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對學業的影響淺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長久以來,高中階段物理學科的教學工作,困擾中學生的主要問題是物理知識過于抽象難懂,學生日常生活并不能直接接觸到,這使得學生逐漸喪失物理學習的興趣。再加上動手能力較差、學習信心的喪失,更是造成中學生物理知識學習效率難以提高。這也表明,關于物理學習難的研究,成為現階段物理教學工作的關鍵問題?;诖?,本文綜合性分析中學生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對學業的影響,進一步提出物理教學關于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的培養,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學生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業影響;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3-0061
一、中學生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對學業的影響
1. 對于聽課效果的影響
課堂教學作為學生獲取知識、學習知識的核心方式,結合相關統計數據進行分析,中學生課堂聽講、閱讀、說話的全過程中,課堂聽講時間占據整體時間的55%以上,而這也在極大程度上表明聽課是主要學習環節。要想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離不開對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要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主動學習,集中體現在認真預習、分析新舊知識銜接難點、整理和記錄課前預習問題,有助于強化重點、梳理學習思路以及課后復習。而在課堂教學環節能夠勇敢提出質疑、積極發表個人意見的學生,通常學習成績能夠保持在中上等水平。反之,不良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包括上課過程中不自覺地做小動作,和同學逗鬧、交頭接耳;部分學生看似在認真聽講,實則卻在開小差,這種精力分散、不集中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學習效果,即便是聽完課也難以留下深刻印象;也有部分學生能夠認真對待上課,可是精力集中時間較短、課堂只聽不記筆記、僅僅是在課本上標記學習內容等習慣,使得學生難以充分攻克重難點知識,學習成績遲遲得不到提升。
2. 對于增強運用能力和復習知識的影響
復習知識是學生進行所學知識個性化加工的活動,通過有效復習能夠加深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從而增強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影響下,學生能夠在課后更加認真、仔細地復習功課,將教材知識與學科作業有機結合,極大程度上提升作業準確性和效率。此外,按照遵循規律,定期展開以往知識的復習,將零散性知識采用復習方式搭建知識框架。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生通常會重視作業、復習的正確順序,在完成復習之后再寫作業,系統化鞏固知識以及提升作業完成效果,針對集中復習和期末復習環節,能夠有側重、有目的地攻克知識,串聯教材各章節難點重點,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而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不良的學生,因為課堂學習階段不重視思考、不善于記憶,課后復習階段不重視知識總結,造成個人學習效率、學習能力低下。對于問題解答時會表現出:審題不夠細致、理解過于含糊,尤其是習題解答方法、分析思路的掌握不到位,無法及時轉變角度,知識利用不熟練。
二、物理教學關于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的培養
1. 培養預習習慣
預習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我們應該重視并樹立起預習意識,提前閱讀課本知識,以不同色彩的標記筆記錄具體知識點,并且在個人難以理解的內容上畫出特殊表示,以便后續尋求教師或同學幫助。比如:《時間和位移》課堂教學之前,學生提前閱讀課程知識,進而初步掌握時刻與時間間隔、路程與位移、標量和矢量、直線運動位置與位移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在正式進行課堂學習環節為教師預留更多側重講解的時間,幫助學生總結物理方法和結論。以教師角度進行分析,基于學生全面了解基本物理規律和概念的條件上滲透現代化學習方法,也就是弄清物理概念來龍去脈、內涵外延,熟練掌握物理規律的主要表達形式,各個物理量的意義單位和規律適用條件、規律概念聯系和區別,從而搭建物理知識體系。針對具體的物理問題,要求學生必須仔細研讀問題呈現的物理情境、物理狀態以及過程,尋找主要作用因素和有關條件,從而按照對應的物理規律展開處理和解析。
2. 培養審題習慣
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分析現實問題和科學解釋自然現象是高中階段物理學科的學習要求,更是學生吸收物理知識的最佳手段。結合學生問題解答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多數以上的學生在面對物理問題階段,急切利用直觀方式尋找突破口。一旦確定了解題方向就會一直計算下去,或者不斷地嘗試各種方式進行解題,在浪費大量有效時間的同時降低解題效果。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樹立起認真審題的習慣,反復推敲和琢磨物理公式、定律、提示語、圖式以及法則等關鍵性內容,找準題目主干,有效排除問題中的干擾信息。把特定物理現象轉化為多個、一個物理模型,從而更加清晰地呈現出物理量的關系,為快速處理物理問題提供基礎條件。同時,教師也應該幫助學生掌握審題技巧:(1)找準題目中的關鍵詞,提煉物理量;(2)繪制草圖,并且在草圖中標明未知物理量和已知物理量;(3)借助草圖探究、理解各個物理量的關聯性。深刻理解和認識題意,探索問題處理途徑,總結物理解題經驗,及時發現和糾正個人審題問題,最大程度地提高做題準確性。
3. 培養實踐習慣
當前,受到學習時間過于緊張、科目繁多等因素影響,中學生習慣了被動接受物理知識,逐漸喪失自主操作和主動探究能力,出現物理實踐和理論知識相脫離的現象。因此,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重新認識實踐操作、自主探究的重要性,積極組織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準確辨別各種物理設備、物理名稱,以自身掌握的物理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比如:《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投影展示例題“一個靜止在水平地面的物體,質量是2kg,在6.4N水平拉力作用之下沿水平地面向右運動。物體和地面間的摩擦力是4.2N,求物體在4s末的速度與4s內的位移。”提出問題:(1)本題研究的對象是誰?共受幾個力的作用?物體所受的合力沿著什么方向?大小是多少?(2)本題要求計算速度和位移,可是我們只會解決勻變速運動問題,這個物體的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嗎?(3)FN和G在豎直方向上,它們是什么關系?學生充分討論之后進行問題解答,判定“物體所受的合力水平向右,按照牛頓第二定律其加速度一定水平向右,物體向右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盕N和G在豎直方向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對平衡力,也引導學生進行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的較鑒別。比通過實例分析,進一步培養了物理量關系尋找、探索分析、淺層規律發現以及物理語言運用等能力。在此條件上,教師也需要再次提出問題“經分析發現此題屬于已知受力求運動,還是已知運動求受力呢?”學生可以確定地表達出“已知受力求運動學情況”,無形中鍛煉學生的總結能力和觀察能力。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課堂總結,如果已知物體運動情況,按照運動學公式求解物體加速度,然后可以按照牛頓第二定律來確定物體所受外力,這也是動力學能夠解決的另一種問題。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想要有效解決中學生對于物理知識學習的各種困難,要求教師必須及時改進教學方法與思路,營造更加理想的學習氛圍。在科學發展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想象力。同時,學生也需要保持良好心態,勇敢面對、積極突破學習困難,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物理綜合素養,實現高中物理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田 革.淺談教育教學中評價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3).
[2] 李曉云.論學習習慣對英語學習的促進意義——學生良好的外語學習習慣的養成[J].校園英語,2017(21).
[3] 費冬梅.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健康人格的有效養成[J].中華少年, 2017(28).
[4] 劉佳江.著眼立德樹人 立足行為習慣——淺談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J]. 東西南北:教育,2017(9).
?。ㄗ髡邌挝唬嘿F州省六盤水市第三中學 553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1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