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習作起步年級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8年秋季,我市小學三年級全面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統編教材”)。統編教材改變多年來語文教學重閱讀輕習作的狀況,創新單元編排體例——以習作能力發展為主線組織單元內容,在重視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引導語文教學更加關注表達。
  三年級是習作教學的起步年級。統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圍繞習作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改革,其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然而從實際教學看,廣大教師雖然理解編者意圖,有培養學生習作興趣的意識,但教學行為常常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所以,深入理解統編教材的習作教學理念,把理念轉化為行為,讓每個學生在習作的初始階段都穩健起步,體會到習作的樂趣,仍是亟待解決的實踐性問題。
  一、準確把握起步階段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習作興趣的前提
  既然三年級是習作教學的起步年級,那么就要找準教學的起點。起點低了,學生容易失去學習興趣;起點高了,學生會因認知上的困難放棄學習。
  目前,三年級習作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學段目標把握得不準確,拔高要求。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猜猜他是誰”。
  教材的第一部分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以輕松的口吻介紹了本次習作的內容——猜猜他是誰,然后提出選擇一個同學寫一寫的要求。第二部分用圖示的方式,分別從外貌、性格、品質、愛好四個方面提供了介紹同學的表達樣例,目的是提示學生可以寫些什么,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第三部分,教材提出了習作的具體任務和要求,大致有三條:一是寫出同學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只寫一兩點即可;二是開頭空兩格;三是寫好之后,讀給同學聽,看他們能不能猜出寫的是誰。
  根據以上要求及教材在第一單元導讀中指出的習作要素——體會習作的樂趣,教師很容易確定本次習作的教學目標。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擅自增加要求,拔高難度。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四條教學建議:一是不要過早追求字數和篇幅;二是介紹同學不必面面俱到;三是不必要求特點鮮明;四是不必強調用上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
  教師須知,新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提出的習作目標是要通過兩年的時間逐步達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期間學生至少要練習32個單元習作、16個小練筆。因此,三年級起步作文一定要降低要求,少設障礙,先不要過于注重學生寫得好壞,寫得長短,先讓學生勇敢地、自信地寫出來。只有實現了這一點,后續教學才可能有效地開展。
  二、用生動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習作的直接興趣
  興趣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直接興趣是對活動本身感興趣,因而要培養直接興趣,應使活動本身有新鮮感、刺激性。如,第一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就體現了游戲與教學相融合,在游戲中教學,在教學中游戲的理念。教師可用猜人物的游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課前熱身,讓學生猜猜自己熟悉的動畫片、故事書中的人物,如,孫悟空、美羊羊、灰太狼等。上課時,告訴學生這節課我們繼續玩“猜猜他是誰”的游戲,不過不是猜動畫片里的人物,而是猜猜自己班的同學。然后讓學生自己選擇一個同學進行介紹,再完成初稿。最后選擇一兩篇典型作文為范例,讓學生念,大家猜猜文中的他是誰,并且議一議為什么這篇作文能讓我們猜出來是誰,那篇作文卻不能讓我們猜出來是誰。在交流討論中,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感悟觀察人物、介紹人物的方法。
  三、提高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穩定持久的習作間接興趣
  間接興趣是人對活動的結果及其重要意義有著明確認識之后所產生的興趣。這種興趣是由于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而引起的求學狀態。與直接興趣相比,間接興趣更理智,更穩定,具有持久的定向作用。
  小學生好奇心強,要想激發起他們的直接興趣并不難,難的是把直接興趣引向間接興趣,把一時的興趣培養為持久的興趣。這就需要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讓學生在習作中一次又一次地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認識到習作的現實意義。
 ?。ㄒ唬┘せ钜延械纳罱涷?,讓學生有話可說
  信息加工心理學認為:寫作是信息的搜集、加工、處理的過程。作文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儲存在作者長期記憶里的。這些信息有的是平時所積累的各種生活經驗、人生閱歷,有的是閱讀、思考或者各種見聞所得,平時處于潛藏閉鎖的狀態,必須有一個動機或外界觸動才能激活、提取、加工。
  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八個單元的習作中有六個是記實作文,是通過激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作為習作內容的。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培養學生喚起、生成、轉化已有生活記憶和經驗的能力,幫助學生將“外在的生活”轉化為“內心的生活”,將“經歷過的生活”轉化為“經驗了的生活”,讓習作的素材鮮活生動、源源不斷。
 ?。ǘ┙淌诒匾牧曌鹘涷灒寣W生能說會寫
  1.基于統編教材編寫思路,進行有側重的作前指導。統編教材有一套比較明確而符合科學的習作教學體系,教材對各個學段、各個學期、各個單元的習作教學重點都有明確的提示,冊冊相連,環環相扣,步步推進。教師應理解意圖,有側重地落實每個單元的訓練重點,讓每次作前指導都做到重點突出,精準簡約。
  2.基于學生原有言語經驗,進行有針對性的作后講評。寫作學習具有不同于閱讀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作品外化自己的經驗狀況,便于教師了解和掌握學情。因此教師如果能認真研讀全班學生的作文,準確把握全班學生在作文中呈現出來的言語經驗方面的優勢和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和練習,就能大大提高寫作教學的質量。這也正是不少專家呼吁重視講評課的根本原因。
  3.用好統編教材提供的習作“支架”。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從“前運算階段”向“感知運算階段”過渡的時期。本階段兒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時往往忽略其他方面,思維呈現集中性、單一性、刻板性的特點。表現在習作中就是介紹事物不全面,不能從多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為此,統編教材為三年級學生習作提供了有力的學習支持——習作支架。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我的植物朋友”的觀察記錄卡。教材以桃花為例,指導學生從“名稱、樣子、顏色、氣味、其他”五個方面觀察、記錄植物,既拓展了學生思路,又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用賞識的目光評價學生習作,不斷增強學生的習作興趣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前文已經說過,三年級是習作教學的起步年級,教學目標既不能多,也不能高。因此,依據教學目標制定的評價標準也不能太多、太高,而且評語要以賞識和鼓勵為主。
  如,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習作主題是“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教材要求學生“把最近觀察時印象最深的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寫下來”。一個學生這樣寫自己看到的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我在院子里看天上的月亮,模模糊糊的,看不清。于是我又到另一個角度去看,還是看不清。怎么辦呢?我走呀走,走呀走,最后月亮被一幢大樓擋住了,看不見了。我愛中秋那明亮的月亮?!薄=處煹脑u價是:“這篇習作前后矛盾,前面說月亮模模糊糊看不清,結尾卻說我愛明亮的月亮,不合理”。
  應該說,這位教師的眼光是敏銳的,她一下子就發現了這篇習作的不合理之處:小作者筆下的月亮和親眼看見的月亮不一致。但是教師只看到了其邏輯上的不合理,沒有感受到兒童語言特有的浪漫和詩意。
  課下,筆者詢問那名學生:“為什么你沒有看見明亮的月亮,卻說‘我愛中秋那明亮的月亮’呢?”她說:“我覺得我心里熱愛的月亮不一定就是我眼前看見的月亮,我在結尾寫的不是那晚看見的月亮,而是我心里的月亮?!?
  兒童的表達往往和成年人不一樣。教師不僅要站在一個成熟閱讀者的高度審視兒童習作,還要俯下身來,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用兒童的思維去品讀兒童的習作,以一顆純真的童心去理解兒童的浪漫。而當教師給予學生的評價更加適切、更加積極、更加溫暖人心的時候,學生的習作興趣自然就培養起來了。
 ?。ㄘ熑尉庉? 徐德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42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