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源起數數借助搭建整體建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教學好5以內的乘法口訣后,加入乘加乘減的教學,僅僅是為了鞏固乘法口訣嗎?如何突破乘減的教學難點呢?本文筆者通過創設數棋子個數的活動,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用不同的方法數一數,數出乘加的含義;通過創設最多能搭建幾個獨立三角形的活動,“生長”出對乘減的理解,在假設還原中突破難點;通過對比溝通的整理,體會少看多看一幅圖的本質,為乘加乘減知識的構建奠定基礎。
  關鍵詞:實踐操作 應運而生 建模 整理
  一、課前思考
  《乘加乘減》是人教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的內容,
  是教學了5以內的乘口訣以后、6的乘法口訣之前相對獨立的內容。從教材的編排結構來看,這個內容為了讓學生在計算乘加、乘減算式的過程中,逐步提高運用乘法口訣的熟練程度的目的。但是根據以往二年級學生的作業情況來分析,乘加乘減是本冊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容易出錯的知識點。
  基于以上分析,通過對教材的研讀,對于本節課產生了以下幾點思考:
  思考一,如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用乘加、乘減來計算的需要?
  思考二,乘減比乘加相比,理解起來較困難,如何突破這個難點?
  思考三,為何在教學6的乘法口訣前突然加入乘加乘減的知識點?
  二、課堂教學
  活動一:數棋子——引出乘加
  師:數學王國里的聰聰和明明下好圍棋后,一起在收拾棋子。還有一些棋子散落在棋盤上,老師把這些棋子裝在了信封里,你能幫忙數一數,還有幾個棋子沒整理好?
  出示信封,學生數棋。
  師:數出了幾個棋子?
  生:11個。
  師:你是怎么數的?
  生:1,2,3,4……這樣數的。
  師:你是像這樣一個一個數的。你還有別的不同數法嗎?
  生:可以2個2個數……
  師:把你的想法再跟同桌一起數一數,要求同桌兩個人的數法不一樣。學生再次數棋。教師巡視,收集照片。依次黑板出示4幅圖。
  總結:剛才我們有那么多不同的數法,把本來的一堆棋子,通過整理一下子就看得出有多少顆,真了不起。
  師:小朋友們,上面的這一幅圖都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嗎?(以2個2個數為例)
  生:2+2+2+2+2+1=11
  師:你是用連加來表示的,真不錯。前面我們學過幾個相同加數連加可以用乘法來表示,那你覺得這個算式還可以怎么表示?
  生:2×5+1=11
  師:這里的2,5,1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嗎?
  生:2表示2個一組,5表示有5組,1表示多出一顆。
  師:也就是數了5個2還多1。
  跟著老師一起來說一說。2表示2個一組,5表示有5組,1表示多出一顆。
  師:像這樣,其他的幾幅圖你也能用乘加算式來說一說嗎?
  活動二:搭圖形——引出乘減
  師:剛才我們通過不同的數法,數出了還有11顆棋子沒有整理好?,F在我們再來做一個游戲,如果用小棒搭圖形,可以搭什么呢?
  生: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師:如果要請你小棒搭三角形,現在老師給你14根小棒最多能搭幾個這樣獨立的三角形呢?
  生:4個。
  師:到底能搭幾個呢?請你拿出小棒搭搭看。
  師:為什么不能搭成5個呢?
  生:少了一根。
  師:你也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嗎?
  生:4×3+2
  師:如果我是看成搭5個三角形的,這個算式該怎么寫?
  生:5×3—1
  師:這是有3、5、1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搭1個三角形要用3根小棒,搭5個三角形要15根小棒,還少1根。
  師:這個算式里有乘有減,你也能把剛剛數棋子的圖用乘減的算式來說一說嗎?
  活動三:知識整理——建構模型
  追問:為什么剛才同一幅圖,有時用乘加來表示,有時用乘減呢?
  總結:乘加的時候少看了一幅圖,所以多了幾個,乘減的時候是多看了一幅圖,所以少了幾個。
  活動四: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
  三、課后反思
  (一)基于數數,應運而生
  教材上的主題圖是游樂園的旋轉木馬圖。
  以往都是按照觀察主題圖,發現信息,提出問題并列出算式的流程,很多時候乘加乘減算式的教學是為了教學而教學。筆者創設一個數棋子的活動,分三個層次來數。第一層次獨立數,根據生活中數東西的經驗,要求正確數出棋子的個數。第二層次同桌互相數。體會用不同的方法數一數,數的過程中發現不是正好數完,還有多余。第三層次全班交流數。在討論反饋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像連加的算式可以簡便寫成乘加。
  (二)借助搭建,突破難點
  在數棋子的過程中,學生對于乘加有了深刻的體會。但是乘減是體會不到的。筆者從而又設計了一個構建三角形的活動。以“14根小棒最多能搭幾個這樣的獨立三角形呢?”為核心展開討論,在搭的過程中,學生有兩種體會。第一是能搭4個三角形還多出2根,對應的是乘加算式。第二個體會是不能搭5個,因為還少1根。有了搭5個還少1根的體會,立刻追問如果我是看成搭了5個三角形,這個算式該如何寫,學生自然想到了乘減?!吧僖桓枰桓?,還一根”形象的記憶,突破了乘減這一個教學難點。
 ?。ㄈ├谜恚瑴贤ń?
  在構建三角形的環節,學生根據學生經驗,列出乘加算式,也生長出了乘減算式。通過追問“同一幅為什么有時可以用乘加來表示,有時可以用乘減來表示,不同點在哪里?”“前面數棋子的圖你也能用乘減來表示嗎?”把乘加乘減進行梳理,即少看一幅圖時,就是幾個幾多幾用乘加,多看一幅圖時,就是幾個幾少幾用乘減。從而達到知識之間的溝通,為知識整體構建打下基礎。通過課堂練習一的整理發現,上下兩題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乘加乘減對相鄰兩名口訣起到溝通的作用,為后續6.7.8.9口訣教學中借上一句或下一句口訣來記憶起到鋪墊作用。乘減的有效教學甚至有余數的除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數學.二年級.上冊
  [2]教學月刊.小學版.2017/3數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29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