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對比到質問,讓思維看得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對比”是一種閱讀策略,有兩種方式:一是類文對比,即相似的、同類的幾篇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另一種是文內對比,即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內容、段落、技巧進行對比。“質問作者”也是一種閱讀策略,它能夠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尋找作者意圖、表達清晰度及組織思路上。筆者兩次執教《理想的風箏》,從“對比閱讀”走向“質問作者”,從“學習閱讀”走向“在閱讀中學習”,讓學生主動學習,讓思維看得見。
  一教對比入手
  《理想的風箏》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回憶性的文章,對于已經學習了多篇寫人的文章的學生來說,這篇課文與其他寫人的課文有何不同?文中三個故事本身又有何不同,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學生能學到什么?首次教學這篇課文,筆者從“對比”入手,主要是“文內對比”,像剝筍般一步一步帶領學生走向深入。
  一度單元對比,激活已有知識
  師:(出示電子圖片)這是第七單元的幾篇課文,同學們發現這幾篇課文有什么共同點嗎?
  生:都是寫人的。
  生:都是寫老師的。
  師:我們知道這幾篇文章都是寫人的。對于寫人的文章,我們并不陌生?;貞浺幌拢瑥闹行暮蛯懛ㄉ?,寫人的文章一般有什么特點呢?
  生:抓住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態來寫。
  生:用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品質。
  師:除了這些,還有什么?我們來學習《理想的風箏》一文,相信這篇課文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啟發。
  學生的學習不是零起點,上課前的單元對比可以了解學生對已學寫人文章的掌握程度,打通舊知與新知的通道,為新的學習打開思路。這里的一度對比,激活學生已有知識,激起學生閱讀期待。
  二度敘事對比,學習有序安排如何讓學生發現文本的獨特價值,即發現與其他寫人文章不一樣的地方?!斑@三個故事的寫作順序能不能調換呢?”引起學生思考并發現,這三個故事不是隨隨便便放在課文里的,看似是并列關系,都講了劉老師的樂觀、頑強,實則有遞進的含義。第一件事“談腿疾”可以理解為“樂觀”。第二件事“寫板書”是“頑強”,說說容易做起來難;“寫板書”基本是在原地動。第三件事“放風箏”則是在更大范圍行動,更難,一件比一件有說服力,這就是三個故事的內在關聯,這就是故事本身的價值——寫事例要注意先后順序。學生要明白這一點是需要教師點撥引導的。而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寫人不僅要圍繞中心,還要選擇典型事例來寫。如果在寫人時,能注意事例的先后順序,像這篇課文一樣,一層高似一層,一步深似一步,人物形象就會更突出,表達就會更加強烈。
  三度故事對比,學習借事抒情
  師:讀一讀,比較一下,看看這三個故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ㄉ鷽]有發現)
  師:瀏覽課文第4、5、8、9自然
  段,重點讀一讀每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話,看看有什么發現。
  生:每個自然段都先敘述劉老師的故事,再寫自己的感受。
  師:這就是抒情——借事抒情。(板書)
  師:作者是怎么抒情的?把句子畫下來,讀一讀。
  師:當劉老師笑著說自己是被女媧甩掉一條腿時,教室里騰起一片笑聲——
  師:但笑過之后,每個學生——
  ……
  師:你們看,在每件事的后面加上一句話,雖然不多,但就是這一點就能使文章的情感變得濃烈。事例本身就是有情感的,加上一點抒情的句子,就使得情感更加濃烈。
  這篇課文有很多點值得學習,人物外貌、動作等細節的刻畫,“泛”“漾”等詞的精妙及詞語背后的含義都值得琢磨,但教學時必定要有所取舍。“形式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只是一個秘密”。這篇文章與大多數寫人的文章不同之處就在于它的抒情,這就是這篇文章與眾不同之處,也是文本教學價值所在。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很快就要進入到初中學習,是需要學會抒發內心強烈的感情的。因此,教學的重難點就在于學習抒情。不是蜻蜓點水式的學習,而是重點學習體悟。學習的方法就是比較,比較閱讀,發現語言的秘密——抒情。
  二教質問作者
  一年之后,當筆者再度面對這篇課文,再次思考:什么是好的學習,怎樣才算好的教學呢?PIRLS重點考查四種閱讀能力,即直接提取信息的能力、直接推論的能力、詮釋整合信息和觀點的能力、檢驗或評價文章特性的能力。這篇課文還可以做點什么? 如何讓學生從“學習閱讀”走向“在閱讀中學習”,可以有帶得走的閱讀策略呢?于是,就有了二教《理想的風箏》。
  【片段一】
  上課伊始,教師從舊知入手,并制作一張表格讓學生填寫,喚起閱讀經驗,進而讓學生讀完課文,討論填寫最后一欄。
  【片段二】(整體讀文之后)
  師:寫人的文章咱們讀了很多篇了。今天,我們來換一個思路學習,也是一個閱讀竅門。這個閱讀竅門是許多優秀的讀者在閱讀材料時經常使用的。它叫作質問作者。(板書)
  作者想要告訴你什么?
  作者為什么要告訴你這些?
  作者表達清楚了嗎?
  怎樣才能使作者的表達更加清晰?
  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樣表達?
  師:(指讀)作者想要告訴你什么?我們先來說一說。
  生:作者回憶了他的老師。
  生:作者寫了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劉老師。
  生:作者刻畫了一位樂觀向
  上、身殘志堅的老師。
  師:我們按著段落來讀。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出示)
  生:第一件事是“說腿疾”,讓我們感受到劉老師的樂觀。
  生:“寫板書”抓住了劉老師的五個“轉”,讓我們感受到劉老師不懈的努力。
  生:第三件事“放風箏”寫了劉老師自己擎著風箏,還不讓別人幫助他,而是自己去追、去抓線繩,
  這是熱愛生活的表現,是頑強的表現。
  學生閱讀,一般會被文本所吸引,但是難以理性地思考作者的意圖。思考“作者想要告訴你什么”。轉換身份,能夠幫助學生不斷思考,在閱讀中探尋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表達意圖。接下來就讓同桌討論后填表,在邊讀邊想中走近作者,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慢慢體會文本特點。
  【片段三】(交流閱讀之后)
  師:(指讀)怎樣才能使作者的表達更加清晰?
  生:這三件事都直指要表達的中心,寫到了劉老師腿有殘疾,但能笑著面對,很樂觀,生命力很頑強。
  生:如果說談腿疾讓我們感受到劉老師的樂觀,那么寫板書就是從行動上來證明劉老師的頑強,放風箏更加表現了劉老師熱愛生活、頑強拼搏的品質。
  生:作者表達很清楚。
  師:(指讀)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樣表達?
  生:我也會學著作者的樣子,
  在事情的后面加一句抒情的句子。
  生:開頭我可能直接寫放風箏。
  師:和作者的表達對比過了嗎?
  生:還是作者寫得好。作者寫了柳枝、連翹花、放風箏,充滿了生命力,象征著劉老師頑強的生命力。
  ……
  不斷的質疑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教師和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此次教學與前一次執教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讓學生不斷思考,轉換思考角度。作為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如何思維,使學生既能理解文章的內容,又能喚醒學生的語文意識。
 ?。ㄗ髡邌挝唬航K南京市浦口區城東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70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