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構建高效課堂開發學生潛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種愉悅的學習環境,構建高效課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與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關鍵詞:自主;高效課堂;潛能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習的主人是學生,課程的主體是學生。素質教育是注重開發學生的智慧和潛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因此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自然需要自主,提倡以發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根本目的的開放型、自主化的教學模式。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如何實現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創境激趣,引入新課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而認知需求則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機,是促進個體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學生一旦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就會自主、積極地進行探究、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生動、具體、直觀、形象、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以引發學生的認知需求,激勵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來。例如:在教學“動物聚會”時,我一邊講故事一邊用課件動態演示:動物園舉行動物聚會的盛況,小動物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瞧!小鳥飛來了,落在枝頭上歡快地唱著歌;小松鼠、小白兔和小猴子都來了,它們還帶來了許多好吃的食品。同學們,你們愿意參加嗎?(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說:“愿意”?。┑牵@次聚會是聰明者的聚會,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參加,在這次聚會的場面中有很多數學問題,誰能找出并且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參加。你們想試試嗎?(想!)好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這樣給學生呈現學習材料,不僅可以達到水到渠成這一目的,而且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師生互動,體驗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的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設計課堂活動,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例如:在教學“分物游戲”這一內容時,筆者采用了下列4個步驟進行教學:(1)用課件出示分蘿卜的情境圖:大熊叔叔準備了12根蘿卜,分給3只小白兔,要使每只小白兔分到的蘿卜同樣多,你們覺得應該怎樣分才好呢?請大家用小棒代替蘿卜,幫助小白兔分一分吧?。?)讓每個學生獨立操作,用小棒分一分,并且要把分的過程用符號記錄下來。(3)進行小組交流,每個學生都要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分法。(4)讓小組代表依次上臺展示匯報:5位學生代表分別按照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
  (5)老師啟發引導學生小結:我們分物品時,可以1個1個地分,也可以2個2個地分……不管怎樣分,最后分得的結果都是相同的。讓學生動手實踐,通過親自動手分一分,在探究操作中感受到分法的多樣性。這樣,在已有的經驗上再次體驗提升,學生不但進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意義,而且還懂得了分法的多樣性。這一課堂活動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簡單的數學探究過程,學會與他人合作,并且讓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三、靈活應用,開發潛能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特別提倡鼓勵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又贊賞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作為數學老師,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勤于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完“平均分”以后,筆者首先問學生:在我們學校里,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平均分”的問題?同學們很快就說出了不少有關“平均分”的問題,其中,有一位學生說:我們做廣播操的同學有2排,每排12人,一共有多少人?老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做操的總人數。結果,同學們馬上想出了下列3種方法:(1)用數一數的方法可以得出學生總數;(2)用畫一畫的方法得出學生總數;(3)如果把做操人數平均分成4組,每組6人,再利用乘法口訣可以計算出學生總數:列式是:4×6=24(人)。接著,筆者又向學生提問:“你們認為還可以排成怎樣的隊形?”他們通過思考又想出了下面的解題策略:(1)排成3排,每排8人;(2)排成4排,每排6人;(3)排成8排,每排3人;(4)排成6排,每排4人。只要學生按照“平均分”的方式進行排列的,都是正確的,教師都應該對學生給予表揚。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開發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新意識。
  四、注重實踐,感受價值
  現代教育主張“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用于現實”。要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數學課程內容的呈現應該是現實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社會的聯系,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關注現實生活,盡量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題材作為教學內容。例如:在教學“買文具--認識人民幣”時,筆者設計了下面這道題:笑笑想買一支1元錢的鋼筆,可以怎樣付錢?首先,老師請同學們從學具盒里拿出1元錢,比一比,誰的付錢方法多。接著,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付錢方法。然后,請各個小組的代表上臺展示匯報,他們想到的方法有:1個1元;2個5角; 5個2角; 10個1角等13種。這時,老師說:“聰明的你們想出了這么多付錢的好辦法,你們有沒有發現,你們拿的結果都是多少呀?”學生異口同聲地說:“10角”。老師馬上追問:“笑笑想買鋼筆是多少錢?”(1元)“那么,1元和10角有什么關系呢?”學生立即明白了“元”與“角”的進率關系:1元=10角。通過解決這些實際問題,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注重創設一個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獲取基本知識和思維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數學課堂的高效性,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解讀》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5
  [2]方遠山.《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95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