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巧用故事引導英語學習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6年9月13日,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吨袊鴮W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包括六大核心素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
   在啟蒙教育階段,我們常常通過聽故事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通過講故事豐富學生的詞匯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更通過讀故事啟迪學生的心靈。事實上,在英語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巧用故事,就能幫助學生夯實文化基礎,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而持久的興趣,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理性思索,使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化及歷史發展產生主動深入探究的源動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由此可見,講好學科背后的故事,能夠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一、巧用故事引入英語學習情境
   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有一篇題為《他失去了胳膊,但仍在攀登》的文章,其講述了美國登山愛好者阿倫·拉斯頓斷臂求生的故事。
   在閱讀過程中,由于對 “奧運精神”,“控制”飛機,“冒險”等核心生詞不熟悉,學生捕捉文本信息受到干擾。因此,我采用了簡筆畫的教學方式,課堂生動有趣,學生再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詞意就游刃有余。
  
  
   文中提到作者所寫的書籍叫“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生死兩難》)。顯然,教師無法通過簡筆畫等直觀的方法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抽象的文字意義,而如果直譯為在巖石和困境之間,又完全是望文生義,謬之千里。因此,我創設語境,舉了下面的例子:Who will you save when your mother and wife both fall into the river? For many people, it’s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當你的母親和妻子同時落水,你會救誰?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學生聽到這個例子,會心地笑了,理解了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英文表達,意思是“左右為難”。而筆者當時處于的危險境地,自然就是“生死兩難”了。
   在這個教學環節,我引入了另一個約定俗成的短語once in a blue moon,讓學生猜測它的意思,立刻引來眾說紛紜。有說“超級月亮”的,有說“藍月亮”的。我不失時機地拿出提前準備的“迷你”科普故事,來介紹這個俗語的發展演變過程。blue moon的本意是指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按照天文學家的說法,月亮不可能是藍色的,是千載難逢的天象。而事實證明,如果天空聚積了大量的灰塵,在灰塵的襯托下,月亮看上去完全可能是藍色的。
   1883 年克雷克吐爾島的火山爆發就曾一度使天上的月亮看上去湛藍湛藍的。1927 年的印度季風和 1951 年的加拿大森林大火也導致類似的天文景觀出現。blue moon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 1528 年的一首無名詩?,F代意義上的blue moon始見于 1821 年,其含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它不再指“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而是指“很少/難得(但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通過了解學科背后的故事,學生的思維豁然開朗。他們對語言的背景產生了研究欲望,對跨學科知識有了濃厚的興趣。課堂留白,我又給出兩個英語短語,blue Monday(黑色禮拜一)和cry/ask for the moon(異想天開,想做做不到的事),請學生課后查查它們背后的故事。
   課堂上一陣猜測,一片笑聲,一分收獲。如果教師能夠日積月累地給學生呈現電影里原汁原味類似用法的單句,并把電影里出現的單句放給學生看,那么不僅成功再現了生活中語言運用的真實場景,還能使學生讀懂故事傳遞的語言含義,夯實和拓展學科素養中的文化基礎。透過故事,學生對知識背后的文化興趣倍增,而興趣又會帶動學生主動探究更多的語言現象,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從而增厚了學生的人文底蘊。
   二、巧用故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這篇課文里,50歲的Robert Allen回憶,當廣播里播出馬丁·路德·金死訊的時候,他當時正和家人共進晚餐。讀到這里,有的學生心中不僅產生疑問:誰是馬丁·路德·金?
   我給學生講了馬丁·路德·金的故事,并設計了一系列問題,讓學生猜測答案。而問題的答案最后恰好組合成一篇文章,就是馬丁·路德·金的故事。
   透過文字,背景故事浮出水面。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1929-1968)是世界知名的美國民權運動領袖。在20世紀50-60年代,他為爭取美國黑人的社會權利及改善其社會地位做了大量的工作。作為黑人領袖,他贏得了美國各階層人民的尊重和愛戴,為世界所關注。1964年,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最著名的演講是《我有一個夢想》。
   學科背后的故事挖掘出一個閃光的人物和一段真實的歷史。此時,我又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另外幾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讓學生課后通過百度,熟記他們的英文名字,關注他們的故事。挖掘這些學科背后的故事無疑會鼓舞學生追隨正面人物,維護正義,具備向真、向善、向美,關心愛他人,關心整個社會的責任擔當。
   三、巧用故事傳遞生命真諦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介紹了《珠穆朗瑪峰——世界上最危險的山》。講課時,我給學生們講了69歲無腿老人成功登頂珠峰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8844.43米,他用了43年》。1975年,26歲的夏伯渝第一次隨隊攀登珠峰。一名藏族隊友背包掉下山崖,物資全失。夏伯渝把自己的睡袋讓給了他。那天,夏伯渝在零下35攝氏度高山缺氧的環境下睡著了。等睡醒后才發現,雙腳嚴重凍傷。下山后,夏伯渝被截去了雙腳。他不得不安裝了假肢。每日長時間的高強度運動導致他再次截肢,還誘發了淋巴癌,但他并沒有放棄夢想。2014年,65歲的夏伯渝再次來到珠峰腳下,但尼泊爾政府因為山難取消了當年所有的登峰計劃。2015年,因為8.1級地震,登頂珠峰的夢想再次破滅。2016年,夏伯渝第四次嘗試登頂珠峰,可就在他距離登頂只有94米時,突如其來的暴風雪阻斷了他的沖頂之路。為了5個向導的安全,他做出了放棄登頂的決定。2017年,他再次出發,終于在北京時間2018年10時41分登上了珠穆朗瑪峰的峰頂!距離第一次來到珠峰,43年過去了。終于在海拔8844.43米處,夏伯渝登上他人生中的“最高峰”。
   69歲無腿老人對夢想的執著追求,勇敢面對困難的勇氣讓人肅然起敬。但是,生命是可貴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如何在對生命的珍視和對理想的追求中尋求平衡點?在討論中,學生們需要批判質疑和理性思維,思考如何度過有質量、有價值的人生。
   因此,我最后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活動:給登山者的建議。學生通過討論,給登山者提出了以下建議:
   1.關注天氣變化,避免在天氣惡劣的季節登山;
   2.做好身體的準備,提前有計劃地運動和有意識地鍛煉體能;
   3.準備好應急物品,如發生意外需要的止血繃帶;
   4.做好和外界的聯絡和溝通,掌握應變各種惡劣情況的基本常識;
   5.避免單獨登山,和隊友相互照應。
   ............
   學科背后的故事以其獨特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打開了視野,認識了世界,思考了人生,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無聲地滲透了智慧、歷史、人文和哲學等知識,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68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