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尋適當之法 悟節奏之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節奏源自生活,生活中充滿了節奏。人們行走、說話、唱歌、跳舞,火車長鳴,百鳥歡唱,狂風吼叫,雷雨交加,總之,在地球上、宇宙間無處不存在音響,有音響就有節奏。在音樂教學中,節奏是組成音樂的第一要素。它好像音樂的“骨骼”,沒有節奏,旋律就不存在了。節奏更是學好唱歌的重要前提。但是。單純的節奏訓練比較枯燥,本文總結了先從感受節奏,再到體會節奏,最終表現節奏的有趣之法,以此來訓練小學中、低年段學生的節奏感。
  【關鍵詞】節奏 方法 聽辨 演奏運動
  在過去的音樂教學中,教師總是在黑板上寫出幾條節奏,讓學生用“da”的形式讀,或者是用手拍一拍。其實,學生對這樣枯燥的學習興趣并不大,他們往往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那么,怎樣將這些看似乏味的知識。讓學生樂于接受并且易于接受呢?帶著這個問題,筆者思考運用多樣的方法將節奏感的訓練靈動、有趣地融入日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試圖訓練并提高學生的節奏感。
  【案例回放】
  片段一
  引導學生聽辨音樂(以具有故事性的音樂為主),感受節奏之“趣”。下面是筆者給一年級上《龜兔賽跑》這一管弦樂樂曲欣賞課時的導入片段:
  師:小朋友們,你們會走路或是跑步嗎?
  生:(齊聲)會!
  師:你們知道嗎,我們的音樂也是會走路、會跑步的。下面王老師來彈奏兩段音樂。請大家來仔細聆聽老師的琴聲,聽一聽,哪一段音樂是在“走”?哪一段音樂是在“跑”?
  師:有小朋友聽出來了嗎?
  生1:第一段在“跑步”,第二段在“走路”
  師:大家同意嗎?
  生:(齊聲)同意。
  師:那你們為什么覺得第一段是在“跑步”,第二段是在“走路”呢?
  生2:因為第一段快,第二段慢。
  師:不錯。有誰還有別的想法,可以說得更準確些?
  生3:因為第一段音多,第二段音少。
  師:很好。因為第一段音很密集、節奏也很緊湊,就像是在跑步。而第二段的音相對少一些,節奏也相對松散,所以就像在走路。剛剛小朋友們都回答得這么好,就請大家隨著老師的琴聲“走路”或“跑步”吧。
 ?。ㄉS琴聲“走路”或“跑步”)
  師:下面,就讓全體同學一起來聽一聽在接下來的這段音樂中,哪里是在“跑步”?哪里又是在“走路”?(師播放《龜兔賽跑》,正式進入音樂欣賞)
  [設計理念:在上課過程中,讓學生根據音樂不同的節奏特點來做相應的區分或律動(比如用“走”去感受鏗鏘有力的進行曲,用“跑”來感受音樂節奏密集性變化),可以訓練他們的耳朵對不同節奏特點音樂的區分度,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并深入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中的人物形象(如用上面所采用的導入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地感受管弦樂《龜兔賽跑》中“烏龜”和“兔子”的形象)]
  片段二
  引導學生演奏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主),體會節奏之“趣”。下面是筆者給二年級上《小鼓和大鼓》這一歌唱課時的導入片段: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這兩個鼓在外形上有什么區別?
  生:(齊聲)一個大一些,另一個小一些。
  師:對!所以一個名叫大鼓,一個名叫小鼓。那它倆在音色上有什么區別呢?(師分別敲擊)
  生1:大鼓低沉些。
  生2:小鼓清脆些。
  師:非常好!下面請你們仔細聽,老師在大鼓和小鼓上敲出的節奏一樣嗎?
  師:有小朋友聽出來了嗎?
  生:(齊聲)不一樣。
  師:你們可真棒。那你們可以用手分別模仿拍出小鼓和大鼓的節奏嗎?
  生:(齊聲)可以。
 ?。▽W生用手拍節奏。教師及時糾錯,并帶領學生進行練習)
  師:那么誰愿意上來在不同的鼓上模仿老師剛剛敲出的節奏?
 ?。▽W生踴躍舉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節奏模仿活動)
  ……
  [設計理念:在上課過程中,教師首先使用簡單的打擊樂演奏導入歌曲教學,并吸引住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對老師在不同的鼓上敲出的不同節奏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讓學生用打擊樂進行相關節奏的模仿,提前體會歌曲中出現的不同的節奏組合。在學生演奏這些打擊樂器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訓練他們的節奏感]
  片段三
  引導學生身體運動(以簡單律動為主),表現節奏之“趣”。下面是筆者讓學生在聽賞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游子吟》這首歌時的課堂實況。
  師:下面請同學們安靜地聽賞《游子吟》,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呢?聽完之后請舉手回答。(教師播放《游子吟》)
  生1:這首歌的情緒是抒情優美的。
  生2:這首歌的情緒還有一點傷感。
  師:把這兩位同學的答案合在一起就非常完美了!這首歌的情緒是既抒情優美又略帶悲傷的。
  師:接下來,我們再來聽一遍。在欣賞這一遍的時候,老師希望你們用身體跟隨音樂的旋律去感受古代詩詞配上現代音樂的優美。不管你是微微的律動、腳板輕輕拍打地面,或是用手劃拍等方式都可以。
  生:(齊聲)好?。▽W生跟著《游子吟》做不同的律動)
  師:你們都表現得太棒了!都很有自己的想法!
  [設計理念: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不管是微微的律動、腳板輕輕拍打地面,或是用手劃拍,這些動作都是隨著音樂的節拍而動的。由于嚴格的節奏和節拍相互依存,所以我們教師經常讓學生跟著旋律用身體擺動、拍手、跺腳等方法來感受音樂,讓學生在動覺感知中進行節奏訓練。不僅符合音樂本身的運動個性,同時滿足了學生好動的生理特征,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這樣,課堂氣氛活躍了,節奏訓練的目的也達成了]
  【案例反思】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它賦予音樂以活力。沒有節奏。音唱得再準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節奏感是指具有敏銳、敏捷地感受、領會和能正確表達音樂作品的音值相互關系的能力。所以。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通過個人教學實踐后的反思。筆者總結出了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節奏感的三個方法。
  一、耳聽心受:聽辨音樂,感受節奏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節奏感的訓練時,首先要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興趣,結合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種不同類型的節奏,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節奏聽覺訓練(如片段一中的聽音樂“走路”或“跑步”等),讓學生一開始接觸音樂就能從聽辨不同的節奏方面去感受音樂,讓他們發現音樂中的節奏之趣,從而使學生在充滿樂趣的活動中感受和理解音樂中所涉及的節奏。
  二、朱弦玉磐:演奏樂器,體會節奏
  小學生都很喜歡使用打擊樂器,因此筆者會用這些打擊樂器敲打簡單的節奏,讓學生體會并區分不同的節奏。筆者也正是抓住了學生的這一特點,引發他們的興趣,通過演奏這些樂器來進行節奏訓練。比如,在片段二中,筆者在大鼓和小鼓敲打不同的節奏并循序漸進地讓學生用自己的手、腳模擬節奏?;蛘吒梢栽谇么蛲曛?,請節奏感特別好的同學到前面來給其他同學做示范。讓學生自己來做老師對同學們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讓大家更仔細認真地來關注這個同學的節奏模仿能力,增強節奏感。
  三、翩若驚鴻:身體運動,表現節奏
  節奏在自然界和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在音樂的諸要素中,它是最容易被感知的;而小學生愛動的年齡特點也是相當突出的,所以讓他們在動中感受音樂、感受節奏,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一首扣人心弦的樂曲,很容易使人聞聲而動,微微的律動,或是輕盈的舞步,比如,在片段三中,筆者讓學生用身體跟隨音樂的旋律去感受古代詩詞配上現代音樂的優美,情景交融。不管是在教授哪一首歌曲,讓學生設身處地去表現歌曲的節奏,讓他們自己被音樂所感染,被自然注入在音樂里的節奏所融化,然后再去學唱歌曲,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多動腦筋,根據兒童愛動、愛模仿的心理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把節奏感的訓練穿插于豐富多彩的日常音樂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娛樂中掌握知識,逐步增強自身的節奏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之中,真正得到“音樂骨骼”——節奏感的建構與提高!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31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