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情感目標測評”的冶情度對 政治認同評價的實踐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政治認同素養是思政課四大學科素養之一,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認可和贊同。國內已有不少學者從課堂教學方式等不同角度研究如何實現政治認同素養的教學目標,但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評價政治認同的實現程度,國內研究還比較少。本文根據盧家楣教授對情感目標分類標準的冶情維度,在思政課的課堂教學中,結合案例設計,分別從感受、感動、感悟、感化四個層次對實現政治認同目標的效果進行形成性評價。
【關鍵詞】情感目標測評;政治認同評價;教學設計
一、情感目標測評概述
第一,課堂教學評價與問題。課堂教學評價是指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客體對象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取決于評價的價值取向,通過評價改進課堂對政治認同素養目標的方法。思政課培育政治認同的形成性評價充分關注了學生政治認同價值觀的生成、發展乃至內化的情緒過程。但現今的課堂評價,一是關注教師的“教”、教得怎樣,而忽略學生的“學”、學得怎樣;二是關注學生的知識達標程度,忽略了學生課堂情感內化的體驗過程;三是基于考試或者提升學業成績而關注終結性評價,忽略了過程的形成性評價,特別從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評價學生情感素養的動態生成或者內化。由于忽視學生情感體驗的過程與評價,易導致學生厭學、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既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也不利于落實課程目標。
第二,課堂情感教學與評價。情感是一種心理過程,是個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與人類對社會的需要相關。情感包括主觀體驗、外部表現、生理喚醒三種成分;情感的分類包括生理情感、表情情感、行為情感、認知情感四種分類;情感的功能分為負面(消極)的情感和正面(積極)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對學習效果會產生截然相反的差異。評價的主體是教師評、學生互評、自己評。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研究對課堂情感目標如何評價,就思政課培育政治認同來說,即研究培育學生政治認同感的學習效果,是否達到內化或認同。
第三,情感目標測評與意義。如何對學習的情感目標進行評價?國外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目標分類,即從接受、反應、價值評價到組織、價值的性格化等劃分五個不同層次,每個層次都有不同的內涵。但由于分類體系過于繁瑣,在課堂教學中很少教師能操作。目前國內研究還比較少,主要是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盧家楣教授在《課堂教學的情感目標測評》中,把情感測評分為樂情度(接受、反應、興趣、熱愛);冶情度(感受、感動、感悟、感化);融情度(互動、互悅、互納、互愛)三個維度, 而且每個維度又分別包含四個不同水平的層次結構。這三個維度十二個層次具有外顯性,比較全面地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感變化。情感目標測評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受教學的積極影響,來促進教師采取某種情感教學模式或教學策略,以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
二、情感目標測評的冶情度對政治認同的形成性評價
1.運用冶情度對政治認同評價的原則
第一,循序漸進原則,動態測評。學生的情感是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過程,冶情度情感評價就是反映教學在促進學生獲得積極情感體驗方面所能發揮作用的程度,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達成政治認同,使他們經歷一個體驗與領悟的過程,政治認同評價要注意觀察學生短期和長期的思想動態。
第二,協商性原則,人本測評。評價要加強理解、對話,講清評價的目的、要求,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激發參與評價的熱情,還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語言表述機會,讓他們盡情地表達學習中的各種情感,達成冶情度評價的感受、感動、感悟、感化四個維度。在測評過程中,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愛護學生的情感私密空間,尊重每一位學生測評結果的隱私,引導與幫助他們,提高測評的真實性。
2.運用冶情度對政治認同的形成性評價
根據盧家楣教授對情感目標從樂情度、冶情度、融情度三個維度劃分,冶情度是情感目標分類的第二個維度,運用冶情度是對學生在思政課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情感表現進行評價。冶情度反映教學在促進學生獲得積極情感體驗方面所能發揮作用的程度,并可由淺入深分為逐級遞進的四個層次:感受、感動、感悟和感化。
冶情,對思政課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感而言,就是要教師結合社會生活中的熱門話題積極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究活動、師生對話,陶冶學生的情感,從而達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根據盧家楣教授對冶情度劃分的四個表現層次,針對培育學生政治認同感,在課堂實際評價操作過程中,設計如下形成性評價表。
三、基于冶情度對政治認同評價的教學設計
在廣東省2017年度規劃課題(強師工程)《問題導學: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模式》的研究過程中,課題組的教師研究以學習為中心,對如何創設生活情境、如何進行問題驅動、如何組織課堂對話、如何教會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等都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但在問題導學模式下,如何對學生的政治認同進行評價,一是沒有現成的對情感進行測量的工具;二是對情感目標教學沒有任何評價的經驗;三是一線教師沒有關于課堂評價的理論儲備,難以從情感目標評價政治認同。課題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尋求評價的突破,查閱了盧教授對情感目標分類的思想觀點,嘗試運用冶情度對學生的政治認同感進行評價。
以下以高二哲學課《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為例,對學生的政治認同評價從冶情度的四個層次進行評價。這節課采取了問題導學模式,結合當年社會生活的熱點話題“廣東人追雪熱潮”,創設了“渴望之雪”“階層之雪”“廣州之雪”“為民之雪”四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問題中領會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征及標準,在現實生活中能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本課的教學設計是運用冶情度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的政治認同感進行形成性評價。
教學設計與冶情度評價表 四、運用冶情度對政治認同形成性評價的困惑
第一,如何將政治認同的內容與冶情度評價的維度有機融合。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從層面上可分為道路、理論、制度、價值等四個層面,但對政治認同素養的評價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內隱性,難以用量化的方法進行準確、客觀的描述。而冶情度從感受、感動、感悟和感化四個維度進行評價,既符合教學中情感測評的間接性特點,又具有切實可行的操作性,所以在用冶情度情感目標評價學生政治認同感時,必須將政治認同與冶情度評價體系的維度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既要根據政治認同素養的內容,確定相關教學內容和設置教學情境、問題導向,又要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融入情感教學模式,積極創設對話情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如何更好地把政治認同與冶情度情感維度相融合進行評價,需要教者不斷思考與探索。
第二,如何縮小冶情度情感評價的可信度差距。情感評價中存在著可信度差距,即在評價中,學生會因迎合心理或逆反心理,而使測量結果缺乏真實性。表現在學生的行為、回答、自評,可能事實上反映的是一種迎合心理,做出或答出他們認為教師希望他們做的或答的東西,用受歡迎的回答獲得好評;有的學生還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在填寫評價表時不一定真實,這些都會影響冶情度情感目標測評的可信度。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評價的真實、客觀需要教者不斷思考與探索。
在轉型期的現代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評價策略需要更進一步地用理論和實證來研究,重視對政治認同的評價是為了以評促改。目前對于冶情度情感目標測評政治認同的研究還不夠,有待進一步深入,通過廣大教師不斷地實踐,提高測評的技巧和水平,促進對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
【注 :此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強師工程)課題《問題導學:培育政治認同素養模式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2017YQJK016)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美)L·W·安德森,L·A·索斯尼克.布盧姆教學目標分類學40年回顧[M].譚曉玉,袁文輝,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盧家楣.課堂教學的情感目標分類[J].心理科學,2006,29(6):1291-1295.
[3]李岫泉.課堂教學情感目標測評初探[J].遼寧教育,2013(9):86-8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0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