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做真正的主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此達到既能使學生學到知識,又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但目前課堂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的狀況依然存在,這是很不利于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的。那么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使教學效果達到“教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呢?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讓“師生問答式”轉變為“自讀自悟”
經過了兩輪課程改革,目前“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已被打破,但是“師生問答式”的現象還較普遍,往往教師問,優等生答。這種課堂看似熱鬧,但只有部分學生有機會發表“高見”,多數學生只是旁觀者,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怎么能提高呢?因此,這就要求閱讀教學必須從“師生問答式”轉變為“學生自讀自悟式”。
如何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呢?學生在讀通課文,整體感知后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迫切需要自我探究。此時,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帶著問題自主學習課文。
以《詹天佑》為例。學生在初課文,整體感知后,感悟到詹天佑是一位愛國杰出的工程師,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問題:為什么說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呢?他的愛國精神和杰出的才干又體現在哪里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再次閱讀探究課文的欲望,老師應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自主讀書,自我體會,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后進行交流,形成共識。
隨后讓學生選擇其中一種好品質,在小組中合作學習,通過聯系文中事例、寫作方法、修辭手法,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品讀課文,加深對詹天佑美好品質的認識。再全班進行交流,互相評議,老師點撥,進一步提升認識。
在這部分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就是不斷喚醒、激勵學生發現問題,教會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感悟中提高、成長。
二、讓學生放飛思想,自主讀出問題
目前的語文教學有個弊端,學生帶著教師預設的問題讀書,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提問確實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重要手段,但總被動地帶著老師的問題閱讀,不利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閱讀教學追求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本,在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新的閱讀能力。這就要求閱讀教學必須由“學生帶著問題讀”向“學生自主讀出問題”轉變。
怎樣培養學生自主讀出問題呢?如教學《老人與海鷗》,通常教師會預設一些問題:課文寫了老人與海鷗的什么事?課文可分為幾部分?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些問題確實能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理解課文。但學生總被老師牽引著走,天長日久形成了依賴的心理,一旦離開了教師的問題扶持,最終還是不會讀書,學生的發展也成了空話。
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激發他們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有價值的問題。他們不僅提到了老師預設的問題,還提到了一些來自難以理解的詞句和具體情境的問題。如作者刻意地描寫老人的外貌用意何在?老人和海鷗怎么是親屬呢?由于問題是學生發現的,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渴望解決問題,深入探討的強烈欲望。
經過梳理,我又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自主解讀文本,尋找問題的答案。他們不僅解決了問題還提出新的問題。如有個小組讀到“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時,又提出新問題:是海鷗依著老人還是老人依著海鷗的節奏呢?經過討論,孩子們最終明白了是老人依著海鷗的節奏在欄桿上放食物的,體現了老人對海鷗地細心呵護,以及海鷗和老人快樂和諧地相處美好的情景。
在自主閱讀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還激發了他們求知的欲望,激勵他們仔細品讀,不斷探究,在讀中“形成問題一解決問題一形成新問題”,直至讀懂課文,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成效的,同時也無聲地滲透了閱讀課文的方法。
三、課堂教學以學生“自問自探”為主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自問自探的閱讀教學模式正是滿足學生這種心理需求。
那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自我探究、解決問題呢?可以從學生交流預習導學案開始,通過運用已有經驗、工具,資料自主學習解釋疑問,再利用生生互助的方法,練習解釋疑問,反思學習過程, 遷移再次創新,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習得方法,產生學習樂趣。
四、讓學生有目的地預習
要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里讓學生讀出深度,讀出自己的見解,讀出自己的問題,必須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預習,而且,有目的地讀。因為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實現“教學生學"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教學應將預習這個環節納入其中,讓學生在預習中提升自己的學習語文的能力。
如何對學生進行“引導式預習”能力的培養呢? 現以《唯一的聽眾》為例闡述我的做法:我的導學案上設計的閱讀框架是: 課文寫了什么? 怎么寫的? 你感悟到什么? 你還有什么問題不明白?
學生隨著這份閱讀框架進行預習,了解了課文的內容、寫法,對老人和“我”有了自己獨特的感悟,還提出了不同的問題,產生了新的閱讀期待。通過學生交流預習情況,教師也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情,有針對地以學定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起點。
改善教學方式,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才能實現陶行知先生倡導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理想境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