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論教育研究中實物分析法的使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實物分析法是質的研究中的一種主要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其能為教育研究提供有效的物質依據。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對實物資料的收集對象、實物分析法的基本原則、實物分析機制的闡釋,可以為教師教學狀況的分析提供物質依據,并能為教師的教學效果提供更加準確的判斷,從而促進教師改善教育行為,提高教學水平。
  關鍵詞:實物分析法;教育研究;教師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12-0010-04
  實物分析法是質的研究中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它是指研究者對所有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等物品進行分析,闡釋具體實物的意義,并從中獲取研究所需要的信息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在質的研究方法中,訪談法和觀察法是最主要、最常使用的資料收集方法,而實物分析法卻往往作為觀察法、訪談法的輔助手段而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教育研究中,相比借助訪談和觀察等方法,運用實物分析法獲得的資料因“不加修飾”而顯得更加真實可信。因此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使用實物分析法收集教師教學的相關資料,能更加真實地反映教師教學的效果,從而對教師教學狀況做出更加準確、可靠的判斷。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實物分析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提高教學水平,進而有效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
  一、實物資料的收集對象
  實物資料的收集對象是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等物品,它們既可以是人工制作的物品,也可以是經過人類加工過的自然物,研究者通過闡釋其中實物的意義,而獲取研究所需要的信息。那么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對教師教學的評價研究,需針對教師這一主體,收集與教師相關的實物而展開研究。但由于能夠收集到的與教師教學相關的實物資料數量過多,因此,這里僅以與教師教學關系最為密切、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師教案、作業批改語、教后記為例,將其作為實物資料的收集對象進行解讀。
 ?。ㄒ唬┙贪?
  教案是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用于課堂講授及組織教學的重要藍本。一篇優秀的教案可以為教師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提供方向的指引與方法論的指導。對教案開展實物分析,能考察教案的有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課前的備課情況。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教案的書寫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
  運用實物分析法分析教師的教案,研究者不僅要把研究重點放在教案的整體框架和內容上,以分析教案的結構是否完善、內容是否具體,而且要重視教案的細節部分,如教師寫作教案的時間節點、完成教案所需的時間、教案的篇幅、是否為一次性寫完一節課的教案等,以此詳盡了解教師在教案寫作上的投入情況。另外,研究者還需分析教案的整體工整情況,進一步獲悉教師書寫教案的環境及心情,判斷教師是否認真對待等,以更好地分析教師寫作教案的情感態度,從而掌握教師后續的教學情況。
 ?。ǘ┳鳂I批改語
  作業批改語是一種隱形的教育力量,是教師的一門工作學問和藝術,是教師與學生間一種無言的溝通。詳細分析作業批改語,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作業情況,而且能獲悉教師在學生作業批改方面的現象與問題。
  對作業批改語的實物分析,一是需評判教師是否采用傳統的作業批改方式進行作業批改工作,比如教師是單一使用了 “甲、乙、丙、丁”“好、較好、差”“A、B、C”等象征性的批改語言措辭,還是進行了相應的創新,采用更加規范化、多樣化的作業批改語,實現了評價方式激勵性和診斷性的融合;二是查看教師采用何種形式進行作業批改。單一的詞語點評遠不及表情、圖像與評語相結合的方式更能全面評價一個學生的基本素質與學習潛能。最終在對作業批改進行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后,研究者可進一步探討教師平時作業批改的習慣及教師對不同學生的作業態度,以激勵教師在作業批改方面勇于改變與創新,并采用更加靈活的評價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ㄈ┙毯笥?
  教后記也稱“教后感”“課后分析”和“教學心得”,是指教師及時對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回顧、反思與總結,將經驗教訓及心得體會用文字形式記錄下來的過程。以“教后記”作為教師教學評價的實物分析對象,可方便研究者了解教師自身對課堂的反思回顧,從而了解教師的教學風格與教學境界,為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提供豐富的資料。
  對教后記進行實物分析,研究者不僅可以了解教師的課堂教學,如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課堂上的突發狀況及教師的處理情況等,也可以掌握學生上課的接受狀況,如學生如何回應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是否對課堂教學存有疑惑等。因此,研究者對教后記的實物分析,一方面要分析教后記的內容是否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視角進行撰寫,另一方面要總結教師教后記的形式,諸如經驗歸納式、階段回顧式等。除此之外,研究者要根據教后記的記錄時間,判斷教師是否及時書寫教后記,以及是否持之以恒地進行記錄,以促使教師改進教學思路、優化教學過程。
  在教育研究中,實物分析的對象需圍繞研究主體進行選擇,研究者要根據研究目的,收集研究所需要的、真實典型的實物,分析這些實物對教師教學產生的影響,以及實物所體現出的教師教學風格和教學境界。
  二、實物分析法的基本原則
  實物分析法的過程并不僅僅是單純收集、分析資料的過程。而很多研究者在實物分析的過程中往往因為沒有注意到相關的細節部分,導致研究結果產生誤差而脫離真實性。因此,在運用實物分析法的過程中,研究者要遵循以下兩條基本原則,以確保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ㄒ唬┡c實物所有者達成共識
  實物收集有一條總的原則,是收集實物必須獲得當事人的同意。只有獲得當事人的同意,與實物所有者達成共識,實物所有者才會更好地配合研究,如此才能順利開展實物分析。
  具體而言,研究者首先要與當事人取得聯系,并獲得拜訪的許可,以走進實物資料,了解實物資料的存在背景;其次,在分析過程中,研究者在獲得實物所有者許可的前提下需對實物進行拍照存檔,如教師的私人日記、信件、學歷學位證書等;最后,在收集實物的同時,研究者要注意考查實物的用途、價值以及所有者對實物的安排等。  ?。ǘ┐_保分析過程的客觀性
  過程的客觀性,與最終的研究結果密切相關。實物分析法屬于質性研究,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分析過程中,研究者必須保證分析過程的客觀性,為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那么,如何確保實物分析過程中的客觀性呢?這與實物資料相關的三個主體有關。
  第一,要保證實物資料本身的客觀性。實物資料的收集一定是在明確研究目的之后進行的,因此,保證實物資料客觀性的前提是研究者要明確實物與主體、研究目的的關系,并且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主體與目的的不同,避免研究方向的偏離;第二,要保證實物所有者的客觀性。實物所有者要對實物進行客觀描述,避免制作者及所有者本人所奉行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自身固有的性格特點、心理狀態、身心發展水平等因素對實物造成的主觀影響。另外,實物制作者或所有者在對實物資料進行描述時,不應過度渲染,注意甄別有關實物資料的話語真實性;第三,要保證研究者自身的客觀性。研究人員的主觀認識、學識、理解辨別能力、考證手段、價值觀及方法論水平各不相同,導致其對同一實物資料的分析可能會不盡相同,這樣較易造成研究結果的失真。因此,研究人員在分析時既要“跳進去”深入分析實物資料,又要“跳出來”,避免自己的主觀想法對研究產生不良的影響。
  三、實物分析機制
  實物分析的過程總是遵循著一定的程序,按照一定的分析機制對實物進行解讀。在實物分析的過程中,如果單純地依靠研究者對實物進行分析,難免會帶有研究者的主觀判斷,因此,研究者需要借助訪談法了解研究對象內心深處的感受,以更好地把握實物分析的客觀性。筆者現以教師教案為實物資料,探討運用實物分析法進行研究的分析機制。
  (一)還原分析時空
  實物的制作是和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相關的,因此,我們在分析時應將實物置于其被生產、被使用、被重復使用或被拋棄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慮。也就是說,在進行實物分析時,研究者要盡量將實物“放回”到特定的時空里,否則,實物的內涵、特征與價值就不易找到存在的理由,即使加以分析也難免存在誤讀與失真。
  對教師教學情況的研究,首先,研究者要確定實物資料所有者的個人情況。全面梳理這位教師的職稱、教齡、專業水平、家庭情況等相關信息,以對研究對象形成整體認識,進而理清實物產生的目的,并從主觀目的和客觀目的兩個方面加以分析。例如教師的教案,主觀目的通常是為了進行教學設計,以及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客觀目的一般是為了應對上級部門的檢查等。其次,研究者需描述實物產生的過程,包括實物的制作與收集。如教案的書寫環境、花費時間、教案內容的安排等,都是實物分析法需要加以考慮的要素。最后,明確實物的使用情況。研究者既要描述實物是被一次性使用,還是被反復使用,又要描述實物被使用后的變化。
 ?。ǘ┓诸惪偨Y
  在將實物還原到原有時空以及對教師教案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研究者需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初步整理,并編碼分類。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且與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類似,包括登錄、尋找“本土概念”、資料系統化等程序,筆者為此簡要分析實物分析法中資料的分析過程。
  分類總結的過程需要我們盡可能多地從不同層面解讀資料,從不同角度對資料進行提煉分析,使資料本身所蘊含的多重意義通過多重視角顯現出來,并且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重新梳理,賦予其概念和意義,最終以全新方式組合在一起。這一過程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銳的判斷力、洞察力和想象力,既要迅速抓住資料的性質和特點(特別是隱藏在語言之下的深層意義),又要快速地在不同概念和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例如,對教師教案的分類總結可以劃分為優質教案和一般教案,優質教案通常會有比較明確的教學目、教學條件的準備、對學生情況的分析、教學時間設計等,而一般教案則會缺少重難點分析、缺少明確的教學設計程序,甚至會缺少專門的板書設計等。這樣在對教師教案進行深入研究之后,研究者再將實物資料進行編碼分類,以形成全新的組織形式。
 ?。ㄈ┓治鼋Y果的撰寫與運用
  分析結果的撰寫貫穿于實物分析的整個過程,研究者不僅要在研究結束后進行結果的撰寫,在分析過程中也要對研究進行記錄。
  研究者在對教師教案進行分析時,可以分為計劃寫作和自由寫作兩種。所謂計劃寫作是指有明確的寫作目的,嚴格按照研究前的預設撰寫計劃,并且選用教育敘事、研究報告、研究論文等適宜的形式寫作,寫作完成后可展示一個完整的分析過程,整體結構按照結果報告規范書寫,這種寫作一般會在整個研究結束后進行。而自由寫作是研究者在分析實物時不講求文體,不用經過成熟的思考、編輯,而是邊分析邊寫作。這種寫作有利于教師個人閱讀,目的是為后續的編碼分類提供依據。分析教師教案時,研究者需對教案的相關信息進行記錄,對于在分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更需研究者及時記錄,最后通過頻率的多少來提煉教師教案書寫中的普遍問題。在對所有教師教學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之后,研究者要進行一個系統的總結描述,且要得出有效結論,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教案分析報告。
  綜上所述,實物分析法在做有關教育研究的研究中非常重要。按照實物分析法的步驟,研究者首先要對實物資料的收集有前期預設,即對資料的收集有清楚的認識;其次在分析實物資料時要嚴格遵守分析原則,保證研究順利進行;最后要按照實物分析機制進行分析。通過對實物分析法的使用研究的分析,力求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能更好地運用實物分析法,掌握更加全面而真實的研究材料。
  參考文獻:
  [1]白   蕓.質的研究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曹周天.教案寫作的概念、問題與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9).
  [3]張典兵.對教師教學研究的另一種解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4).
  [4]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5]鄭現軍,華麗珍.班主任進行實物分析的實踐路徑[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6,(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05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