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幼兒教育中家園溝通的藝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家園共育是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兒園單方面的進行教育工作。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1]》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關鍵詞:幼兒教育;家園溝通;藝術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幼稚教育是一件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是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這句話道出了家園合作對于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而在這重要的時期內,家長、老師是影響幼兒成長的至關重要的人。家園是否能成功溝通,決定了幼兒教育質量的高低。而作為一名教師,做到有效的家園溝通既是一門技術,同時也是一門藝術。
“我的娃更小,這是大個的不對!”
“老師,你怎么看的學生,我的娃娃腳扭到了,你都不曉得!”
“老師,我家XX感冒了,在學校摸了冷水呀?”
“看嘛,娃娃帶了圖畫書來,都撕爛了”......
面對這些質疑和非難,老師是欲哭無淚。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的進行家園溝通是學校,幼兒教師實際工作中面臨的迫切問題。
一、對不同職業的家長采用不同的溝通技巧
我們地處小鄉村,家長一般分為全職家長和留守隔代家長。于全職家長來說,孩子是其全部的精神寄托,教師與之溝通時,首先要肯定其教育的成就,滿足其個人的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然后有針對性的與家長探討孩子在學校,在家里的情況,溝通就不自覺地形成了。隔代的家長大多只注重孩子的吃喝拉撒,認為教育是老師的事。這就需要老師細心,耐心地與家長交談,讓他們明白,幼兒的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結合才能有效開展。
二、對不同性格的家長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
一般說來,強勢的家長優越感比較強,因此在個性上表現為比較強勢。他也喜歡自己的孩子處處比別人強,還不能受一點點委屈,不希望聽到任何與孩子相關的負面消息。老師在與家長交流時要注意技巧,滿足其心理需求。先肯定孩子各方面的優點,再引出孩子的問題,這樣比較容易獲得強勢家長的認同,進而促進家園溝通的順利進行。
還有一類多疑敏感家長,教師在與之溝通時,一定要注意相處的原則。對方告訴自己的相關事情,要嚴格保密,幼兒在學校的任何事情也及時告知家長,特別是好的事情。這樣家長會非常高興,無形中拉近了家園關系,讓敏感多疑的家長對老師放心。
三、對不同年級幼兒的家長采用不同的溝通策略
小班的幼兒家長可以主要針對分離焦慮進行溝通。不僅孩子到了陌生環境焦慮不安,家長也總覺得有一百個不放心。老師可以采用班級微信群,郵箱,親子活動、家長會、面對面交談、調取監控等多種形式,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吃飯、睡覺、入廁,玩耍等一日常規活動,才能放心、安心地把孩子交給幼兒園。
對于中班的幼兒家長,開始關注幼兒的成長,期望值也明顯增加。老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要采用科學的策略,告知家長多一些耐心,要多陪伴孩子,并多給予孩子機會,培養孩子動手能力。要引導孩子多注意語言的表達,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對語言的組織和思維發展的培養。同時,還要加強運動鍛煉,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與大班家長溝通時,要科學指導家長,很多事情要學會放手。為了讓孩子能更快適應小學生活,家長要積極地與幼兒園配合,做好幼小銜接,為小學生活做準備。
四、對不同家教的家長采用不同的溝通技巧
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老師在與家長溝通前要充分了解家長,才能采用不同的方法與不同的家長進行溝通。
包辦溺愛型的家長稱得上是孩子的“高級保姆”,對孩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小到吃飯穿衣。大到作業勞動,無一不包辦到底。老師可以利用家訪,親子活動,電話聯系等方式與家長交流,除了讓家長從觀念上改變,老師還要教會家長方法,適時引導,讓家長配合老師一起改變孩子,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家長學會對幼兒說“不”。
散養忽視型家長往往因為工作、離異等方面的原因無法關注孩子,把幼兒園當成圈養孩子的地方,老師自然就成了看管孩子的“臨時保姆”,孩子的成長與進步也就淡化了。因此,老師要花時間和精力,找到這類家長的癥結所在,加強溝通,及時反饋幼兒成長進步點點滴滴,同時提醒家長,不要固執地認為“不管”孩子就是能使其有獨立性,孩子對基本的對錯也還無法自己判斷,家長一定要做到當管則管,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結語
人和人相處,需多換位思考,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作為一名幼兒工作者,我們面對的是各個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家庭背景的人,要較好的勝任幼教工作,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換位思考。只要我們有飽滿的工作熱情,真誠的待人態度,適宜的溝通技巧,就能為家園共育搭建藝術橋梁。只有家園攜手,方能讓孩子心中的花開放,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陽。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段濱.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33個技巧
[3]張仁賢.幼兒教師的核心素養與成長 2017.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