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培訓的新機制與新模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其發展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梢哉f,農業機械化生產已成為當前農業產量提升,農業技術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本文結合農村機械化培訓的發展經驗,摒棄機械化培訓的舊形式,為迎合培訓發展的新需求,探索農業機械化培訓的新機制和新模式。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培訓;意義;新思路;新舉措
農業機械化生產作為農業發展的技術保障,對農業產量創收和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來,依托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直線上升,農業糧食產量顯著提高。為迎合現代化農業建設和新農村的建立新要求,農業機械化培訓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1]。一方面,各基層農業培訓部門要加大培訓力度,建立人才發展觀念,樹立人才就是第一資源的科學發展意識。將機械教育培訓作為農業技術發展培訓的工作重心,將培訓思路創新和機制創新作為深化培訓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伴隨著農業機械購買的惠民政策實施,農業機械的使用范圍逐步擴大。在農機購置力度增強的同時,基層農業培訓部門也要面向更多的農機使用者。配合機械的購買,農業教育培訓部門要不斷強化技能培訓,在保證機械使用效率的同時,推進農業新產品、新技術的誕生和推廣??梢哉f,依托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將農業生產與機械化發展結合在一起,進行教育培訓創新,既是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的新舉措。
一、農業機械化培訓的機制創新
農村機械化生產作為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根本。目前,農村機械化生產的使用和保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應該結合生產實踐,進行創新教育機制,力求做到基層教育培訓和農業機械發展相結合,實現農民的機械技術的提升和發展。首先,在培訓意識上,要形成專人專責的培訓意識,樹立人才就是農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意識,在思想意識上重視農業機械培訓工作。通過政府立項,打造機械教學培訓基地,建設服務信息平臺,做到培訓項目的資源共享。其次,在培訓管理體制建設上,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培訓制度,無論是培訓內容的設計,培訓計劃的設定還是培訓目標的檢測反饋,基層培訓部門都可依照培訓制度指導實踐。最后,在培訓規模上,加強與高等院校的技術合作[2]。通過聯名培訓的方式提高整體教育質量,實現教學內容的實時更新。
二、農業機械化培訓的模式創新
?。ㄒ唬┘毣嘤杻热?,緊跟時代要求
首先,在培訓的課程設計上,要結合地區特點,開展個性化培訓機制,結合本地農民需求,因地制宜開設培訓內容。一方面在培訓內容上進行細化分類,比如對拖拉機、起壟機、播種機、農藥噴灑機、采收機械、清洗機等專業設備開設專門的課程培訓。從知識結構上提高農民的機械使用技術,滿足當前農業生產需要。另一方面在培訓內容的更新上,緊跟時代的步伐,結合現階段的機械使用型號,針對不同的使用需求和保養需要,進行新技術的實時更新,不斷推進機械生產的技術革新。
?。ǘ┺D變教學策略,科學制定培訓計劃
在培訓手段上,將網絡信息技術與實際教學相結合,通過多樣的培訓形式,打破地域和時域的限制,創設培訓平臺,提供多種案例分析,實現培訓資料的實時共享。與此同時,在培訓方式的選用上,我們還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培訓策略,針對落后地區的機械教育培訓,我們還要采取必要的入戶培訓,專人負責機制,真正將機械培訓落實到位。當然在培訓評價上,要建立長效機制,為培訓的農民建立學習檔案[3]。定期進行技能的檢查和回訪,及時反饋培訓實效[4]。在培訓時間的選擇上,要盡量避免農忙時節,結合機械使用的注意事項和保養問題,充分利用網絡教育平臺的使用,擴大培訓范圍。
?。ㄈ娀虒W實踐,理論聯系實踐
在培訓開展過程中,為進一步落實技能培訓,滿足農民的知識需要,培訓工作的地點要在田間地頭開展實際作業培訓。為強化農民的農機使用技巧和維護技巧,基層培訓工作可以通過專業技術人員的機械操作,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幫助農民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對機械實際操作的感知能力。真正將培訓工作落實到實際操作中來。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機械化培訓的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對農業機械水平的提高有著非常積極的推進作用。在基層教育培訓中,我們要契合農民的學習需求,結合實地教學,不斷提高培訓效果,讓我國農業機械化生產邁向更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王利民, 丁仕華, 凌小燕,等. 論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的實踐與創新[J]. 中國農機化學報, 2012(4):6-11.
[2]范學民, 李慶東, 王利民. 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的基礎——我國農機教育培訓工作的回顧與展望[J]. 中國農機化學報, 2009(3):3-7.
[3]劉國平. 農業部提出2010年農業機械化培訓目標[J]. 農村百事通, 2010(10):10-10.
[4]楊麗. 甘州區農業機械化培訓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4(11):6-7.
作者簡介:李素華,女,本科,廣西桂林市靈川縣農機校,研究方向,農機推廣與培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