門的第一步。
  二、激趣為本,品悟古文優雅
  學習任何東西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若能將小古文變換成簡短、好玩的小故事或者引入詩歌、創設情境等,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樂趣中感悟古文的優雅和韻律之美,無疑是古文教學最大的助力。
  1.用生動的小故事牽動學生的思維,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學小古文《禮》時,教師可以先講一個孔融讓梨的小故事,吸引學生進入故事情境中,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古文內容充滿好奇。
  2.押韻的詩歌更能營造輕快的氛圍,再加上舒緩的配樂,令人身心愉悅,更利于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在學習《蜻蜓》這篇小古文時,教師可先播放一首與蜻蜓有關的兒歌,讓學生跟著節拍誦讀,為接下來的古文學習做好情感上的鋪墊,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去欣賞和喜愛古文。
  3.創設有趣的情境去想象或表演,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例如,猜測“兔走觸株”中“走”的意思,可根據現代漢語的意義猜測古文中的意思,再創設一定的情境,拿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和《狐假虎威》中的“百獸見之皆走”等例子來講,學生在熟悉的領域中通過詩文情境演繹,找到共同點,恍然大悟,哦,原來這個“走”字還可以這樣理解。
  三、巧猜釋義,理解古文深意
  當學生對一篇古文熟讀成誦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去猜度文章中一些特殊詞句的含義,從而延伸至推測整篇古文的基本意思,根據課本上的注釋,聯系上下文語境,讓學生充分想象,大膽猜測,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沒有了限制,天馬行空,縱橫思索,自然而然就能養成自讀分析的能力,在學習中自己發現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在探索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古文的意蘊。
  以《學弈》這篇古文的學習為例。文中的虛詞“之”字反復出現,但它并沒有固定的詞義,它在每一個句子中所代表的意思都不同。這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試著去猜測在具體的句子中“之”字所代表的意思,從而理解整體的句意。學生可以在此前學習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方法推斷出它在每種語境中的意思,在閱讀的時候就會更加清晰明了。
  再如,《貓捕魚》一文中寫道:“一貓伏缸上,欲捕食之……急躍起,全身皆濕。”為了方便學生猜讀,教師可將講臺當作魚缸,先讓一位學生上臺表演,作出貓趴在魚缸上,盯著魚缸里的金魚垂涎三尺的模樣,教師則借勢指引學生:“看,原來這就是一貓伏缸上?!比缓?,再邀請一位學生表演兩貓伏缸上,教師自己表演第三只貓伏缸上。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這時候,教師可問學生:“欲何為?”學生幾乎不假思考便能猜出來:“欲捕食之?!蓖ㄟ^猜讀、猜詞義,調動學生的大腦,輕輕松松就能讓學生理解文章的真實意境。很多時候,我們的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是相通的,學生可通過推測詞義形成自我的學習系統,在反復猜測推敲的過程中,享受小古文帶來的樂趣。
  四、延伸拓展,嘗試古文仿寫
  所謂“教學”,不僅僅是讓教師“授人以魚”,更要懂得如何“授人以漁”。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睂W生通過平時的知識積累,熟練掌握古文分析的方法,從閱讀到理解再到拓展,最終能進行對比仿寫,才是古文學習的真正價值,也是提高文學素養的最佳途徑。
  例如,在學到《東施效顰》這篇古文時,學生將文中出現的“妻子、去、走、病心、美之”等非常典型的古今異義詞掌握熟練,同時,也熟悉了意動用法的分析辦法,等到后面再學到相同用法的詞匯,就可以舉一反三,進行拓展學習,即使遇到不同類型的詞匯,也能做到觸類旁通。
  小古文的特點就是,語句短淺,辭藻優美,如果能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衍生出自我創作的靈敏嗅覺,懂得用小古文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那真是令人再驚喜不過了。
  “今日天陰,晨霧漸濃,細雨如絲。傍晚雨止,風吹云散,明日日出?!边@是關于雨的創作,結合以上短文,讓學生試著仿寫天空下雨的景象,學生寫道:“今日忽雨,瓢潑而落,雷聲轟鳴,烏云密布,萬物皆濕,出門忘傘,落湯雞也!”“今日雨綿,車疾行之,人疾走之,忽而雨大,去之霧霾,清之路面,使人康健,樂哉!”實在是精彩至極。像這樣的對比仿寫,能讓學生在一次次自我實踐中,加深對古文的認識,更能領會到古文所蘊含的精妙意趣。
  相較文言文的繁雜精深,小古文的短小趣味,更適合在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敲門磚”,引領學生在古色古香、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中感受祖先的智慧,體會經典的國學魅力。因此,教師在小古文教學中,更要將古文的韻味、意趣和人生觀,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融入我們的課堂,也正如李振村先生所說:“讓語言的根,伸進經典漢語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斷地汲取營養?!睂W生才能真正愛上小古文。
 ?。ㄗ髡邌挝唬航K省啟東市香格小學)
 ?。ㄘ熑尉庉?張 妤)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65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