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英石碟景創作與中學美術教學相融合模式研究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Mode of Integrating Yingshi Plate Bonsai Creation and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摘要:廣東英德英西中學結合中學美育教學,充分挖掘英石假山盆景的本土化特色與魅力,以“英石碟景”為主要研究方向、創作形式及教學手段,傳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英石假山盆景制作技藝”。英西中學美術科英石碟景教研小組的教學過程包括山水審美的常識教學與訓練、底圖構思和設計、制作實踐、交流與點評4個教學步驟。英石假山盆景制作技藝非遺傳承的教研活動重在結合美育培養與技術實操兩方面。
  關鍵詞:英石假山盆景;碟景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中學美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9)02-0007-04 收稿日期:2019-04-0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middle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Yingde Yingxi Middle School in Guangdong Province explores the localized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m of Ying Stone Rockery Bonsai. “Ying Stone Plate Bonsai” is taken as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creation form and teaching method to inheritance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ing Stone Rockery and Bonsai craftsmanship”.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Ying Stone Plate Bonsai conducted by the teaching group of Yingxi Middle School’s art department includes 4 teaching steps: the common sens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the conception and design of sketch,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and comment.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Ying Stone rockery and bonsai craftsmanship focus on the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Ying Stone rockery and bonsai craftsmanship; Plate bonsai craftsmanship;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1 英石碟景教學探索的時代背景
  山石盆景是中國盆景藝術的重要分支,其制作的媒介載體、尺度和審美要求都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方式與居住形式的需求在發生變化,藝術表達形式也應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探索創新。因此,在山石盆景制作的技藝傳承與人才培養過程中,在尊重傳統山石盆景創作的美學標準和技藝經驗基礎上,需要充分關注社會發展與生活需求的變化,充分考慮山石盆景在藝術表現形式方面發展的可行性。
  20世紀60年代末,上海等地出現的壁掛式盆景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其多為將植物盆景置于竹編、畫框等材料制成的支撐底板上,結合題名、題詩及落款,構成平面與立體相結合的盆景畫作(圖1)[1]。其后,興起了以英石、砂積石等為材料,以大理石板、瓷板為底板的壁掛式山石盆景作品[2~3](圖2)。這些壁掛式盆景的興起,在傳統盆景抽象與凝練特色的基礎上,將平面與立體結合、寫實與寫意融合,創造出富有立體感、畫意生動盎然的藝術效果。
  2008年,“英石假山盆景制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英石主產地的廣東英德,地方政府鼓勵“非遺進課堂”,嘗試將英石假山盆景作為美育和鄉土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中學教學體系之中。在此背景下,2014年,英德市英西中學1美術科的老師們在清遠市教育局市級重點課題《英石藝術作為鄉土美術教材的研究》的支持下成立教研小組,將英石假山盆景的制作列入學校第二課堂[4],結合中學美育教育體系,探索出了適合當代英石山水盆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的新模式—“英石碟景制作”中學美術教學。
  英石碟景是在壁掛式山水盆景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利用天然形態豐富的細小英石,以石代墨,配合植物、陶瓷小品等在白色的圓形陶瓷碟或大理石片等硬質面材上繪制而成的立體山水盆景畫(圖3)。英石碟景教學的特色在于:其一,在英石假山盆景制作技藝非遺教學之中,將傳統山水畫論知識融入中學教學和美育培養體系之中;其二,教學選擇的底材可類似于宣紙或畫布,易于實現盆景與山水畫的有機整合,提高作品的美學價值;其三,圓形瓷碟價格實惠,教學成本較低,體積小便于移動,便于在教學活動中演示和操作,解決了傳統英石盆景在非遺傳承教學時制作成本高、不易演示操作、成品體型較大、后期維護難度大等問題,同時課堂創作的碟景作品也可直接鏈接產業市場,提供傳統盆景制作技藝實行現代文創轉化的路徑。   2 英石碟景藝術創作與美術教學相融合模式
  碟景教學源于2015年,教研小組成員在“中國英德英石紅茶文化旅游節”上,發現部分石農擺賣的細小英石寬1~5cm,長3~20cm,大小不一,形態豐富,并具有“皺、瘦、漏、透”等藝術形態特征,經過拼合能展現類似山水畫的效果。因此,教研組考慮將細小的英石充分利用起來,將英西中學的美術教育課程與英石盆景制作結合起來,研究與教學并進:將細小英石創作的山水盆景掛置在白色瓷片、瓷碟或大理石板上,制作成一種不同于幾案石和園林石、成本低且易于操作的“英石碟景”;以“第二課堂”的形式開展教學,每周一節課時,讓高一、高二的學生參課,師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盆景作品(圖4)。歷經多個階段的實踐探索,以“英石碟景”為主要研究方向及創作形式的英石盆景傳承教育與發展的模式已初步形成[4]。
  2017年6月,“英石園林造景制作技藝”被評為廣東省清遠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方政府、英德奇石協會、學校和相關組織的多方支持下,英西中學教研組的傳承教學工作越發受到關注,在場地、投入資金、交流與展覽等方面得到各方大力支持,最終形成了“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學?!眳f同推動的英石碟景藝術創作與美術教學相融合的新模式。
  3 教學實踐
  3.1 山水審美的常識教學與訓練
  區別于以往的傳統盆景制作訓練常常從實操開始,英西中學英石碟景創作則從對學生的山水審美常識教育與訓練開始。山石盆景的美學原理與中國傳統山水畫論一脈相承[5],且因英石本身材料特性別具一格,對沒有美學基礎的中學生來說,參與制作較為困難。因此,教研組的老師們從中國傳統美育教學入手,作為英石碟景教學的第一步,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美學修養,讓學生能欣賞到不同類型的山水畫作品和優秀碟景作品,引導學生能分析作品的構成要素、搭配形式等等,鼓勵學生相互分享研究心得,更加深入理解傳統山水審美的要義。這種對山水審美的基礎教學,突破了傳統盆景傳承中重技藝操作實訓、輕傳統審美美育教學的局限。
  3.2 構思與設計
  在充分地學習與領悟之后,便引導學生畫出自己的碟景設計稿,在設計稿調整完善以后,學生才能開始動手制作英石碟景。
  構思設計的第一步是確定主題。課程教學中選取的主題十分多樣,可表現英德當地的名勝風景,如英德南山、湞陽峽、英西峰林等;也可以選擇表現傳統敘事的題材,如《醉翁亭記》等;亦可根據已有山水畫進行再創作。學生根據表現題材選擇不同形狀的碟子或大理石板作為基底材料,也可以根據英石的形狀、碟子的顏色、大理石板或木板的紋路等材料的特點來確定主題。
  確定主題以后進行布局設計。教師引導學生回想教學第一個階段對山水畫的構圖分析,讓學生基于山水畫的創作原理進行布局設計。教學選取的基底材料顏色多為白色(碟子和大理石板)或棕黃色(木板),除了提供背景色以外,也可在構圖中表現云、水、霧等自然景色,便于讓學生將碟景與山水畫產生關聯。
  主題構思與布局設計將直接影響作品的最終效果,這是英石碟景制作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設計稿完成后,教師組織同學互相點評,并基于學生互評進行分析和總結,指導學生根據指出的問題進一步調整、完善。
  3.3 碟景制作
  構思設計環節結束后,根據調整好的設計稿進入英石碟景制作環節,主要分為4個步驟:
  3.3.1 起稿和石頭準備
  根據設計稿,用油性筆或墨水在碟子上勾勒線稿,要求按照設計稿中石頭的大小和數量準確繪制(圖5)。挑選石塊時要求其外形要與設計稿相接近,同一組石塊的紋路需統一方向,石塊之間搭配過渡自然以便于保持作品的整體感。挑選完畢后需清洗石塊。
  3.3.2 按構圖粘貼石塊
  預先清洗好的石塊按照構圖試擺無誤后,便開始粘貼。教師指導學生將膠水的A膠與B膠按1:1的比例調和,并在調和后加入適量的墨汁,使其顏色與英石顏色相似。粘貼時盡量隱藏膠水的痕跡,突出石塊的膠水需趁還沒干透時用刮刀清除干凈。
  3.3.3 搭配合適的植物、陶瓷小品
  根據主題和設計布局將植物、陶瓷小品擺放在作品相應的位置。在整體布局時就已經預留一定的空白位置栽種植物,以增加自然氣息。植物搭配時應有大小區分,擺放位置宜高低錯落、有聚有散。亭、房、人等小品不能擺放在同一直線上,結合“行、望、游、居”的山水特點[6]調整位置關系。植物、陶瓷小品的粘貼方法與石塊粘合方法相同。
  3.3.4 題字點景
  石塊粘貼完成后,在底板合適的空白處題字落款。借鑒傳統山水畫的畫面布局方法,需適當留白用于題字,使之真正成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題字的內容應包含能表達作品意境的題目或詩詞、創作時間、作者等。題字一般位于畫面中的空缺位置,保持畫面的完整和平衡。落款要與碟景畫面風格統一,不能影響整體美感(圖6)。3.4交流與點評
  老師的點評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也是重要的教學環節。每當學生們完成一幅碟景作品后,教師會集中所有作品進行點評,肯定作品優點并指出不足之處,提出優化方案。同時,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制作感受和心得體會,互相借鑒學習而共同進步。
  4 教學成果和思考
  近年來,英石碟景盆景教研組的教學實踐與師生作品通過參加對外交流活動與展覽,越來越受到關注。2017年6月,教研組譚貴飛、彭伙強兩位老師代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參加“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傳統工藝新生代傳承人競技·盆景制作技藝”,并榮獲“最佳新人獎”[4]。2017年8月,師生作品代表清遠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清遠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參加第十屆中國(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引起了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同年11月,師生作品參加云浮市人民政府、廣東省文化廳聯合舉辦的第八屆“云浮石文化節—廣東創意石藝精品展”,譚貴飛老師作品《瑞雪兆豐年》與彭伙強老師作品《峰林秋韻》均獲得銅獎。2018年7月,譚貴飛老師輔導的學生江志敏同學作品《千山暮雪》,在廣東省教育廳舉辦的“2018
  年廣東省中小學生手工藝作品展示活動”中榮獲高中組二等獎。
  英石碟景制作與教學作為英石盆景制作技藝傳承與發展的新思路,在英西中學經過5年的不斷改進和更新換代,不僅豐富了英石盆景技藝的美學內涵,也在英石盆景創作探索之中推動建立中學美育教育、非遺傳承教學的新模式,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熏陶審美意識,更促進學生對家鄉本土自然資源、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加強本土身份認同與家鄉情懷教育。隨著社會廣泛關注以及審美鑒賞能力的不斷提升,人們對英石碟景藝術水平與藝術價值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英石碟景教研組成員也在進一步思考,英石碟景如何協調人工造型與傳統山水意境的關系,如何在人為創作基礎上保留住英石石質璞真、自然、靈動之美,如何進一步在教學之中提升教研組教師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創作水平,以推動英石盆景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這些問題既是英石碟景發展的新機遇,也將是更大的挑戰。
  注:圖1來自參考文獻[1];圖2來自參考文獻[3];其余圖片為作者自攝。
  參考文獻:
  [1]周武忠.活的國畫——懸掛式盆景[J].中國花卉盆景,1988(1):21-22.
  [2]周文廣.壁掛式盆景的制作[J].中國花卉盆景,1997(8):30-31.
  [3]林鳳書.制作壁掛式山水盆景[J].湖南林業,2005(10):29.
  [4]彭伙強,譚貴飛,李曉雪.英石非遺傳承教育的新探索——英德英西中學《英石藝術作為鄉土美術教材的研究》[J].廣東園林,2017,39(5):15-19.
  [5]邵忠.山水盆景的立意[J].園林,2005(4):50-51.
  [6]董豫贛.山石壹品[J].建筑師,2015(3):79-9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54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