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教學策略,構建高品質數學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伴隨新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推進,對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在當前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應用現代技術、利用微課技術、優化傳統活動以及提出生活問題等策略,逐步優化數學課堂的教學策略,構建高品質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現代技術;微課;合作;生活
高品質數學課程的內涵是在課堂教學的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要求的課堂。在高品質的數學課堂中,要求學生不僅要提高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效果,同時要發展自身的綜合素養,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那么如何基于當前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內容,結合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逐步形成高品質的數學課堂呢?
一、應用現代技術,豐富教學結構
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電子產業的發展,使得當前社會呈現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在該趨勢下開展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活動,教師也應當將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與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形成現代高品質的數學課堂。而多媒體具有操作簡便、形式多變等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的結構,促進數學知識的講解。
例如,在《三角形》這節課中,教師先使用多媒體當中的視聽技術,向學生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可以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初步認知本節課的知識,同時,建立《三角形》這節課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隨后,教師以框架圖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三角形》這節課中的定義、圖形特點等內容,使學生從整體上認知本節課中的知識,從而跟隨教師的步伐,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節奏;緊接著,教師以圖文并列的形式,展開《三角形》這節課的細致教學,讓學生在多變的教學情境中,維持對《三角形》這節課的關注,從而提高學習的質量。
可見,教育技術的發展,能夠有效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在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多樣形式,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從而豐富教學的結構,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利用微課技術,滲透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是數學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中具有積極作用。但是,在傳統形式下,由于課堂教學時長有限,教師在對學生講解教材當中的基礎數學知識的之外,很少有充足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的系統教學,以至于限制了學生綜合數學素養的發展,降低了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而伴隨現代教育資源的不斷發展,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微課的出現,能夠有效幫助教師緩解這一問題。在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將有關數學思想的內容,以微課的形式進行闡釋,使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下時間,對數學思想的相關內容進行自主學習,發展自身的數學綜合素養,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例如,“方程思想”是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學習中應當具備的關鍵思想,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技術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方程思想的滲透?!胺匠趟枷搿笔菍W生對方程概念本質的認識,也是學生分析問題的一種方法,在“方程思想”中強調“動”“靜”的相對關系,研究事物運動中的等量,……在微課中,教師將上述有關方程思想的內涵和應用,進行簡單闡述,并根據當前小學生的知識認知特點,將微課的時長控制在15分鐘以內。隨后,教師將制作好的微課視頻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下時間,對該視頻進行觀看,從而促進學生深化對方程思想的認知,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顯而易見,微課技術的出現,能夠有效實現數學思想的滲透。在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思想,從而提高對數學知識認知的深度,促進高品質數學課堂的構建。
三、優化傳統活動,提高合作效果
從社會對人才提出團隊協作能力的要求之后,教師就將合作學習活動引入課堂之中,用于滿足當前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合作學習活動也因此成為數學課堂中的傳統活動。但是,在實際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卻常常出現,教學效果不如預期的現象,如有的小組的討論效果較好,而有的小組的討論卻沒有收獲等。究其原因是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而是盲目地根據座位相近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分配造成的。因此,為了實現高品質數學課堂的形成,同時彰顯合作學習活動的應用效果,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數學知識認知情況進行分析,從而逐步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例如,在《折線統計圖》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數據分析的能力不同,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合理分配。在課堂中,教師先根據平時的教學經驗,以及學生在《折線統計圖》這節課當中的反應,將學生劃分為對折線統計圖知識掌握程度較好、一般和較差的學生等層級;隨后,教師按照同組學生相異性質、異組學生相似性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合理分配,使得每個小組中既有數據分析能力較強,且對折線統計圖知識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也有數據分析能力一般和較差,且對本節課知識認知水平較差的學生。隨后,教師向學生提出進行合作討論的任務,讓學生以分好的小組形式,共同開展《折線統計圖》這節課的討論和交流,并讓小組中數據分析能力較強、且對折線統計圖知識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對組內的其他學生進行分析方法的滲透,促進學生在相互交流和討論中,逐步發展自身的數據分析能力,提高對折線統計圖知識的認知效果,從而促進高品質數學課堂的構建。
不難看出,傳統教學活動的優化,能夠有效促進數學知識的教學。在開展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況,進行合作學習活動的優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數學知識的有效教學。
四、提出生活問題,發展建模素養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標準的推進,在課標當中對學生提出了數學核心素養的教育要求,其中也針對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對學生提出了“數學建?!钡囊?,其本質也是強調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應當將實際生活當中的元素,引入課堂之中,讓學生在利用數學知識完成生活問題解答的同時,逐步發展建模素養,提高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例如,從教材中對《簡易方程》這節課的知識安排來看,主要有“方程的基本定義,以及簡單方程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等,基于上述內容,教師向學生提出“希望小學當中一共有108個人參加學校的興趣小組,其中男生的人數是女生人數的1.4倍,那么參加興趣小組中的男生和女生人數分別是多少呢?”“麗麗老師帶著學生們一起去超市買籃球,買了12個足球后,還剩下140元,那么每一個籃球的價錢是多少呢?”“在文具店當中一支鋼筆比一支圓珠筆貴6.8元,鋼筆的價錢是圓珠筆價錢的4.4倍。那么鋼筆和圓珠筆的價錢各是多少元呢?”等具有生活元素的問題,讓學生在利用本節課的知識,在進行上述問題的解答中,探索其中的規律,逐步形成數學建模素養。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基于生活中的實際情境,向學生提出具備生活氣息的問題,讓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問題解答的同時,逐步實現數學建模素養的發展,從而滿足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
總而言之,高品質數學課堂的構建,并不是在一節數學課程的教學中就可以形成的。而是一個長時間積累的過程。在當前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分析教材當中的數學知識,結合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結構,以及當前現代化的教育技術,不斷創新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并應用于實踐教學之中,積累教學的經驗,從而形成完整地進行數學知識講解的體系,促進高效數學課堂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王靜.如何實施小學數學高品質課堂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8(02):48-51.
[2]劉金環.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策略的探討[J].中國新通信,2015,17(13):34.
[3]王靜.小學數學高品質課堂踐行[J].小學教學參考,2013(08):60-6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4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