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分層整體提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分層教學是根據學習情況將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以提高全體學生數學水平的教學方法。
學生的分層。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當前知識水平、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學習能力、自我控制力等方面進行充分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需要說明的是,分層不是為了給學生貼標簽,而是在為教學方法和作業的分層做基礎。另外,三個層次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動態調整學生層級,不斷提升他們的學習信心。
教學方法的分層。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A層學生,教學中應加入深層次訓練,增強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對于B層學生,教學中應讓他們掌握基本的解題思路,能夠解決同類題型即可;對于C層學生,則偏重于對基本知識的落實。如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時,讓A層學生總結解題方法和步驟,B層學生根據步驟進行解答,C層學生在其他兩組總結演算的基礎上,由教師一對一指導。這樣教學,各層學生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既掌握了知識,又增強了學習信心。
數學作業的分層。作業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情況,既能反映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又能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因此,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做。一般而言,C層學生適宜做基礎性作業;B層學生以基礎性練習為主,同時配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A層學生則做基礎作業和有一定靈活性、綜合性的題目。在作業批改上,對C層學生盡可能面改,發現問題并及時訂正,對B層、A層學生則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分別采取抽查、互改等方式進行處理。比如學習完“勾股定理”后,可以設計以下作業題目:①熟記勾股定理,并對照圖形默寫兩遍;②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邊;③矩形的周長為28,長為8,求矩形的對角線長;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O為坐標原點,求三角形AOB斜邊上的高;等等。
上述四道題目,A層學生必須全部完成,B層需要完成①②③題,C層只完成①②兩題即可。如此要求,能保證A層學生“吃得好”,B層學生“吃得飽”,C層學生“跳一跳,摘桃子”,從而達到整體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