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徽州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徽州文化中獨特的建筑元素,結合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的發展與需求變化,分別從課程教學體系的構思與安排、課程教學體系落實的重點、教學導入徽州文化的方法等維度,提出了徽州文化融入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有效路徑。以期讓廣大學生進一步了解徽州文化的內涵,掌握徽州建筑的風格與特征,在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同時,充分實現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的本土化,更好地將徽州傳統文化與當代城市空間建筑設計融合在一起。
[關鍵詞]徽州文化;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課程;建筑元素;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6-009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4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2017年我國頒布的《有關實施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發展工程的建議》中指出:“探索整理優秀建筑文化,促使空間建筑設計不斷繼承與創新,推動城市修補、完善工作,延續城市文化脈絡?!边@為我國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行業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撐,為其課程教學指明了正確方向,有助于傳統文化與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的深度融合?;罩菸幕邪姸嗒毺卦?,尤其是徽州建筑更是當地傳統文化的代表性標志,為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對此,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課程應運用有效途徑將徽州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學中,以此來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從而有效促進徽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一、徽州文化中標志性的建筑元素
?。ㄒ唬┐昂头宽敗;罩萁ㄖ膫€面都是由高聳的墻體封閉,運用天井來通風采光,因此在徽州建筑中窗戶的實用性并不強,一般外墻極少開窗,且窗戶較小。在白色墻體的襯托下,又黑又小的窗戶反而成為亮點,也變成了徽州建筑中獨有的元素。此外,在徽州建筑中,廳堂往往以雙向房頂為主,其他房屋則是單向房頂。有坡度的房頂向內輕微卷曲,有助于房頂排水。房頂兩側的山墻高高聳起,并呈階梯狀,形成了徽州建筑的典型元素馬頭墻。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進步,設計師也在積極創新,在充分繼承徽州建筑傳統房頂的基礎上,設計出諸多有著現實意義的房頂形式。
(二)徽州三雕。石雕、木雕以及磚雕是徽州的經典的傳統工藝,利用二維與三維的有機結合,點線面體的充分利用,雕刻出立體藝術畫面,構成徽州建筑裝飾中的獨特元素。所雕刻的畫面通常留白較少,以人物、樹木、花紋、鳥獸等創作出不同形態的場景,塑造生動形象的故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徽州三雕對于工藝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并要求雕刻的故事應具備敘事性的特征,以便更好地展現作品的內涵。
二、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發展及其需求變化
面對西方技術和文化對我國城市傳統空間的影響,我國城市空間的建筑設計在和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結合的過程中,存在許多不足。尤其是在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課程中,廣大教師自身創新能力不足,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無法利用具體的課程讓學生全面掌握城市傳統空間的文化真諦和其中建筑設計的根本要求?,F今城市空間的塑造急需轉型,院校在關于城市空間的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成為轉型過程的關鍵環節。思想理念的改變和創新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內容,而課程內容的改變及調整,以及教學目標的重新制定則是轉型的實踐環節。此外,我國的有關政策和體制,為城市空間建筑設計融入傳統文化,提供了正確方向,并指明了發展目標。如果從認知的角度看,傳統文化注重直觀性的感受和認知,提倡從整體上了解和闡釋事物,并要分析各種事物間的內在關系。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目前創新能力和教學發展的現實需求,廣大教師應重新審視自我,努力探索傳統文化與創新力發展間的聯系,為日后整體行業的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三、基于徽州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研究
?。ㄒ唬┛蚣茉O計與教學安排。首先,應構建完善的學習框架。教師可結合各個年級的課程要求,有針對性地將徽州文化融入到課程中,從最初培養學生對徽州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到后來自主創新將徽州文化中建筑元素應用到自身設計中,進而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框架。例如,對于大一新生來說,教師可要求學生自主挑選徽州文化中獨特的建筑元素圖例,對其進行臨摹與分析。大二的學生可帶領學生到當地代表性的徽州建筑進行參觀,實地考察徽州建筑的特色風格,并在現場將看到的建筑簡單畫出來。大三的學生,教師可帶領他們在參觀徽州建筑時,為他們詳細介紹建筑的經典要素,豐富學生的空間建筑知識。而對于大四的學生,則可以合理安排課程設計作業,將徽州文化中的建筑元素運用到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中。另外,教師也可利用網絡教育平臺,通過翻轉課堂以及視頻教學的方式來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加深入的理解徽州文化知識。
其次,探究性設計分析。在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課程中融入徽州文化并進行實地考察研究,教師可在課程中增加徽州建筑元素設計主題內容,也可在學生的設計作品中充分將徽州建筑元素運用到設計項目中。其中關鍵在于,根據導師制度以及工作室制度的特征,學生可按照個人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自主參加具體課題的研究。主題設計應確立主旨,且包括調查研究、安排以及設計等各個環節。學生根據前期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中期實地調查研究以及后期的自主創作,對徽州建筑要素及其文化內涵有了全面的理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同時也能保證設計成果與徽州傳統文化緊密融合。
最后,教學支持。徽州文化中的建筑元素的學習,需激發學生各種能力,對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仔細觀察每位學生的學習態度,努力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教師可主動和學生進行溝通,幫助他們完善徽州文化中建筑知識體系,也可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采風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徽州建筑元素在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利用多種有效教學方式,開拓學生的眼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整體規劃與實踐重點。在具體實施當中,應重點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是整體考量。在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設計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藝術美感,同時還要將徽州文化蘊藏的內涵融入到教學的始終。這樣的思想需要學生在設計當中應把控結構、材質、設計要素的合理運用,以及施工的可行性,這樣才能真正確保整體設計方案的科學合理,對此就需要教師在設計中要考慮設計的各個方面。
其次是設計合作。設計合作需要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合作小組,在設計中利用現代化技術將徽州文化融入到自身設計匯總,并對設計的各個環節與不同細節、數據進行嚴格推敲,認真思考、不斷演練,從設計的結構到最終的實踐過程都要進行參與,每個細節的疏忽都會影響整體設計的成功。信息化的合作能夠提供更加準確的設計數據,只有在共同合作下才可以學習到更多知識。
最后則是深化設計。設計方案經過反復的推敲、調整及完善后,最終由指導教師加以評判,幫助學生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且對設計方案進一步精細化修改,這樣才能獲得合理可行設計。而深化設計主要指的是細化建筑模型,將模型進行拆解,對每一部分進行深入地探究,再通過驗證實踐對設計方案再次進行調整,為徽州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課程中提供有力保障。
(三)多途徑導入徽州文化。將徽州文化融入到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可使用以下幾種導入方法:其一是情景導入法。情景導入包含激發思考導入、情感導入以及問題沖突導入。其中激發思考導入指的是在日常教學中應根據提出問題來探索答案,進而激發廣大學生的主動的求知欲望。情感導入指的是要創建一個特殊的學習環境,結合徽州文化中建筑元素進行導入,可從徽派建筑的經典歷史故事與繼承開始講起,以此來提升學生和知識情感間的結合程度,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而問題沖突導入則指的是在特殊情景中創建相應的觀點矛盾,利用探討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其二是場景導人法。場景導入指的是運用媒介創建獨特的語言動畫場景,引領學生從直觀單調的形象思維逐漸轉變到綜合的立體性抽象思維。對于徽州文化中建筑元素的導入,可利用先進的媒體為學生播放徽州建筑發展的歷程和建筑風格的變化,讓學生全面了解徽州建筑二維以及三維結構圖,進而加強他們的理解,提升學習興趣。
其三是直接導入法。教師可利用審題導人形式,根據討論徽州建筑元素的特征和利用,更好地幫助學生轉變傳統的學習思維模式。也可通過舉例討論,結合徽州建筑中的獨特元素,比如徽州三雕、天井和院子等進行小組探討,進而引出主題。此外,還可通過討論導入的方式,教師可根據探討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和當地傳統文化相互結合,來有效融入徽州建筑元素。
四、結語
在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根據構建完善的學習框架、制定探究性的設計分析,以及開展主題訓練,能夠讓廣大學生在自主設計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及其內涵,掌握徽州建筑的風格與特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并且,在將來的設計中,可積極借鑒自己的設計成果,將個人設計理念通過作品更好地表達出來,這既能夠推動城市傳統空間建筑設計課程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徽州文化的繼承。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