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精準設疑巧點撥數學課堂高品質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基于正確的教學理念,靈活的教學機智下的有效追問是數學課堂的必備技術,有效追問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發現自我、展示思維,以幫助學生有效構建知識,理解數學的本質,提升數學素養。
   關鍵詞:有效追問;構建知識;深入交流;數學本質;呈現過程;發展思維;有效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3-0119
  在我們的數學課上,很多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解決一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經驗、發展思維、學習新知、提高能力、感悟思想。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對錯,策略有優劣。好的策略有它的思維,它的思想;即使錯誤的方法也有它的思路,有它的原因。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通過適時的追問引導學生展示思維,以幫助學生有效構建知識,理解數學的本質,提升數學素養。下面,筆者將結合實例淺要談談如何在教學中適時設置追問。
   一、在情境創設中追問,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
   【課堂再現】五下《體積的認識》一課課堂伊始,筆者向孩子們出示了一個紅薯和一個雞蛋,問:你們覺得它們誰的個頭大?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紅薯的個頭大。筆者皺著眉頭說:我買紅薯只花了五毛錢,而買雞蛋花了兩塊錢了,你怎么能說紅薯大呢?有的孩子被筆者這樣一問就懵了,有的可能覺得自己答錯了,有的知道教師在逗他卻不知如何表達。筆者笑瞇瞇地看著他們,等待有人接招。這時小王起身說:“老師您是說個頭大小,又不是價錢多少?!惫P者說:“價錢和個頭有什么區別呢?都是紅薯和雞蛋呀!”小王說:“雖然都是紅薯和雞蛋的,但價錢是它們值多少錢,個頭是它們有多大?!甭犨@樣一說,很多孩子“是的,就是嘛!”開始附和起來,“看你神氣的,那你能說說個頭指的是什么嗎?”個頭已經夠口語化了,要讓學生描述什么是個頭確實有點難,可也別小看他們,“我上來指給你看?!痹捯魟偮?,小邵已經來到講臺前,他拿起紅薯,說:“紅薯的個頭是從上到下,從前到后,從左到右,這樣四面八方圍起來的大小?!焙?,筆者要的就這個效果,好一個“四面八方圍起來”。
   【我的思考】本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活動了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是學生繼學習了物體的質量、長度、面積等之后學習物體的又一個屬性,學生的空間觀念首次從二維向三維轉折,是學生深入認識立體圖形的起始課。所以,在課堂上引領學生通過具體的感知,理解“體積”這一概念就尤為重要。如果當學生回答了“紅薯的個頭大”筆者就不再追問,那么孩子們對個頭的大小與物體體積的大小并沒有建立認知上的鏈接,這樣的情境創設將毫無意義。學生看著具體的紅薯,在筆者“什么是紅薯的個頭”的追問下,小邵同學迫不及待想上來指給大家看,“是這樣從上到下,從前到后,從左到右四面八方圍起來的大小”。這樣一比畫,讓那些空間感覺稍欠的孩子也有了具體的感知,為認識體積積累了感性的經驗,為后面學習做了難能可貴的鋪墊。
   二、在學生思維碰撞時追問,深化知識的生成
   【課堂再現】《圖形中的規律》一課,在讓孩子概括發現規律時,有的孩子說:“第一個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以后每增加一個就增加2根小棒?!庇械暮⒆诱f:“擺幾個三角形,小棒的根數就是幾個2加1根。”
   師:如果用n表示三角形的個數,那么小棒的根數可以怎樣表示呢?
   生1:小棒的根數是(n-1)×2+3
   生2:小棒的根數是2n+1。
   師:這兩位同學的所寫的算式你能看懂嗎?
   學生一般都會回答:“能看懂?!?
   師:第一位同學的(n-1)表示什么?乘2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加3?(讓學生一一回答。)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第二位同學概括的公式里為什么是2n而不是3n?
   生1:因為小棒的根數每次多2根,所以是2n。
   生2:因為從第二個三角形開始,每增加一個,小棒就增加2根,所以是2n。
   生3:因為從第二個三角形開始,搭一個三角形只要2根小棒。
   師:為什么要加1呢?
   生4:因為2n是按每個三角形都是2根計算的,但第一個三角形用了3根,多一根,所以要加1。
   師:他這樣表達大家能理解嗎?自己也說說看。
   【我的思考】如果學生概括出“2n+1、(n-1)×2+3”時教師就此打住,不再追問,那么很多學生就會不知其意,對知識的形成過程、問題的本質特征以及規律的掌握理解將會一知半解,半生不熟,不利于學生數學思想的建立,也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數學能力的提高。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追問,問出數學的本質,問出學生的清晰思路。于是,就有了后面的追問,有了學生思維的展示,有了數學本質的呈現。
   三、在回顧總結時追問,鋪墊后續學習
   【課堂再現】四下《栽蒜苗》的學習內容是會制作1格表示多個單位,體會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筆者給孩子學習的材料是現場調查得到的數據,調查四(3)班同學最喜歡的運動項目,根據調查結果,制作條形統計圖。各環節順利進行,直到課堂的最后總結環節,筆者問:如果要統計四年級同學最喜歡的運動項目,你覺得每格表示多少人比較合適呢?學生很快估算出合理數據,那統計的對象是全校學生呢?統計的是全江山的小學生呢?學生又能很快地估計結果。筆者表揚孩子們能活學活用,表現很棒。這節課在教師教學大比武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時隔幾年,筆者聽一位名師上了一節不是0起點的條形統計圖,筆者總感覺自己的結尾有點遺憾。于是,第二次上這節課時,筆者繼承了前次的優點,彌補了前次的遺憾。在孩子們回答了“要統計全江山小學生最喜歡的運動,1格得表示4000人”之后,筆者追問:“想象一下,1格表示4000人的話,會出現什么問題呢?”學生思考片刻后,有人提出:“這樣的話,如果數據不是剛剛4000或4000的倍數,就會很難表示準確?!薄皩ρ剑堰@小小的一個格子平均分成幾十格甚至幾百格,多難呢!哪個小數學家能幫忙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被這樣一追問,好奇心被挑起,學習的興趣被激發,很多孩子都自己查找資料,找到答案,了解了后面要學習的知識。
   【我的思考】第一次上這課所作的課堂總結,知識只是僅僅停留在這一節課,學生的思維也只是局限在一個點上,對知識的建構顯得孤立而單薄。而第二次上這節課,雖然沒有做太多的改動,只是增加了一個小小的追問,學生的思維就被引導到另一個更高的層次,與后續的學習串成了線,在學習方法上也更進了一步。這就是課堂總結提升中“適理”追問的力量。
   回味自己課堂教學中的“追問教學實踐”,筆者深深地體會到有效的追問源于正確的教學理念、靈活的教學機智。我們的數學課堂多一些有效追問,將會收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畫龍點睛的追問,使課堂教學錦上添花。
 ?。ㄗ髡邌挝唬赫憬〗绞薪綄嶒炐W 3241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162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