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視角下高職機制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若想要培養工匠精神下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高職院校必須將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與學生的多方面發展放在首位,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成為素質較高的技能型人才。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機制人才更是緊缺。而眼前的高職學院機制專業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本文主要討論了出現的問題及其優化措施。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學院;機制專業
前言
匠人們總是不停地完善自己的作品,不停地精進自己的手藝,在手中享受著作品成型完善的過程。匠人對細微之處的追求很高,不斷的追求完美,始終有著對高品質產品的追求,每把產品的質量提升一點,都是在造福人類。而21世紀的“工匠精神”是: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精神、追求卓越產品質量精神、協同共進的集體精神、不斷前進的創新精神。其中,基礎是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精神,內涵是追求卓越產品質量的質量精神,宗旨是協同共進的集體精神,追求是不斷前進的創新精神。
1、工匠精神視角下高職機制教學存在的問題
“工匠精神”首先包含敬業。敬業總的來說是由于工作者對自己職業產生一種尊敬以及熱愛的情感,所以對工作及其認真負責的精神狀態。其次包含精益。精益意思就是精益求精,可謂是工作者對每個項目的產品都全神貫注的跟進,細致的追求完美的態度。再者包括專注。專注就是工作者內心有著堅定的信念,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遇到困難耐心的解決并且一直堅持下去的精神。最后包括創新。要求人們可以在適合自己的各個領域尋找突破,尋求革新的精神。
1.1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
高職的很多學生大多都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選擇上高職或是家庭條件不好無法供其去上高中,真正打著學習技術的學生很少,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熱情必定不高。而老師也知道學生抱著這種心理,所以教學上也是得過且過,沒有把一門心思投入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即使有學生想要真正學習技術但是在這種學習環境學習氛圍中也就放棄了學習,只是想混個文憑出去工作。
1.2學院硬件設施不過關
眼下,高職學院的教學工具和培訓臺大都是采用多年前所購買的設施,現在大多已經淘汰了當時的結構和技術。而就算更新設備那也只是少數學院,而且不會輕易讓學生去上手操作只能在遠處觀望。因此,就算學生在學院學習到了技術,真正地去工作,能夠解決的實際問題也很少。
高職學院機制的許多課程是讓學生能夠動手,由于設備落后與現在工廠的設備不匹配。與目前的實際應用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尤其職業技術教育重點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實踐、實訓設施的滯后將嚴重影響機械方面教學效果。
1.3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濃
高職院校中部分學生缺少學習興趣,且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機械類專業教學中習慣采取傳統教學模式,更無法吸引這部分學生的注意。學習興趣不高、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直接導致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院校的發展。很多學生把學習看作是一種負擔,缺少學習主動性,厭學情緒較濃。這一現象的成因比較復雜,既有來自學生本人及其家庭的,也有源自教師、學校仍至社會。由于學習的不主動,識點的理解上欠缺,學習沒有提前量,課后不鞏固,缺少實效性,談不上職業素養。
2、工匠精神視角下高職機制教學存在的問題的解決措施
2.1優化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
教師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大多都是一從學院畢業就留校教書,不具備真正實踐的經驗,缺乏對工匠精神內涵的個人經驗,無法對工匠精神起到示范作用。因此,高職院校應建立一支對工匠精神內涵具有充分了解和對工匠精神付出實踐的教師隊伍。學院應高度重視汽車維修專業教學隊伍的建設,要建設以名師為龍頭,帶領骨干教師,優秀畢業生為后備補充的教學梯隊,使得學生的培養需求得到滿足。培養“工匠精神”還需要由校外合作企業來完成,所以要充分利用企業教師所占據的主導作用。這就需要在雙方合作的過程中,教授學生的必須是企業中最優秀的教師來進行,要求師傅技術精湛、具有專業精神。還應當讓學院對教師組織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充分發揮企業教師的作用。最終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教師們深厚的專業知識、無私的專業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創新精神的影響。最后,工匠精神被外化和內化的吸收。
2.2將學院的硬件設施跟上
實踐者的職業素養的最高追求是工匠精神,想要真正將其植根于內心就必須經過實踐。盡管高職院校的實訓場所很高程度模擬了專業的場景,但那畢竟不是真正的專業場景,無法讓學生感受專業的場景。這就導致了他們對工匠精神的核心和本質的了解不夠,也沒有深刻的理解。學生工匠精神觀念、對工作認真的態度和專業技能的培養都要經過在實踐中形成。學院和企業的合作、教學與實踐的結合、教育學生要進行創新創業、舉行技能競賽等方面都能很好的培養工匠精神。還有就是學院有更新教材。學生對知識的來源基本都是通過教材來進行獲取的,老舊的教材已經不適用于現在。
2.3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學院要從入學就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在新生的第一節課就要將工匠精神深深地植入學生的意識之中,給學生樹立遠大目標,繼承匠人手藝。其次,以《工匠精神讀本》等教材為載體,使得學生了解當代大國工匠成長的過程和所經歷過的事件,讓他們將職業偶像和職業信仰深深記在心中。三是要舉行各種工匠精神主題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熱愛專業的情感下定決心鉆研技術以后為國家做貢獻。學院還要將以優良技術為職業理想,將職業道德和創新能力融入日常工作的人才培養計劃,打造注重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課程體系,這都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工藝的理解。
3、結語
目前,我國正是在從工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強國。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對于建設一個具有強大的制造業國家有著深遠的意義。只有在新時期里將工匠精神繼承并創新,培養中國新一代的匠人,才能為推動中國智造的“質量革命”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劉志彪.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J].企業觀察家,2016(8).
[2]李夢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養:訴求、價值與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6(11).
[3]王明辰.高職機械類課程融入“工匠精神”的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農家參謀,2019(01):15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0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