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房護理安全管理在產婦分娩中的臨床效果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產婦分娩中運用產房安全管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間該院產科收治的15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行常規產房護理,而觀察組則采用安全管理,對兩組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自然分娩率高,且剖宮產率低,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第一、二、三產程均較短,且產后出血量少、新生兒Apgar評分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上將產房安全管理運用在產婦分娩中效果顯著。
[關鍵詞] 產婦分娩;安全管理;產房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4(a)-0122-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sing the delivery room safety management in maternity delivery. Methods A total of 150 maternal wome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7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delivery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safety management. The nurs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natural deliver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 and 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 was low,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ignificant(P<0.05). Meanwhil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of labor procedu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 and the amou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was small, and the Apgar score of the newborn was high.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P<0.05). Conclusion Clinically,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delivery rooms is effective in maternal delivery.
[Key words] Maternal delivery; Safety management; Delivery room care
產科作為醫院的一個重要科室,醫護人員往往承擔著確保母嬰安全和健康的責任[1]。因為產婦的分娩過程具有風險高、變化快、并發癥多等特點,再加上產婦法律意識的增強和對自身健康的重視,對護理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護理不當,容易出現諸多不良事件如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等,不僅危害母嬰安全,還可能導致護患糾紛,給醫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2]。因此,該文對產房安全管理運用在產婦分娩中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產科收治的產婦15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75例。對照組孕周(39.1±2.5)周,年齡(27.3±4.5)歲,其中20例為經產婦、55例為初產婦;觀察組孕周(39.3±2.6)周,年齡(27.5±4.2)歲,其中22例為經產婦、53例為初產婦。兩組產婦的孕周、產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產婦接受常規護理,即為產婦營造安靜、舒適的分娩環境,在產婦分娩時,指導產婦正確用力和適當休息,并且對產程進行觀察,做好相應記錄。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產婦則行產房安全管理,包括以下幾點:①由助產士、責任護士以及護士長組成安全管理小組,其中組長由護士長擔任,主要負責對產房中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查找,制定和監督實施各項干預措施,責任護士和助產士在護理工作中,要按照章程進行,并且警惕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②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將相關醫療法律法規作為基本依據,再與院內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一套完善的規章管理制度,明確助產士和責任護士的崗位職責,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查對制度以及常規護理規范等相關管理制度,盡量做到有規可循、有據可依;③加強產房管理。使產房內保持空氣流通,做好地面、空氣以及相關物品的消毒工作,對陪產人數進行限制,預防交叉感染,并且不斷完善分娩記錄、產程圖以及新生兒等護理工作中的文書填寫,避免發生改寫、漏寫以及誤寫等情況,確保其規范性、準確性以及完整性;④重視健康教育。責任護士要通過播放視頻、發放宣傳冊、一對一交流等方式,耐心給產婦講解分娩的相關知識,及時解答產婦疑問,消除內心的恐慌和焦慮,并且多關心和鼓勵產婦,使產婦正確認識分娩,避免產婦過度緊張或焦慮,使產婦保持良好的心態,確保分娩的順利進行。同時,結束分娩后,責任護士要繼續對產婦進行健康宣教,對子宮收縮、陰道流血以及會陰傷口疼痛情況進行觀察,盡早開乳,并且告知產婦母乳喂養技巧,掌握新生兒護理方法等。 1.3 觀察指標
分別觀察兩組的分娩情況,包括自然分娩和剖宮產,并且記錄兩組的產后出血量,第一、二、三產程以及新生兒Apgar評分。
1.4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分析,組間計量資料(x±s)和計數資料[n(%)]分別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分娩情況比較
兩組產婦均順利完成分娩,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剖宮產率低,且自然分娩率高,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產后出血量和分娩時間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新生兒Apgar評分高,且產后出血量、第一、二、三產程均較短,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產科作為風險較高的一個科室,在產房的護理工作中,還存在著諸多不安全因素如助產士責任心不強、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檢查不認真以及健康教育不全面等,使產房出現護理風險事件,從而導致護患糾紛[3]。護理安全管理作為一種新興的科學管理模式,通過對潛在和現有的護理安全問題進行識別、評價以及處理,系統且全面地將危險因素消除,最大程度降低發生不安全事故的風險,從而減輕對母嬰損害[4]。同時,與常規護理相比,安全管理具有以下優點:①通過定期組織產房護理人員進行學習和培訓,能夠掌握操作技能,豐富知識儲備,并且還能增強法律意識,使其自我保護能力提高;②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加強監督和管理,從而做到有規可循、有據可依;③加強與產婦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能夠拉近護患關系,有助于及時幫助產婦解決問題,使產婦的配合度提高,為分娩的順利進行提供有效保障[5-6]。
綜上所述,臨床上將產房安全管理運用在分娩產婦中,一方面可以縮短產程時間,另一方面還能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產后出血量,確保母嬰安全,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冬梅.探討產房護理安全管理在產婦分娩中的臨床效果[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8,31(5):781-782.
[2] 季慶玲,趙萍.風險管理在產房臨床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8,38(4):546-547.
[3] 徐春麗,沈萍華.產房護理工作中安全隱患分析與管理對策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2):100-101.
[4] 楊成芬,徐惠英,馬錦琪.多方位護理管理模式在提高產婦護理質量、降低跌倒發生率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7(1下旬刊):77-79.
[5] 王萍.觀察優質護理模式對提升產房護理管理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99):247-248.
[6] 周萍萍,周秀榮.風險管理在產房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2):2017-2019.
?。ㄊ崭迦掌冢?019-01-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