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語言能力,開展英語故事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故事教學法通過奇妙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英語學科學習中,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作為基礎要素,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聽、讀、演三種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感、閱讀量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故事教學法;語言能力;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8-0059-02
能夠用英語表達情感與意愿,做到活學活用,是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具體體現。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筆者采用故事教學法,讓學生在傾聽、閱讀、表演的過程中提升英語語言能力。
一、聽,提升語感
1.糾正語音語調,夯實基礎
聽是學習語言最直接的一步。在英語課程開始之前,許多學生已經接觸了一些日常交流用語,但由于沒有接受過系統正規的英語教育,存在發音不準確等問題。因此,筆者通過聽故事的方式,對學生的語音、語調進行糾正。
如教學譯林版3A Unit2《Hello》前,許多學生已會用“Hello”“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日常用語和他人打招呼,可是發音和語調不標準。于是筆者使用配套光盤給學生播放“Story Time”的內容,讓學生模仿錄音反復練習這幾句問候語,把不標準的發音改正過來。為了增加趣味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給熟悉的動畫人物配音,并分組進行表演。筆者發現學生在聽故事和表演故事的時候注意力特別集中,在和其他同學進行對話表演時能夠取長補短,在語音、語調上進步較大,為“Sound time”內容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習標準的語音和語調,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說英語不僅要敢于開口說,更要進行準確的表達,讓其他人能夠明白自己所說的內容。學生有了這樣的意識就能順其自然地夯實基礎,從單詞、短語的學習逐漸過渡到語句、語篇的學習,由聽到說,循序漸進。
2.鼓勵猜測推理,放飛想象
大多數英語故事具有開放性,學生聽故事時除了要把握語音、語調和整體的語感,還要對故事內容進行加工。這就要求學生整體把握語篇內容,不僅重視正確的發音,還要能夠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或進行改編,將豐富的想象融入英語學習之中。
如教學譯林版四年級下冊Unit6《At the snack bar》中的“Story time”版塊后,學生了解了Mike、Helen和Dad各自喜歡的食物。進入點餐環節時,筆者提出問題:“Dad will order the food. What will be the first?爸爸會怎么點餐?請大家分小組討論并試著以爸爸的口氣來點餐?!睂W生紛紛猜測,并用前面學過的句型“I’d like…”點餐。大部分學生都猜到爸爸會先點孩子們愛吃的食物,然后才為自己點餐,有的學生甚至想到爸爸會為媽媽點餐打包帶回去,這遠遠超出了筆者的預計。在想象推測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熱烈地討論課文中的內容,發表各自的想法,主動運用學過的句型進行表達。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學生無比自由和快樂,都能在思考中收獲知識,把聽、說環節用思考、討論和表演有效連接起來,令教師驚喜不斷。
二、讀,挖掘內涵
1.梳理故事情節,講究條理
閱讀是培養語言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大部分的知識輸入都來源于閱讀。因此,在教學時,筆者要求高年級學生先梳理故事的條理,再把握故事大意。
如譯林版5B Unit5《Helping our parents》的“Story time”講述一家人在星期六進行的活動,共提到了七個人物、八種活動,如果不梳理清楚故事條理的話,就沒辦法準確地對每個人物所做的事情進行分析,找出“Who helps their parents?What are they doing?”的答案。課堂上,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在Saturday morning和Saturday afternoon這兩個時間段,文中分別出現了幾個人物,每個人物分別做了什么。這樣梳理后形成結果呈現在表格中,學生就能輕松地完成課后的練習“Match and say”和“Think and write”,并回答閱讀前教師設計的問題,實現讀、說、寫的結合,明白應該幫助父母分擔家務。
在梳理情節的同時,學生逐漸掌握將故事條理化的方法,在閱讀相對復雜的文章或故事時能運用這種方法把語篇梳理清楚,掌握文章大意。這樣就在有趣的故事中把讀、說、寫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2.交流故事主題,收獲哲理
在閱讀時,只梳理內容掌握大意是不夠的,學生還需要深入思考、相互交流,對故事呈現的哲理進行挖掘和思考,以收獲更多的知識,樹立社會責任感,在學習的同時關注社會。
如教學譯林版6A Unit6《Keep our city clean》時,筆者引導學生在閱讀后歸納故事的主題,討論故事中蘊含的哲理。學生討論后得出故事的主題:“Our city is not clean.We can do many things to keep our city clean.”在這基礎上,筆者繼續問:“哪位同學能說一說故事中蘊含的哲理?”學生交流后得出不同的結論,有的說:“We should keep the earth clean.”有的說:“We must keep the earth clean.”學生雖然理解了文章的內涵,但總結得不夠深刻,于是筆者引導他們站在作為污染環境行為的主體和保護環境行為的主體的角度來考慮,使他們明白做出這兩種行為的都是人類,人類有保護環境的責任,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就是“It i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在交流討論過程中,學生對故事的主題和哲理進行深入思考,積極分享自己的想法,把閱讀與思考、交流融合在一起,感受到了責任感和“小故事蘊含大道理”的奧妙。借助這樣的故事,學生逐漸形成關心社會、愛護環境的責任意識。
三、演,放飛個性
1.模仿句型,凸顯人物特征
聽、讀都是知識的輸入途徑,雖然與說、寫結合,但主要還是為了能夠將知識輸入。因此,筆者引導學生開展表演,感受劇中人的特征,使學生的表現欲得到滿足,并通過表演輸出他們所學的知識,將模仿的句型、句式用合適的語氣演出來。
如譯林版5B Unit1《Cinderella》是一個英語短劇,筆者組織學生表演時,先對句型及人物特征進行分析。剛開始Cinderella的姐姐們大喊:“Cinderella,come and help me.”“Cinderella,where are my gloves?”這兩句都是姐姐們要求Cinderella幫她們做事情時說的話,而且語氣是焦躁的、命令式的。接下來,“小精靈”上場,“小精靈”沒有讓Cinderella幫忙,而是關切地問她為什么悲傷以及為什么不去參加王子的舞會,所以“小精靈”用的句型是“Why are/Do you...”。主人公用的句型基本上都是“Because I can’t/don’t...”,旁白也是重要的臺詞,說旁白的小演員要注意表達時不能有太多的情緒流露。這樣在分析之后再讓學生表演,學生就能把人物的語氣和性格準確地表現出來。
表演時,學生能夠靈活使用故事中的句型,還模仿了原本的臺詞進行創作,增加了幾個角色和一些臺詞,把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征、語氣表現得活靈活現,在表演中展示了英語知識與語言能力。
2.開拓思路,要有創新意識
除了模仿造句外,更進一步的創造也很重要。一味地模仿雖然有可能演出好的作品,但進行有創新性的創作才能帶來新穎的作品,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綜合的、更大幅度的提升。
如譯林版6B Unit1《The lion and the mouse》一課,講述了大獅子和小老鼠從敵人變成好朋友的過程,但是它們的對話并不多,大部分是以敘述故事的方式展現,筆者要求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改編,寫成小劇本,然后表演。改編時,學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第一句話,學生的劇本上寫著“Lion:I’m very large and strong”,這與故事內容相符,但大獅子自言自語說自己又大又壯,表演出來有點無趣。筆者建議:“如果我們再加一個小白兔的角色,讓它遠遠地看著大獅子說‘Wow,he is so large and strong’,這樣不僅與故事內容相符,還能說明小動物們都比較害怕大獅子,所以大獅子沒什么朋友,這樣表演出來的效果是不是更好?”……學生舉一反三,把這兩個動物的友情故事拓展成動物們互相幫助的故事,帶給了我們全新的體驗。
在這樣的創新訓練中,學生開拓了思路,把最初的故事當作畫板,涂上五顏六色的顏料,充分展現各自的創新能力,讓人耳目一新。學生創作的短劇也用到了許多以前學過的句型,在創新中溫故而知新,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
總之,通過聽、讀、演三種方式,學生能夠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語感,挖掘內涵,展示個性,為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創作,培養語言能力,實現語言學習的基本目標。
[ 參 考 文 獻 ]
[1] 冒紅偉.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教育,2018(20):60-61.
[2] 李霖.巧設讀后訓練 提升語言能力——小學英語Story time板塊教學讀后活動設計[J].江蘇教育研究,2017(17):50-52.
[3] 孫薇.小學英語故事教學與小學英語課程資源整合的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2018(09):130-131.
?。ㄌ丶s責編 木 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