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阻礙與應對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在新的社會發展階段中,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諸多行業均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獲得了新的發展思路,積極進行行業發展模式的革新和發展方向的調整,其中農村地區也不例外。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盡管與以往時期相比已經取得了一定進步,農村區域的百姓生活品質也在逐步改善,但與發達城市、地區之間依舊存在較大差距。當前,我國農村的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較大的發展阻礙,需要相關單位根據具體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思考,以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更加穩定。
關鍵詞 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6.044
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在各個行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始終存在一些難題和挑戰,需要及時應對與解決。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與經濟建設起步較晚,與城市之間始終存在較大差距,對農村區域發展十分不利,會進一步造成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區域發展差距,影響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實力的順利提升。為了順利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現實性難題和挑戰,相關部門需要針對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問題進行認真思考,根據農村地區的獨特性和特有的發展優勢進行綜合思考,從而為農村區域經濟的新發展提供建議和發展方面的具體思路,以促進整個農村區域經濟的穩步向前,幫助農民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進一步改善農村區域的百姓生活條件。
1 新時期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1.1 區域之間的發展缺乏平衡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區域經濟在具體發展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平衡性,直接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中國的國土面積相對較大,不同地區的地理位置、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等因素都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各個地區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較大的發展差異。同時,因為國家的政策不同,各個地區因為自身條件的限制,所享受到的國家支持力度也不同,使得一些沒有優越的自然資源和發展潛力的農村區域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落后,難以實現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平衡發展[1]。此外,因為大陸區域與海洋區域之間自然條件的差異性,它們在具體發展潛力上是不同的。大的發展差距使得兩個區域的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不協調性,從而使得一些自然條件比較優越、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的農村區域首先獲得了發展,且在經濟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1.2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具有較大差異
因為各個地區之間的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的自然資源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直接導致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實際規模上存在較大差異性。不同的發展模式直接導致了發展上的差距,尤其是經濟發展這個現實性問題。一般來說,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模式主要依賴于傳統形式的發展模式,以及城市與鄉村地區的互動式發展模式。不同的發展模式適用的發展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對于經濟發展始終比較緩慢且自然資源不夠充足的區域,相關部門應該給予更多關注,給予一些政策上的傾斜和實際幫扶,以帶動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1.3 內部的協調性難以實現
當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內部的協調性和一致性難以實現。因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實力一直與城市之間存有差距,若想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要從小處著眼,看到其內部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如鄉鎮與鄉鎮之間的經濟發展情況不協調[2]。因此,這是導致農村整體區域經濟不協調的因素,必須及時予以解決。
2 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阻礙因素
2.1 農村經濟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
在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影響其穩定和快速發展的因素通常較多,而農村地區依然在發展上處于初級階段,始終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有效提升,是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協調與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必須給予足夠關注。因為大多數農村地區因為發展速度較慢、政策傾斜慢、經濟發展起步時間較晚等原因,直接導致我國農村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實力較差,從一開始便落后于城市地區,因而其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問題需要面對和解決。近年來,盡管我國的農村區域經濟已經在一定意義上得到了發展和進步,然而因為基礎薄弱、底子較差,在發展上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3]。通常來說,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盡管可以依賴于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但是因為優勢不夠明顯,在具體發展過程中會存在后勁不足的現象,不利于農村區域的未來發展。此外,農村地區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向外尋求獲取經濟收入的方法,使得農村區域原有的優勢缺少利用者,農村經濟整體發展實力受損,不利于其順利發展??梢姡覈r村區域經濟依然處于落后狀態,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2.2 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較低
現階段,盡管我國非常關注教育教學工作,并針對具體的教育領域改革予以高度重視,以全方位提升我國人民的整體素質和文化修養。然而,從目前的調查情況來看,農村人口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同時,因為優質型人才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與快速發展之間始終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聯,人才對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與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農村地區的經濟若想實現進一步發展,需要重點關注人們文化水平的提升。此外,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底子較薄,大多數優質人才不愿意到農村,阻礙了農村經濟實力的提升。
2.3 產業結構規劃不合理
當前,我國的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在具體過程中存在產業結構發展與規劃的不合理性,對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來說具有負面影響。一般來說,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大多數是以個人和家庭為主,未形成具有規模性質的帶動性作用。同時,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在現階段依然依靠農業即農產品銷售,而未能對自己的農產品形成加工、直接售賣的糧食、蔬菜等,不利于直接使農民增收[4],
因此很難與新時期的市場建構直接聯系,是影響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
2.4 農業政策實施在區域之間具有差異性
農村地區的發展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但是如今的農業政策在具體落實環節往往在不同區域和區域之間形成了一定差異,使得整體的發展依然處于不協調狀態。政策上的支持對農村區域發展來說是外部影響因素,能夠起到推動性作用。然而,在具體政策落實過程中,往往優先給予東部地區,直接導致中部和西部農村地區在經濟發展上處于落后狀態。 3 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應對策略研究
3.1 根據地區特點制定有效的發展規劃
為了有效緩解我國農村區域的經濟協調發展問題,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制定有效的發展規劃,進而在嚴格落實黨中央各項政策和指示精神的前提下,使得整體的農村區域按照規范更加有針對性、更加科學且專業,能夠深入了解整個農村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從而著眼于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難題,促進農村地區的優勢特征最大程度發揮。
3.2 促進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
國家應該致力于人才政策傾斜,鼓勵更多具有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向農村地區傾斜,鼓勵大學生致力于農村的未來發展,并且給予這些為農村區域作出貢獻的人才更多的優厚待遇,使得農村地區的人才素質可以在這些人才的帶領下不斷提升。此外,要加強農村地區的教育教學工作,給予農村教育足夠的支持,促進農業地區的專業知識培訓力度日益增強,從而從根本上提升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
3.3 發展地區特色生產
要注重發展地區特色,分析農村地區的整體情況,根據不同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民俗以及民貌等因素作出思考,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特色旅游行業。對于農村區域的養殖行業也要給予適當支持,如肉牛養殖、雞蛋生產等[5],但要保證農村區域的環境不受污染,進而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更加有效。
3.4 不斷完善政策依據
要完善相關政策,因為政策的支持對農村發展而言十分關鍵。比如:積極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競爭模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公平,更具協調性;政府要給予一些政策支持,鼓勵農村人口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家鄉做貢獻;不斷促進生活水平的提升,縮小區域差距;重視農村交易市場的公平性,切實保障農民的各方面利益。
4 結語
只有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取得了更大成績,農村地區的百姓真正實現了收入的增多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才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整體經濟層次的提升,才能夠為實現共同富裕做好充足準備。現階段,根據我國農村地區的實際經濟發展情況來說,整體情況不容樂觀,需要進一步針對農村地區的實際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認真研究和分析,找到問題所在,對癥下藥,從而促進整個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與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朝繼.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阻礙與應對策略探析[J].經濟師,2018(2):95-97.
[2] 張哲,王一斌,王洋.高校大學生信息化與農村區域經濟融合策略[J].吉林農業,2019(3):85.
[3] 臧偉奇,黃舒雅.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對策分析[J].農家參謀,2018(6):52,81.
[4] 孟慶坤.淺析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4):100-101.
[5] 徐峰.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2(22):15.
(責任編輯:趙中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